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马克思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还曾对人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持赞同态度。但是由于马克思最终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现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问题,实现了从人本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飞跃。1845年春天,当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再次与马克思会见时,他惊讶地发现,短短几个月,马克思已经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开始批判他们曾一度崇拜的费尔巴哈。可见,《提纲》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分水岭,是马克思在思想上的成人礼。从此以后,马克思真正成为了代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个“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提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钟君谈到,《提纲》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需要的产物。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德国当时还处于政治上的封建割据与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存的状态,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德国资产阶级比英国、法国资产阶级落后,他们虽然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实现德国统一,但是害怕无产阶级胜过害怕封建势力。德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革命又害怕革命的两面性,通过德国哲学意识形态反映岀来,隐藏在黑格尔晦涩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思辨哲学之中。

钟君讲到,《提纲》共十一条,近1500字,非常精炼。主要内容分四个方面:—是在本体论层面,提出了科学的实践概念,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二是在认识论层面,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阐发了科学的真理观;三是在历史观层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四是从哲学观层面,即从阶级基础、哲学使命和功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实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首次系统地论述科学实践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