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 教授(躺平的教师是对教育现状的拷问)(1)

躺平 教授(躺平的教师是对教育现状的拷问)(2)

近日,“躺平”一词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流行起来,意指“不管对方对你做什么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你都不做任何的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内心毫无波澜”。有人说“躺平”是懒惰的借口,有人说“躺平”不等于不积极,而是精神的释然,对其含义的解释也出现了泛化倾向,开始与“佛系”“咸鱼”“丧文化”等网络词语相联系。网民热议、专家下场、媒体造势,一片热闹的声音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有些教书育人的教师也“躺平”了。

教师的“躺平”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层面,少数教师凡事只求蒙混过关,对待领导和家长的要求能推就推,脸上保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对学生则能教就教,教不了也无所谓。甚至对家里有关系的学生额外照顾,对后进生冷眼相待,抛掉了教书育人的初心,“躺平”成了他们的“遮羞布”。

不过,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躺平”在教师群体中的扩散——不少教师怀着热情与理想进入教育行业,却在现实面前无奈地“躺”下来。任何时代都有“躺平”的人,也有“躺平”的教师,但都没有今天这般声势浩大的讨论,这一现象其实是对教育现状的拷问。

一是拷问超范围的负担。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多、频率高,各类调研、统计、信息采集等活动交叉重复、布置随意。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安全稳定、扫黑除恶、创优评先等工作时,经常向学校和教师摊派任务。”为此,教育部出台多项规定,要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可现实中还有很多教师承担了许多职责外的工作,例如某地政府摊派防火护林任务,指挥教师上山巡查;某地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教师上街打扫、宣传。许多教师颇有“本末倒置”之感: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检查评比、比赛、宣传活动,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上课反而成为最轻松、最快乐的时间。有教师反映,自己干脆在各种会议上做其他事,比如填表格,既然“躲不掉”,索性“一躺了之”,“你讲你的,我做我的”。

二是拷问人情味的缺失。首先,尽管现代文明视野下的职业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总有一些人认为,教师是无私奉献且不求回报是理所应当,“道德绑架”下,不少教师的辛勤努力被忽略和无视,导致积极性受挫。其次,有的学校管理缺少温度,缺乏人文关怀,对教师的“小错误”不留情面。教育不是冷漠的正确,教师管理应兼顾“规范”与“人文”,对不触及师德底线的错误,能否多一些柔和的处理方式?能否问一问背后的原因?当教师在处理家校关系遭受委屈的时候,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否及时站出来给教师撑腰,而不是一味地息事宁人。人情味的缺失,还体现在部分群体举着“显微镜”看教师,高关注、高期许、零容忍,遇到“护犊心切”的家长时,教师索性放平心态,不再过多管教。

三是拷问不完善的规则。临近区域间同工不同酬、临聘教师与有编制教师同工不同酬、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仍低于当地公务员……这部分尚未得到政策落实保障的教师群体,其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不完善的职称评审环节是许多教师选择“躺平”的一大理由。职称是核定教师工资的基础,初、中、高级职称之间的工资相差可达一两千元,且能评上高一级职称是对教师付出与成就的肯定,事关教师的“面包”与“精神”。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的评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完备化:“僧多粥少”,优秀的教师很多,名额很少;民办教师缺少职称评聘的机会和有利条件;一些评审标准和流程设置存在欠缺之处,容易滋长不正之风。面对上述情况时,当个人的努力无法获得合理回报,教师面前只有三条路:一是努力获取人脉等资源,或曰钻营;二是反抗,如焦作姚老师一般,以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三是“躺平”,放平心态,所谓“有了更好,没有也行”。不难看出,“躺平”似乎是最佳选择。

为国家未来计,我们绝对不希望教师们“躺平”,教师自身应该端正心态,抖擞精神,笔直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可是如何让教师站着把书教好?值得深思。

— END —

来源|本文系“光明社教育家”原创

作者 | 黄硕 谷珵

躺平 教授(躺平的教师是对教育现状的拷问)(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