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大约540年前的室町时代后半期,日本全国20多个守护大名分成东西两个阵营,以京都为舞台,继续着无休止的纷争,这场战争持续了11年,实在是一场段灭天下的大乱,这就是应仁之乱。
京都百姓这样描写这场战争的原由:天下乱就乱了,世间灭就灭了,不管其他人,只要我有荣华富贵。京都的人们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一切。
那应仁之乱究竟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本文将讲述日本史上的最大内乱——应仁之乱的经过。
面对畠山氏的家督之争,将军义政数度改变决定,幕府权威扫地应仁之乱的起因是一个大名家的内部纷争——家督之争。享德3(1454)年,近畿南部的大名畠山氏,当主的儿子与其堂兄弟争夺家督之位。
为了平息这场纷争,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出面调停。当时,当大名的继承人不能决定时,都由将军来下达裁定。
将军足利义政选择儿子义就维承畠山氏的家督。畠山氏的家督之争就此平息了。
可之后,畠山义就利用将军义政的指示,打着将军权威的旗号,甚至去攻入领国的领地。义就的行为激怒了义政。
长禄4(1460)年9月,义政推翻自己的裁定,他剥夺了义就的畠山氏家督之位,并将其授予了义就的堂兄弟政长。
被捧上云宵,又突然遭受背叛的义就感到非常愤怒。他于京都南部的河内国山城起兵,抗议义政的裁定。义政作为将军命令追讨义就,可是尽管幕府派大军前去进攻,因义就的顽强抵抗,花了2年也未能镇压。
此外,将军义政的妻子日野富子为义就求情。富子出生的日野家是历经数代,支持将军家的名门公家,而且富子幕后有幕府中最有权势的人——守护大名山名宗全。
他在中国地方(日本关西地区)有着广大的领国和强大的军力,是幕府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以山名氏为首的各个守护大名是指以前对开创室町幕府做出贡献的,连将军都要给点面子的武将,特别是幕府的政策决定,要得到宗全的山名氏和畠山氏、细川氏这些有力守护大名们的同意。
对山名宗全来说,向叛逆者畠山义就伸出援助之手,让他复归当主之位的话,就能让畠山氏成为友军,能够增强自己的实力。
将军义政不能无视富子的请求。四年后的文正元(1466)年12月,义政做出赦免义就的决定。京都的人们嘲笑义政这样反复无常的姿态。就这样,义政数度改变决定让事态向最坏处发展了。
文正2年1月18日早上,被赦免而回到京都的畠山义就和堂兄弟政长发生冲突,在京都北部,发生了五千人的合战。
针对这个局势,将军义政命令其他守护大名不得参与畠山的纷争。义政已经不知道究竟该站在哪一边了,他希望至少能避免由于其他守护大名的介入,而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
可是有人不听从义政的命令,他就是山名宗全。看到义政迄今为止优柔寡断表现的宗全,开始不屑义政的命令。
宗全毫不犹豫就派遣数千援军前往义就一方。宗全和义就的联合军压倒性优势,只用了一天就击败了堂兄弟政长的军队。
被打败的政长被赶出京都,城里又恢复了平静,可是却留下了"山名宗全无视将军命令"这一问题。
将军义政认为山名宗全确实违抗了命令,但也正是由于宗全的加入而使得合战一天就结束了。他决定不去追究宗全了。至此,将军义政的权威一落千丈。
应仁之乱究其根本是由将军义政作为政治家的个人资质不足所引起的。室町幕府时期,由于将军并没有压倒性优势的军力和财力,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和有力守护大名组成联合政权。
主政者必须拥有能够平衡各方势力的政治嗅觉,与果敢的决断力。所以既然义政已经决定了义就和政长哪一人继承家督之位,那么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决定。
如果义政没有改变决定的话,那样的大乱可能就不会发生。
总之,经此一事,将军的权威下降了。有力守护大名的辅政力上升了。室町幕府的秩序开始混乱了。此事成为了应仁之乱的起因。
细川胜元支持畠山政长,逼将军将其作为幕府的正规军,宗全反抗,应仁之乱开始畠山家家督之争结束后,在幕府有力守护大名之中,宗全以位居实力的顶峰者自居。可是暗地里,在家督之争中败北的畠山政长与一个率领了数万军队的有力大名一道,秘密地回到了京都。
应仁元年5月26日,军队突然对山名宗全一派发动攻击,并包围了将军义政所住的花之御所。率领畠山政长包围军的这位有力大名便是细川胜元。
细川氏是拥有从近畿到四国的领国,和强大军力的守护大名。如同山名宗全曾经援助家督之争中的畠山义就一样,细川胜元也通过救助畠山政长保住了武士的荣誉,以扩张幕府内的势力。
