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主讲的《五百年来王阳明》,生活化地再现了一代圣贤的修炼历程,让我对近年来关注度持续升温、被推上神坛的“心学”有了粗浅的认识。

阳明先生消瘦的外表、坎坷的经历、毁人不倦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先贤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战斗的一生、积极乐观的一生。他的探索之路有很多让人拍案叫绝的经历。

少年立志

在很多人浑浑噩噩的时候,在大部分人随波逐流的时候,阳明先生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圣贤之志,要做圣人,要与众不同。他还引用“横渠四句”为自己明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生的起点不同,征途自然别开生面。作为学霸王华的儿子,王阳明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探求更高的理想。

致良知

与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同,阳明先生从格物致知的方法论碰壁一路走来,求师访友,终于龙场悟道,形成一套基于内心追求的求知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实际上是不断探索事物的根本,敢于对传统学说提出怀疑,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说服了自己的内心,才能驱动自己的行动,其行动才能有根有据,实实在在,让人步步为营地实践,这就是“知行合一”。行动的深入,会反哺内心的理论基础,从而强化了思想体系,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事上炼

“大隐隐于朝”,不是消极避世,不回避人情世故,更不是隐居山间野外。这里的精神追求,是在世态炎凉、官场阿谀奉承尔虞我诈、社会气象万千中保持自我修为与德行。王师在治学、为官、督军的人生实践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在短暂的一生中成就了大事业。所谓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种观点。

王阳明的神奇力量(探索中的王阳明)(1)

历史局限性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对以王阳明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先哲的求真知的艰辛与痛苦感到扼腕叹息。很多科学分支早已萌芽或发展,但没有受到推崇和大力弘扬。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了一批现代科学,提升了欧洲人的认知。直到明末的“西学东渐”的兴起,才慢慢改造了知识体系。

我们认知世界、认知社会、认知人类自身的探索从未止步,人类浩如烟渺的知识库才得以不断充实、膨胀。而今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台阶上,面对几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学术体系,国人能否有融会贯通、创新突破之志?

郦波先生学术功底深厚,常年笔耕不辍,近年来往来于热门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为推动国学思想的传播和发扬光大做出了积极贡献。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易中天、郦波、“当年明月”等文化人物的活跃,使得传统文化重新成为显学,并营养了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如今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的内涵。

或许,我们都应该从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中的阳明先生那里学到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