“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扎扎实实的一年学习,是我进入电影行业的‘背书’和敲门砖。”1989年出生的丁宇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单元入围项目《大好》的制片人。就在四年前的夏天,这位当时就读哈工大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计算机博士学位,入学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电影制作专业,接受一年制非学历职业教育。

《大好》是丁宇独立操盘的第二个电影项目,从最初怀抱电影热情却无处投递简历,到短短数年里在行业中摸爬滚打,这位年轻的制片人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强度、超浓缩的学习实践经历“很有优势”。丁宇入学时,就为自己制定了“制片人”的职业目标,在当时来说,颇有些超前。“中国电影围着导演、演员转,因为网络兴起、粉丝经济,前些年更是把大量资源押在明星演员身上。而在好莱坞等成熟的工业体系中,制片人中心制是一个重要的机制。”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工业化”成为讨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各类工业化人才中,具备综合素质的制片人更被认为是奇缺门类。“探讨中国电影工业化,要从基础设施做起,影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布局是基础中的基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说。

为什么要举办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要到上海学电影做电影)(1)

一个人的超前,决定其职业生涯的质量。一座城市的超前,考验对产业的深入理解。作为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曾是中国电影产业唯一的集聚地。今天,站在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前沿,上海电影产业的繁荣腾飞不仅是上海电影人的使命和行动,更是中国电影产业赋予上海的责任和地位。国内第一条艺术院线,国内第一家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探索完片担保、版权交易、科技装备等发展……近年来,上海电影在健全电影工业产业体系的拓新之路上大步向前。其中,对人才的培养与重视成为基石。

“不仅是教育项目,更是产业布局”

所谓工业,所谓体系,就要做到各种要素齐全。经过多年培育,上海国际电影节正以专业化的眼光和服务,配齐电影产业发展所需的要素。以电影市场为例,各展商按产业布局特点分布,法律保障、金融支持一应俱全,电影工业、产业的路径清晰可见。今年新设的“电影人才培养主题馆”中,汇聚了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香蕉计划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院校和机构。

为什么要举办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要到上海学电影做电影)(2)

为什么要举办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要到上海学电影做电影)(3)

北京有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曾有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诞生于1959年9月的上海电影学校,虽然仅存世五年,两届毕业生、六个专业:电影文学系、导演系、演员系、摄影系、美工系、电影动画系,涵盖电影生产主要创作人员的培养,200多名毕业生在此后五十年间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中坚力量,让这座学校的名字在影史持续闪光。

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上海电影教育可以视作当年“专科”精神的一种延续,但“专”的方面更加匹配现代电影工业。以2014年落地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为例,针对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部分领域人才紧缺的现状,首期开设电影制作、3D动画与视觉特效设计、视觉媒体声音设计和影视造型设计四大专业。所有学生一年内完成2400小时学时,一年相当于完成一般大学五年半的学时课程。学校发展深入浸入式培养模式,教学实行严格“晋级制”,学员组成团队每两个月就要提交一次作品,制作水平不达标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即便是此后陆续开出的电影表演等“传统”专业,也因其双语教学环境,更加适应于当下合拍片制片环境。

为什么要举办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要到上海学电影做电影)(4)

上海为什么选择温哥华电影学院?创办于1987年的温哥华电影学院所培养的毕业生,在好莱坞后期制作人员中占据大半壁江山。学院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学理念,加上与行业工作状态相似的高强度学习,使得毕业生能够做到与业界无缝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电影电视制作人才培养,不缺文凭,缺的恰恰是对这个行业和产业深刻的洞见和把握,温哥华电影学院的理念、教学模式和产学研一体的业界追求,正好对准中国影视人才培养的短板。“上海能做大事、做事快,我们的深度浸入式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最高效和快速地培养电影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彼此最理想的合作对象。”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詹姆斯·格里芬认为,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不仅是一个教育项目,更是一种产业布局。

