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网站,在搜索栏中键入“牛油果”仨字,会得到这样一个页面:

牛油果为什么叫鳄梨(其实不是一回事儿)(1)

很显然,这种植物并不是我们所熟知或者眼熟的牛油果。因为其果实直径只有3-4厘米,牛油果比这大得多;而且“可食,味如柿子”,牛油果怎么可能味如柿子呢?听说它什么味道都没有嘛。

彼牛油果确非此牛油果,二者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市面上常见的牛油果拥有另一个霸悍凌厉的名字,鳄梨,《中国植物志》中就采用了这个名字作为中文正名。为什么我不说“学名”?因为只有拉丁文名才是生物的学名,中文英文都不算,鳄梨的学名是Persea americana Mill.,樟科鳄梨属 。

牛油果为什么叫鳄梨(其实不是一回事儿)(2)

鳄梨之名,系其英文名“alligator pear”之意译。称之为“pear(梨)”是容易理解的,因为“通常梨形,有时卵形或球形”,而“alligator”的来源则有些莫名其妙。据说此物最早叫做“avogato pear”,“avogato”的词源是西班牙语“aguacate”,“aguacate”则可追溯到中美洲土语“āhuacatl”......“āhuacatl”是啥?是睾丸。但愿你在吃的时候不会想起这个典故。

牛油果为什么叫鳄梨(其实不是一回事儿)(3)

忘记它的原意吧,来看鳄鱼

后来不知为啥,“avogato pear”最终演变成了“alligator pear”。alligator者,短吻鳄也,比原来的含义高雅一些。鳄梨的外果皮为木栓质,较为坚硬,通常呈墨绿色乃至于黑色,表面布满疣突,其质地和鳄鱼皮有异曲同工之妙。以鳄字冠名,虽背离原意,但也不枉了。

牛油果为什么叫鳄梨(其实不是一回事儿)(4)

外层的“鳄鱼皮”是很容易剥离的,然后露出肉质的中果皮,鳄梨的主要食用部分就在这里。这层中果皮表面为绿色,但里面则以黄色为主。“外表丑陋,内心很黄”,用来形容鳄梨再贴切也没有了。

某天本砖家路过水果摊,一时大脑短路,鬼使神差地买了一个鳄梨,9.9元,还真是不便宜。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质地细腻丰腴,“入口柔,一线喉”。虽然几乎没有任何味道,但有一种淡淡的香,似有还无、不可捉摸。这让我陷入了“嗯?好像挺好吃!但到底哪里好吃呢?我再尝尝......嗯?好像挺好吃......我再尝尝”的循环之中。

这种虽不浓烈但余音绕梁的香味儿,是脂肪的存在感。鳄梨的最大特点就是脂肪含量高达14.7%,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用它来替代烹调用油,还真是健康多了。可惜,朱门鳄梨臭,路有冻死骨,这玩意儿太贵了,指望它当饭吃是不现实的。

鳄梨有远不止一百种死法,生可食,熟也可食。像我这种剥皮生啃未免有欠冠冕,讲究人儿自有讲究的道儿,比如:将鳄梨的果肉和蒜泥捣在一块,抹在面包上吃,尤以长法棍为佳,列位不妨一试。如嫌不够重口味,还可以浇酱油拌芥末,或加哈密瓜榨汁,盖因其本味寡淡,怎么蹂躏都可以。

牛油果为什么叫鳄梨(其实不是一回事儿)(5)

鳄梨吃完了还剩下一个圆滚滚的核果,撕掉剥皮之后就像一枚不分瓣的栗子,让人怀疑也能吃。确实是能吃,《中国植物志》就是这么写的:果仁含脂肪油......有温和的香气,供食用、医药和化妆工业用......但据说生食苦涩,须得久煮之后才好。不过还是不要尝试了,咱不差那一口,有那闲工夫不如把它种成盆栽。

最后提示一点,所有(北方)市场上的鳄梨都是人工催熟的,因为熟透的鳄梨几乎就是一坨黄油,无法运输。只能是生着摘下来,到了目的地再催熟。不用紧张,催熟也是熟,植物自身也是要靠释放乙烯来催熟果实的。人工天然,其理一也,不要想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