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歌

全文共1744字

农村怀旧散文(乡土散文汽灯农村六零后的回忆)(1)

现代人一定没见过汽灯,可能听都没听到过,看民国小说的或许瞥到过汽灯一词。

我小时候家里就有过一只汽灯,那汽灯是我外公早年带戏班子置办的,文革时这只东西差点被造反派抄走成他人之物。别人家没有,生产队集体也没有,在那个用油灯照明的年代里,只有在邻居家做红白喜事或生产队里做大事时才会拿出来用,所以就格外稀奇。

汽灯是由一只内设打气筒的煤油壶和一根管道顶端装有灯罩的发光装置这两部分组成,汽灯的打气部分是将壶里的煤油雾化,将雾化的油汽喷射到灯罩处爆燃发光,这汽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就在点这只灯泡了。

外公从一只盒子取一只小纱布袋子,这是一种脱水过的纤维袋子,不是普通的纱布,这种汽灯材料是专卖的,其他店没得买,价钱自然也不便宜。

将袋子开口端套在汽灯上朝下的一只管状出口处扎紧,小心将袋子整理成一只内空的圆球状,用火柴把袋子点着,等这纤维袋子全部燃着燃得正旺还没烧过时将火吹灭,这时这只纱布袋子便成了一只炭化过了圆球状的白色灯泡了。

炭化过的纱灯罩虽是干硬的状态,却已成极薄的白炭了,小心守护着纱灯罩不被碰碎,碎了就得重做。接着在油壶里加上煤油,用打气筒打几下气,打开之间的一个阀门,雾化的煤油就喷射到纱灯罩处,等那纱灯罩处整个都沾了雾化了的煤油了,用火柴点那纱灯罩,噗地一声,纱灯罩就发出很亮的光,然后套上玻璃灯罩,汽灯光就大亮。

那光先是还有一点点黄,后来就是越来越亮的白炽光。汽灯燃烧时发出嗞嗞的声响,这汽灯灯光如果有点暗下来了,就再给汽灯打会儿气,灯光就又大放光亮。点灯时众人围观着,灯亮了,欢呼一声,就各自忙自己的事了。

农村怀旧散文(乡土散文汽灯农村六零后的回忆)(2)

第一次看到用汽灯是一个春节前,生产队里打年糕,在公房里,点上了汽灯,大人们在忙,小孩子们也“忙”。把磨好的米粉,上饭蒸上蒸熟。再把熟粉倒入石碓里,用脚踩的石搡子反复舂,也有在小石臼里用木锤捣的。

把粉团捣成的面团捧起摔到一个大团匾里,再由妇人们将粉团撕成一个个小团,各人将小团放入一个木头模子里,压实,稍凉后倒出来放竹笠子上晾开,一条年糕就做好了。

模子里是什么花样的,做出来的年糕就是什么花样的。家家户户的模子是不一样的,简单些就是条纹和格子,考究的木模子里有鱼、花或草的的样子,煞是好看,好的模子主人一般不给别人用。没有模子的,手巧的女人就拿面团捏压成条状,偶尔有做成其他形状玩的。

小孩子们就在玩闹,有的去捞把饭团吃的,有去踩大石臼里的石搡,人小份量不够又踩不动。哄散开了去用脏手翻看年糕的花样,这时便定会招到大人的拍打和喝斥。

第二次是邻居法生哥结婚,点亮了汽灯。我大概有六七岁了,没有和其他孩子玩耍,跟在外公后头,看着他整个点亮汽灯的过程。接着,就看他在婚礼上写对联,给来客记贺礼,张贴喜字和图画。

好像有人在主持婚礼,可能是我的老师——法生哥的姐夫,弄了些节目什么的,这在当年的山村里是很少见的。

新娘和她的伴娘大大方方地坐在汽灯底下的大八仙桌前,亲朋好友们纷纷夸奖新娘漂亮大方,不像山坞里的新娘都羞羞答答窝新房里。

先是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接着众人唱《东方红》,符合当时的新风。新郎新娘两边的年轻人都唱了革命歌曲,清楚地记得,这日后叫树凤嫂子的新娘子唱了一首红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情景恍如昨日。

农村怀旧散文(乡土散文汽灯农村六零后的回忆)(3)

再一次,是在“送红宝书”的晚上。年轻人大概又不知道红宝书是啥了。狭义的红宝书单指红色封皮的《毛主席语录》,广义的是马恩列斯、毛泽东著作统称为红宝书。

公社里派人把两大箩筐的红宝书用独轮车装到生产队里,生产队很重视,在公房的正堂上粘上一张毛主席像,下面粘上用红纸剪成的大大的“忠”字,忠字周边用图钉揿一个大大的心形圈,图钉圈的底部两边钉上两把柏树枝。堂前桌上码好一大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

晚上便点了汽灯,举行接书仪式。妇女们纳鞋底、扯白天,小孩子们在跑动打闹,男人们在抽烟聊天。人到了差不多了,生产队长开了个场,大队干部说几句官话,接着把红宝书分给大家,大家又再聊会儿天,各自回家。

那时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知道这些书他们拿回去也是束之高阁,不恭敬的可能用来作引火纸呢,就几个识字的,也是宁愿看聊斋、三国,也不会去看宝书的。

农村怀旧散文(乡土散文汽灯农村六零后的回忆)(4)

——END——

#乡土散文#

作者简介

春歌,六零后,天目潜川人,退休公务员。

本文编辑

@情感学院院长

(声明:图文无关,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村怀旧散文(乡土散文汽灯农村六零后的回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