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在咱们临湘,好象一直都有这个习俗存在,之前的赶人情风俗我不清楚,从我了解的近代赶人情从金额上来说,共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赶人情一般是一斤红糖或一袋发饼,内亲一般是二斤酒;

第二阶段,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百客一般1-2元,内亲一般5-10元;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末期——90年代初期,内外人情一般为20-100元标准;

第四个阶段,90年代中期——末期,百客为50-200元,内亲为200——1000元;

进入21世纪以后为第五阶段,百客也好,内亲也罢,人情标准基本达成统一,即:200——2000元;

通过赶人情的金钱数量的成长比例发现,和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做喜事”的项目与政府的评比检查项目也形成了统一,五花八门,逐年递增。

九十年代临湘(临湘赶人情的历史演变与我的人情观)(1)

 现在报纸、网络、电视,天天批判着现如今的人孝心缺失,人心不古,其实孝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了深化与扩展,从父母亲五年小庆、十年大庆发展到一年一小庆,二年一大庆,从父母亲的生日向岳父母的生日扩展,从死亡时的白喜事,发展到住院出院时的小白喜事延伸。时代在发展,生活在提高,寿命在延长,也许有一天,女婿会给“隔代岳父母”,准岳父母(情人的父母)做生日的人也会发生。

近来听说,有位市干部在此市给老娘过了生日,调到彼县又给老娘过生日,恰逢遇到了熟人,熟人纳闷了:他到底有几个老娘?还有甚者,哥哥给父亲做完70大寿,一年后,弟弟又给其父做75岁大寿,两边都要赶人情的内亲们不禁问:“你老官子一年长五岁呀?”家有堂姐,结婚十五年,贺了21次喜(包括死人)共计4200元;而我家十五年内只做了一个项目,堂姐来了200元”;搞的家中老爷子时常为此愤愤不平,咬牙切齿呢!哈哈!

九十年代临湘(临湘赶人情的历史演变与我的人情观)(2)

何谓人情?即:面子;在临湘,为何称赶人情?其意思就是赶着给人送钱,因为人情大如山啊!因为面子,有时候没钱赶人情甚至借钱去赶人情,一般找人借钱说“哎呀,今天有个人情要赶,借50应哈急”,多半能够借到,可能大家都认为赶人情这种事情是比较重要的,不能耽误。临湘人好面子,赶人情这种事情是争先恐后,大家互相攀比谁赶的人情多,似乎是给钱越多人情越大,就越有面子,关系越铁一样。这种人情现象在大家眼里习以为常,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但是在外人看来就会觉得,这里人热衷于人情现象,把精力不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如何赚钱发展上,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甚至可以理解成临湘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最后,给那些为赶人情所累的朋友们一句话: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自身的幸福、轻松判断作为赶人情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