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曾国藩对人才的招揽和使用上,想到这个问题。随即想到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人?什么是能人?

以人作为出发点有用吗(用好人还是用能人)(1)

小时候看电影,总要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好在那时的电影大多是打仗的,敌我分明,顶多出几个叛徒或特务。长大了才知道,有时候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并不容易。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曾国藩的传记,读了四个版本的了。不同的作者对他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对他所做的同一件事情有时也给出了不同的评判。

章炳麟也说过:“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不但好坏不易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能人也不易判定。就像曾国藩在镇压湖南乱民的时候,采取就地正法的方法,快杀多杀,成效显著。这似乎显得比其他人“能”。

但这种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称他为“曾剃头”。如果别人采取这种措施,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只是不去这么做。

这样说来,“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能”中也蕴含着“好坏”的要求,所以,用什么样的人,首先面临着如何判定他是什么样的人。

为便于讨论,我们姑且这样定义:好人、能人,首先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在这个前提下,好人是指按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品德高于一般人的;能人是指按形势和任务需要,比一般人更能够解决问题的。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中兴名臣,但在用人理念上恰恰相反,左宗棠就专用曾国藩遗弃的人才,关键是,这两个人都创出了一番辉煌的事业。

曾国藩在用人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认为德相当于树木的根本,而才相当于枝叶。他说:“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当然曾国藩在实践中没有求全责备,不会因为有点小毛病而放弃有用之才。但偏重于德,免不了造成人才的遗漏。

所以他晚年时也有所反思,认为在战争年代,如果没有决定胜负的本领,德行再高也没法使用。

我们常讲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同的情况下,在用人上可以有所侧重。

在平常情况下,用人应以德为先。平常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推进,一般的才能就能胜任,主要看能不能踏踏实实地干工作,会不会偷奸耍滑、以权谋私等等。

所以用人应主要考察德行,即使能力有所不足,也可以通过人员搭配、继续深造等方式弥补。

特殊时期或特别任务,应考虑以才为先。需要攻山头的时候,谁能攻下来就让谁上。就像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的靳开来一样,有些小毛病,但确实是员猛将。

当然,以德为先也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以才为先,也必须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

这就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不但要选拔人才,还要培养人才;不但要大胆使用人才,还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