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养子不教父之过名言(教育如若本末倒置)(1)

本末倒置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个人),(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不是什么疼痛的疾病。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这个人)就一定不怕去秦楚的路为远(而去求治),这为的是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一个)手指头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内心不如别人,竟不知道厌恶(它),这就叫做不知轻重主次。”

养子不教父之过名言(教育如若本末倒置)(2)

孟子

【启示】孟子以指为喻,说的是一个人为了自身一点点无关痛痒的“指”疾,而大费周折,因为他为“指不若人”感到忐忑不安,却从来不会因为“心不若人”而感到自惭形秽”。孟子以此故事想说明有些人对待人和事分不清主次,分不清本末,往往会舍大务小,不知其要。

文中所述之人因为无关痛痒的“手指不能伸直”而到秦、楚两国寻医问药,看起来很荒唐,但事实上,在当下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好多人(包括一些公众人物)因为自身形貌一点瑕疵,远赴韩国抽脂、割双眼皮、隆鼻、除皱……,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他们却没有心思去读书学习,提升修养让内心美起来,这种“忧指忘心”的现象,屡见不鲜。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其本质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论语》说:“本立而道生”,《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都在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轻重缓急。无名指“屈而不能信”,求医问药,本无可厚非。但在能力上、品德上、学识上不如别人,却不思进取,不去“求医问药”,分不清轻重,这是令人厌恶的。作为化民成俗重要渠道的教育,尤其要以此为鉴。

首先,是家庭教育。在幼儿阶段,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健康、温饱,孩子生个小病,家长寝食难安;而孩子伸手打人、张嘴骂人、使性子摔东西,往往以孩子小不懂事为借口,宽大处理。养小恶,必铸大错,忘了“惯子如杀子”的祖训,是典型的“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现象。家长教养孩子,德行要从小培育,童蒙养正。

养子不教父之过名言(教育如若本末倒置)(3)

行思共育

其次,是孩子的自我教育。现在中学阶段的孩子非常注重穿着打扮,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尚美本是好事,但醉心于容貌不是好事。当下,小小年纪涂脂抹粉不是什么稀罕事,课堂也不忘照照镜子,课下关心如何化妆、如何美容,这种现象也不是个例,甚至在某些学校是屡见不鲜。重外在,轻内在,实不可取。教师要注重引导,帮助孩子立志,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

再次,是学校教育。当下,学校教育存在“抓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忽视人格因素的培养;抓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而忽视智能的开发与培养;强调记问之学又轻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末倒置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虽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思想认识的问题,违背教育规律所致,应该懂得类推的道理オ好。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从故事中吸取些许教训,教学实施过程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形式,而忽视教学育人的本质;不能一味地为分数追赶进度,而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行与思。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切不可重形式,轻内涵。

养子不教父之过名言(教育如若本末倒置)(4)

行思共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