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个地方台台长,上面要求今年暑期档选一部抗战剧滚动播出,我一定会选《亮剑》

如果我要建一所抗战博物馆,放一部优秀作品到主厅来纪念抗战,我一定会选《我的团长我的团》

首先,两部都是极好的剧。

其次,论最好而言,毫无疑问是《我的团长我的团》。

我说句有点政治不正确的话,当年参加了抗战的许多老兵,并不是抱着什么民族大义,保卫国家,抗击侵略的想法。

很多人看了抗战剧中“遭受敌人严刑拷打,辣椒水老虎凳,竹签插手指后宁死不屈”的抗日志士,暗暗思忖如果是自己的话,还真挺不下去,说不定就当汉奸了。

我想说,你不能拿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去揣度战争时期的人性。

我举个例子,有一天敌人打了进来,你父亲被敌人用刺刀捅死,你母亲扑在父亲的尸首上被乱枪打死,你两岁的妹妹被敌人捅死,挑在刺刀上寻乐子,你心爱的女孩被敌人侮辱致死,你像一条狗一样逃了出来,无助又绝望的趴在路边泥坑里嚎啕大哭。

这时,有人拍了拍你的肩膀,说老乡,跟我们走吧,一起去打鬼子。

这时候,就算只发给你一把锄头,你也想冲回去敲碎敌人的脑袋。

后来部队被打散了,你被敌人捉住了,他们往你身上烙铁,逼问你队伍去了哪里,你看着围着你狞笑的野兽,认出其中一个就是挑死了你妹妹的畜生,你一句话也不说,只朝他们啐了一口口水。

懦夫和英雄的转变,就只在一瞬间。

其实这就是那时候大多数的抗日战士,他们很多人并不是英雄,相反的,他们混沌、愚昧、守旧、目光短浅,他们不知道什么民族大义,他们每天想的只是娶个婆娘,生一堆娃,种地放牛,以及活下去。

后来日本人来了,一切都破碎了。

很多人报的不是国仇,是家恨。

胸怀民族大义的人当然也有很多,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在类似军官教导团这样的组织里。

《我的团长我的团》,就很好的还原了这种状态。

里面的人物,全都不是英雄,相反的,他们是渣滓,社会底层,五湖四海的溃兵。

李四福,下士,川军团,重枪二连,败兵。

康火镰,准尉副排长,山西大同人,运输营,败兵。

谷小麦,上等兵,河北保定人,辎重营,败兵。

林译,少校,上海人,军官训练团十五期,败兵。

马大志,下士,粤军,步兵连,徐州会战败兵。

李连胜,少尉排长,辽宁锦州人,东北军败兵。

邓宝,上等兵,湖南人,步兵连,败兵。

还有来自陕西不是军医装军医的兽医,来自东北倒买倒卖的迷龙,来自北京残了腿的小太爷。

他们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贪生怕死,爱占小便宜,大家其实不想打鬼子,大家想回家。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1)

《团长》的基调,是绝望的,无尽的绝望——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但在绝望中,又有星星点点的希望,在这些希望里,开出了一朵花,这种感情,在猪肉炖粉条子那个桥段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一个非人的时期,一群活的不如狗的行尸走肉,想当一个“人”。他们混混沌沌的知道他们要打鬼子,是这个叫“鬼子”的东西,让他们这么惨,有人是想报仇,有人是听长官这么说的,有人是看周围人都这么干,那我也这么干,总之,还是得打。

这种全程绝望,色调灰暗,一点都不荡气回肠的剧,是不可能大火的。

遗憾的是,这就是当年真实的抗日战争——至少对绝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未来就是绝望,绝望,无尽的绝望。

在这种绝望中,这些混沌的、愚昧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龙文章的带领下,一起打鬼子。

这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

这段话,不是白给的。

说说《亮剑》吧。

亮剑最大的优点,在于保证了是一部优秀、甚至是经典的抗战剧的基础上,发挥了最大的传播度。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好剧,但我相信喜欢看它的,即使是男生,也不会是多数。

而《亮剑》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老幼妇孺,男女通吃。极出圈的各种梗和表情包,激昂的主题曲,鲜明的人物形象,都极大的保证了它的传播度。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2)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3)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4)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5)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6)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7)

我的团长和亮剑的对比(如何评价和对比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这两部作品)(8)

但亮剑的问题也很明显,团长李云龙的自行其是,山头主义,土匪习气,颇有点军阀的意思,拿主演李幼斌老师的话说:“李云龙这人一身毛病,我们没想到后来会火成这样”。

所以有人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披着国军外衣的共军,《亮剑》是披着共军外衣的国军,也不无道理。

《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的关系,就是《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的关系。

《团长》告诉我们,抗战真的很难,很难,这是一个民族深重的苦难,大家不该忘了它。

《亮剑》告诉我们,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狭路相逢勇者胜,前进,继续前进!

殊途同归,相辅相成,如果非要把它俩对立起来看,反而是落了下品。


7.5号更新,有人私信问我怎么看待师座虞啸卿,那我就简单说两句。

虞啸卿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是一个精英。

虞啸卿最大的问题,也在于他是一个精英。

在他眼里,军人就应该死守阵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守土有责,死不足惜。打了胜仗的军人,就该坐着吉普车进城,百姓拉起横幅夹道相迎,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军是军,民是民,各司其职,然后国家有幸,苍生有望。

而打了败仗的军人,就该以死报国。

所以在他看来,龙文章带领的这一批似军、似匪、似民、似贼的败兵,也配叫军人?

这人骗了他珍贵的半轮火炮,就为了放弃阵地,渡江而逃。

这人把日寇放入平民聚居区来敲响警钟,导致禅达城中一片混乱。

在他看来,这样的人,枪毙五个来回都不算多。

虞啸卿理解不了什么叫“命都不要,就要安逸”。

也理解不了“走啊,我带你们回家”。

他不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他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他理想中的战争,就是军容威整的两队,炮兵轰,步兵冲,败则以死报国,胜则燕然勒功。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而龙文章不一样,他待过贩私盐鸦片的广西守备团,见过打坐等升仙的内政部长。

他知道最烂的那批人,有多烂。

他错了吗?他没错,他只是想带兄弟们回家和活下去,甚至只想让他们能像个“人”一样死去,而不是充作毫无意义的炮灰,他有什么错?

虞啸卿错了吗?说实在的,他也没错,相反的,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长官,他并非是一个“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人,为了能打赢日军,他跪下求死啦给他个法子,亲弟弟丢了阵地,他亲手砍了他的脑袋,如果需要的话,他自己也会慷慨赴死。

龙文章和虞啸卿,是两个群体的缩影,他们的互助、依赖、矛盾、冲突,其实都是这两个群体的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