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毛泽东一师求学经历的《恰同学少年》,小说和电视剧都有很好的口碑,销售量和播放量都很高。小说我读过两遍,电视剧也看过两遍,如今再次捧读这本小说,仍觉得兴味无穷。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感受,就是这部小说揭示了毛泽东成长为伟人的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湖南一师的经历,就不会有毛泽东的辉煌业绩!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描述毛泽东与一师千丝万缕的关系——
1.一所好学校;2.一个好校长;3.一群好先生;4.一批好学友;5.几个好会友。
首先说说一所好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是长沙城南书院,书院由宋代张浚、张栻父子创办,千年以降,先后培育出孙鼎臣、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克强等英杰,文化底蕴深厚。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这是一师校歌,有没有觉得十分给力?
“城南讲学峙其中”突显教育之伟岸可以名山相抗衡,教育之庚续当与山岳共不朽,点明了湖湘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这既是湖湘一带人才辈出的保障,也是湖湘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承不衰的奥秘!“人可铸,金可熔”点明了教育的价值在化移人心,塑造人格,培育人才。毛泽东在一师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剔除杂质、淬炼成钢的过程。“丽泽绍高风”,强调高尚的人品是成才的首要条件。“多材自昔夸熊封”强调才干卓越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和一师的男校性质相匹配,点明一师的目标是培养出一代雄杰。
值得一提的是,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同为长沙城著名书院,共同撑起湖湘文化的繁荣局面。湖湘文化讲求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学风经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杨昌济等名儒之手,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而今,由杨昌济亲授给毛泽东。
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毛泽东隆重登场。
接下来,说说一个好校长。毛泽东在一师期间经历了两任校长:孔昭绶和张干。孔昭绶深受广大师生拥戴,而张干则被以毛泽东为首的学生驱逐,他俩的办学理念、行事方式迥乎不同。张干是典型的应试型校长,——和今天的大部分校长有得一拼。频繁考试,海量刷题,周日补课,用严苛的校纪校规管束学生,禁绝学生参加与学业无关的一切活动,因为罚站导致学生易永畦非正常死亡,最后被罢免校长职务。孔昭绶则十分开明,主张因材施教,聘请名师授课,首创学生互选,支持学生军操练,开办工人夜学,等等。其对俭朴仁爱的推崇,对爱国报国的倡导,对反帝反封的担当更足以让每个学生铭记。
剧照:孔校长的明耻教育
孔昭绶对毛泽东更是关爱有加:
毛泽东为好友代写两份作文,他的两位好友顺利考入一师,名次都靠前,毛泽东的作文则被评为第一名。入学后,两位好友申请退学,毛泽东主动承担责任,孔昭绶获悉此事,知道毛泽东是大才,只是批评教育,非但没有处分毛泽东,反而让毛泽东担任开学典礼上的升旗手,叮嘱毛泽东不要玷污校旗的高贵和纯洁。毛泽东深受教育,倍受鼓舞。
孔昭绶知道毛泽东有夜读的习惯,特意为毛泽东配了一把图书馆的钥匙,还嘱咐图书管理员每天下班前将灯油加满。
孔昭绶主张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不搞唯分数论,对于毛泽东的偏科也不求全责备。还将工人夜学交由毛泽东主办,对毛泽东主张的加强体育运动、组建学生军的意见也无不大力支持,为毛泽东的发展大开方便之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更难能可贵的是,孔昭绶采纳了毛泽东保卫长沙、遣散溃军的大胆计划,使长沙免于一场兵祸,也使毛泽东和学生军找到用武之地,极大地增进了毛泽东的胆识、勇气和自信。
这就是孔昭绶,——慧眼识珠、爱才如命、顺木之天、因势利导的非凡校长!