细川胜元将义政幽禁于花之御所,逼迫义政承认自己为幕府的正规军,授予追击山名氏的许可。
如果义就认可了细川,幕府就会作为争斗的当事人,被卷入其中。可面对细川胜元的强硬手段,义政不得不屈服。细川胜元拥有了大义上的名分。
另一方面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山名宗全,立即摆出了迎击的姿态,在花之御所的西侧,宗全的宅邸内筑起了大本营。细川一方为东军,对面的山名一方为西军,两军呈东西对峙之态。
应仁之乱开始了。战斗刚一开始,近畿一带的守护大名们就争先向京都进军,他们都加入到和各自有关系的一方,参加了东西阵营的战斗。
瞬间,东军的16万兵力与西军超过9万的军队涌入京都,开始了对抗的状态。
被东军软禁在花之御所里的义政为结束战争采取了行动,他向西军送出了以占据优势地位的东军军力,和将军的权威为背景的降伏劝告,可是西军山名宗全等人无视这个劝告。
那是因为处于兵力劣势的西军也有一个能称得上杀手锏的计策。
开战后两个月,1467年7月,大物浦,也现在的大阪湾的海面上,出现了500艘船的船阵。
这是有着从关西地区,到北九州势力的守护大名大内政弘所率领的军队。大内军2万人加入西军后,东西两军的兵力旗鼓相当。
看到这些的义政,这次向西军送出了妥协案的书状,表示只要宗全离开京都,便将敌我争夺的领地的一半授予西军。可是兵力基本旗鼓相当的西军并不听从。义政的停战工作再次失败了。
超过20个大名在京都参与混战,连眼前的敌人是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继续战斗的事例也不少见。大名和公家的宅邸,寺庙和神社,所有的角落都成为了战场。
大名们为了把敌人从阵地赶出来到处放火。京都的人们被战火所驱逐,京都的大部分被烧成灰烬。
当时的武士们对于自己的亲友,或者是依赖于自己的人,绝不会见死不救的,如果他们中有人到了要一战的地步,那么就必须加入其中。
正因为他们有这种强烈的信念和伦理观,所以在中世,靠单打独斗解决问题的这种事基本上没有。开始不过是很小的纷争,会由于亲缘关系的连锁而扩大化。
当时武士们的伦理观,作为扩大应仁之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战火蔓延到全国,将军因心灰意冷而让位,大内政弘用金钱结束了应仁之乱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向全国蔓延开来,大名们对于敌人在地方上的领国也发起了攻击。此外,大名们在京都战斗的时候,留守领国的家臣们想要打倒身为主子的大名,也就是"下克上"的事件也频繁发生。
战争开始六年后的文明5年(1473)年12月,将军义政已经完全放弃了平息战争的想法,将将军一职让位于只有9岁的儿子义尚。发起战争的当事人山名宗全和细川胜元相继死亡。
可是就算这样,战争也还没有结束。时有大将的儿子倒戈投敌之类的事。经历长时间的战争,大名们的利害关系变得错综复杂起来,接受和解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看似永远不会结束的应仁之乱,突然有一天,迎来了结局。
进入战争第11年的文明9(1477)年,西军最大的守护大名大内政弘,对于长期在京都战斗造成的经济上的负担,以及领国的荒废感到十分烦恼。
可就这样立即从京都撤退的话,与东军阵营的幕府之间的敌对立场就会成为后患。那样的话,统治领国时恐怕也会产生一些不妥。
于是大内政弘向将军足利义尚的母亲,已成为幕府实权者的日野富子献上大量金钱。五个月后,幕府保证不再追究大内政弘与幕府对战的罪责,同时授予其官职,而且承认其领国。
于是终于能安心的大内政弘11月12日从京都撤退,大摇大摆地踏上了归途。以此为信号西军的大名们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一起归国了,持续战斗了11年的西军只用了一天就从京都消失了。应仁之乱就此终结了。
可是战争的火种被播种到了全国,此后历史向着历经百年的乱世,战国时代转动了。
结语:应仁之乱发展到如此地步,是连当事人都没有想到的。与原本战争开始的理由相比,应仁之乱的规模大得不相称。
战事蔓延的实在太广了,他们自身也失去了左右战争的能力,这就是应仁之乱的真相。这种局势失去控制的状况,正是体制崩溃时的一个特征。
应仁之乱向我们揭示了,所谓和平与秩序乍一看很平稳,但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主政者细小的一个判断失误就会很容易地让它崩溃了。
经过这场大乱,幕府失去权威,有力者兴风作浪,迎来了战国时代。新的社会与文明开始重建。
参考文献:《阴凉轩日录》《应仁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