“入学前,我是电影的门外汉。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学习实践,贯穿摄影、录音、后期等电影制作全流程,没有一个领域是死角。刚入行的制片人都要从具体的拍摄入手,这一年的经历很有用。”丁宇毕业后拿到三家电影公司的offer(录取书),她选择了王小帅的冬春影业作为第一站,尔后又投身独立制片人,第一个项目也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密切相关。“剧本是学院中方老师黄绮玲写的,我们在一起磨了整整一年,金像奖影后惠英红看过剧本表达了强烈兴趣。”眼下,这个名为《廿四味》的项目即将敲定投资,筹备开机。从人到项目,正如詹姆斯·格里芬一开始预测的,“用电影工业认可的人才培养手段培养影视人才,上海将成为电影生产制作的中心,吸引世界一流制作企业、一流项目入驻”。

“来上海,你要的这一切都有”

中国电影工业最缺哪些人才?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陈旭光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每个环节都急需人才,从某种角度来说,摄影师、美工、后期人员等不同环节的人才都很重要,但最缺的是具备综合性素质的制片人——一个懂经济、管理、艺术、市场,能管人、管钱的制片人。

“懂技术的人相对容易招一些,但电影生产和制作人才非常少。”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认为,“综合性高校影视相关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是艺术问题,还是思维、产业和技术能力的问题。”曾是导演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艺术总监陈大明说,中国电影缺两类人才,一是专业化人才,“大家都想去当导演,没有人做道具、灯光或剧组其他具体岗位”;还有一类是创作型制片人,真正的制片要了解故事、剧本,更多的是了解人物,“我们缺真正的创作型制片人,有激情、懂剧本的制片人”

丁宇认同这一点。向记者描述她担任制片人、入围“电影项目创投”的《大好》时,她说,“故事的主人公有非常足的力量感”,正是这种力量感打动了她,决定帮助刚从纪录片转入故事片的导演钟权一起完成这部作品。经过创投单元设置的公开陈述、一对一指导、洽谈等环节,这群年轻人对项目方向更加笃定。创投单元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特别青睐更是让《大好》前景“大好”。颁奖之夜,《大好》与另两个项目获得“上科大-南加大制片人班”特别关注项目奖。

为什么要举办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要到上海学电影做电影)(5)

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是北美另一座王牌电影院校,南加州大学彼得·斯塔克制片人项目则是美国王牌制片人项目,强大的校友群几乎运作着好莱坞幕后半壁江山。据统计,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校友迄今为止获得34座奥斯卡小金人,在美国所有电影学院中遥遥领先。从这个项目走出的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包括《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制片人乔·兰道、《低俗小说》《八恶人》制片人史黛西·舒尔等。

受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支持,2015年起,上海科技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合作开办影视制片人、导演、编剧班,项目惠及全国从业人员百余名,孵化长片剧本和短片作品数十部。去年,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项目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合作设立上科大-南加大制片人班特别关注项目,为有潜力的项目方提供免费入学名额,今年的方向是编剧班。“进一步扎实剧本内容是决定电影成功的关键。我和导演、编剧都会参加培训,非常期待。”丁宇说,初入行时对制片人的理解就是组织能力一流的项目经理,真正深入行业才发现,制片人更重要的能力是艺术感知力。

为什么要举办那么多电影节(为什么要到上海学电影做电影)(6)

在上海,多元多层次的电影职业教育为电影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产业能力锤炼。无论是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还是上科大-南加大影视培训项目都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度亮相,获得业界关注。今年电影节透露的一些新风向,或许将为未来上海和中国电影产业吹来强劲的风。比如,落户“上海科技影都”的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将针对行业实用型影视人才匮乏问题,成立影视实训基地。筹备中的上海青年影业公司计划搭建影视人才培育、影视文化交流、数字影视基地、影视出品投资等四大平台,建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影视创作基地、云堡科艺数字化影视基地。具有纽约电影学院办学资质授权的上海莲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计划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开设影视专业课程,为上海影视产业输送基础人才储备的同时导入国际先进的行业标准体系。

“上海电影业起飞的势头很猛。”这是来上海、在上海的众多影视从业者的一致判断。热气腾腾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缩影。“为亚洲、为华语、为新人”,电影节的定位在集聚电影工业、产业要素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做电影,要人气、财气、名气、精神气。来上海,你要的这一切都有。”一位业内人几年前的这一预判,正在成为现实。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