剧照:毛泽东陈述应该主动进攻
接下来谈谈一群好先生。
一师可谓大师云集,但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莫过杨昌济。在书中,杨昌济的第一大功绩是将毛泽东的考试作文定为第一名,并给出“胆识惊人,豪气冲天”的评语,还预判毛泽东“假以时日,当成非凡大器,非凡大器!”杨昌济的评价折服了争议的双方,也说服了校长孔昭绶。
这作文第一名非同小可,它肯定了毛泽东的天才,并使毛泽东成为全校乃至全市学界瞩目的焦点。
杨昌济做的第二件事励志问志启志。杨昌济认为立志是修身的发端,“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像孔子那样引导学生述志,问到毛泽东,毛泽东却说没想好,杨昌济便以5年为期,希望毛泽东毕业时告知答案。
杨昌济做的第三件事送钱送鞋借书。杨先生见毛泽东大部分钱都用在订报买书上,穿的布鞋开了口却无钱买,便送给他1块银元,毛泽东却忍不住买了书,仍穿破鞋,杨先生只能掏钱买了两双布鞋送给学生,还将翻译书稿《西洋伦理学史》借给学生阅读。
杨昌济做的第四件事是说服执拗的毛泽东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袁吉六老师道歉。杨昌济采用欲擒故纵、明贬实褒的策略,巧妙地说服学生,让毛泽东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顶撞老师的错误,这便有袁门立雨的感人场景。
杨昌济还利用休息时间专为毛泽东开小灶,不仅教授学问,也提供饭食。还担任哲学读书会的辅导老师,还将毛泽东的论文《体育之研究》推荐到《新青年》上发表,等等。可以说,杨昌济是全方位地关心毛泽东的成长,对毛泽东评价最高,指导最多,帮助最大,影响最深。
剧照:杨昌济的志向
袁吉六对毛泽东的帮助也不少。袁吉六和毛泽东有过不愉快,但毛泽东认错之后,袁吉六很快原谅了学生,并将全套《韩昌黎文集》借给学生阅读。在袁老先生的指导下,毛泽东果然摆脱了梁启超文风的羁绊,长进很快。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张干执意开除毛泽东的危急关头,袁老先生居然以辞职相要挟,逼迫校长收回成命。
徐特立的俭朴仁爱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说说一批好学友。萧子升和萧子璋两兄弟都是毛泽东的老朋友,在东山学堂已经相识,又一起考入一师。兄弟俩对毛泽东十分友善,借钱,借书,讲题,萧子升还为毛泽东写字帖供毛泽东练字。萧子升不仅书法堪称一绝,而且国学修养十分了得。萧子升还陪毛泽东穷游地方,增长见识,了解风俗民情,锻炼生存能力,收益多多。
同为“一师三杰”的还有蔡和森。蔡和森的平和稳重和毛泽东的张扬豪迈正好形成互补。在本书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学生互选活动,蔡和森主动要求计票放弃竞选,让毛泽东大放光彩。
还有何叔衡、李维汉、罗学瓒、张昆弟等,都是毛泽东的铁杆粉丝,后来都投身革命,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剧照:萧子升陪同毛泽东穷游
最后是几个好会友。毛泽东的征友启事征来两个半朋友,一个是罗章龙,一个是陶斯咏,这半个就是李立三。陶斯咏是本书着力描绘的女主角。和陶斯咏形影不离的是向警予,陶斯咏的文静、矜持和向警予的活泼、大方正好形成鲜明对照,而她们两人都同样进步、热情、有才气,同样光彩照人。倘若没有这两位女性的加入,文本该会多么沉闷呀!生活该会多么无趣呀!
陶斯咏对毛泽东的恋情是本书的一条重要线索,并且是对全书表现的豪迈意气、勇猛刚气的必要调剂和重要点缀,也有力衬托了男主超绝的魅力。
陶斯咏为毛泽东付出了太多:第一次见面就将新书《达化斋读书录》送给毛泽东,征友后又请毛泽东到自己家里庆生,以后又送钱给毛泽东交学费,被拒后又主动到一师为毛泽东交学费,又承揽印刷反袁小册子的任务,事情暴露后又和毛泽东共担风险,还抛头露面表演《新刘海砍樵》,毛母来省城治病又为毛母联系病床……可以说,没有陶斯咏的付出,毛泽东的魅力会大打折扣。
剧照:陶斯咏送书给毛泽东
当然,毛泽东的伟人之路更在于自己的开创。毛泽东的优异天赋,毛泽东的卓越悟性,毛泽东的勤勉特质,毛泽东的强健体魄,毛泽东的盖世文采,毛泽东的非凡智慧,毛泽东的慈悲情怀,才是毛泽东成为伟人内在主因。
总之,时势和环境造就了英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才成就了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