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才自惜夸熊封,学子努力,蔚为万夫雄。

大家好,本期我们一起来探讨《恰同学少年》中的“湖南一师”。

上面这段是湖南一师的校歌,本书就是以这段校歌作为开头,并以“蔚为万夫雄”作为结尾。那么,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何在?为了探寻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湖南一师的发展历史讲起……

恰同学少年哪些内容真实(解读恰同学少年)(1)

湖南一师校徽(图片来源于网络)

湖南一师作为民国建立之后的新式大学,承担着培养新式教师的重任。关于湖南一师的历史,书中多处提及。

湖南一师建于南宋时期,当时叫做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在历史的发展中,曾多次经历兴衰,名字也一直改变着。

湖南一师人才辈出,仅在书中的那个年代,就培养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毛泽东、何叔恒、蔡和森、李维汉等,还有一些知名教师:徐特立、杨昌济、李达、黎锦熙等。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些人物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人才,更是成为后来中国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除了他们,书中还提及了一个知名校友:黄兴。

恰同学少年哪些内容真实(解读恰同学少年)(2)

黄兴

黄兴,字克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生于长沙市郊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并且是北宋黄庭坚的后裔。黄兴年幼时的思想受湖南的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影响很深,光绪十九年,黄兴入城南书院读书,光绪二十二年中秀才,后来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深造。两湖书院属于新式学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黄兴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学说。在后来的成长中,他逐渐由一个满清秀才,转变成为一个民主革命战士。

翻阅历史,还有很多从城南书院出来的人才。城南书院一直在改变着,但它培养人才的初衷一直都没有改变。无论是古代的书院,还是民国时期的湖南一师,从里面走出来的老师和学生,基本上都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远大抱负 。

在故事中,湖南一师的第一个校长是孔昭绶,为了教育,他四处奔波,寻找到像杨昌济、徐特立这样优秀的教育家成为学校的教师,并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深受师生爱戴。

后来局势发生了改变,袁世凯不顾时代大局,恢复帝制,湖南的政治也发生了改变。湖南政权被一个叫做汤乡铭的军阀接管,他是袁世凯的拥护者,刚到湖南,就先对湖南一师下手。

恰同学少年哪些内容真实(解读恰同学少年)(3)

汤乡铭

汤乡铭知道湖南一师的影响力,所以他来到湖南的第一天就命令孔昭绶校长,让他号召湖南众师生写文章支持袁世凯、以及袁世凯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面对这种丧权辱国的要求,湖南众师生坚决反对,但是政权变了,他们的义正言辞只能招来杀身之祸。

可即便如此,毛泽东等人还是没有屈服,他们顺势而为,把汤乡铭举办的“护袁”仪式变成了“反袁”仪式,这无疑让汤乡铭丢尽脸面。学生们的行动取得了成功,可换来的,是军阀残忍的报复。

作为带头人,孔昭绶校长难逃责任,但他是一位被爱戴的校长。尽管军阀手段残忍,师生们还是冒死把他送出了城。在那段混乱的局势中,湖南一师校长孔昭绶踏上了逃亡之路。

不久,学校来了一位叫做张干的校长。张校长一上任,便在校规上增加了很多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众学子能够感觉到,这位新校长其实就是汤乡铭的走狗,为了报复一师的师生才这样做。这样的压迫很快得到了学生的反抗,他们写大字报、写退学申请书,终于把新校长赶走了。

学生们再次取得成功,可是张干背后的苦衷,又有谁清楚,只有那些和他一起共事的教师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让学生没有精力再去招惹汤乡铭,可是他失败了,不是败给军阀,而是败给了一群新青年。

在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如果只看成绩,湖南学子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纵观历史,湖南却涌现了很多英雄,他们不甘平凡、敢于反抗,有这样的一群人,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反抗。

小说的最后一章节的标题是“男儿蔚为万夫雄”。故事讲了长沙陷入了被军阀包围的局势,本该逃命的众学子,却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勇敢地和军阀们斗智斗勇,最后终于赢得胜利。那时的他已经快毕业了,而这件事就像是他的毕业作品一样,证明了他最终成长为“万夫雄”。

书中的湖南一师满足了我对大学的期望,我们读过的大学,几乎都是千篇一律,要么重视考试成绩,要么重视学生就业率,像这样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学校,屈指可数。

可是话又说回来,国家办校的初衷也是好的,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如果这样了我们依然感到不满,那问题很可能就是出在了我们学生的身上。

我们的先辈用生命打完了本该属于我们的战争,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环境。我们成为不了像他们那样的战斗英雄,但我们依然要继续奋斗下去,用我们对生活的热情,继续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