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计量单位也随着发展的需求不断的变革,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要求,同时,通过计量单位的变革也透射出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我们平时常说一两银子一碗酒,用文、两来做为计量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呢?因为各个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现在推算古币值一般都采用等价物量交换的方式来计算。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价格一斤在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
这一两银子要是在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及其丰富,一斗米只能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一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到8石大米,以宋朝一石66公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元至1848元。
衡的历史变迁
在民国时期,衡,就是称物品轻重以担、斤、两来计算价值,使用的器具是秤和磅。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时代各地区使用的衡制,各不相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整顿了复杂的各项事物,也统一了度量衡制度。但后来在各朝代不同环境中,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制度,还是各有差异,不同于现代。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由于国家开放,经济逐渐繁荣,各国来华通商贸易,也带来不同度量衡制,加上我国地方区域性社会上使用的度量衡制的多样化,所以当时的度量衡制相当复杂,以社会上通用的衡制来说,就有舶来的英法制和原有的通用制。英国是英磅,法国是公斤,它们大致是使用在对外贸易和涉外商店中;衡器有大型的地磅、座磅和小型的台磅。
在民国时期,我国社会上使用的衡制有三种:天平秤:社会上普遍通用的衡制,旧制每斤为十六两。司码秤:也称为“关秤”100斤司码秤即是一“关担”,是对外贸易中海关出口货物的衡量,等于天平秤105斤。会官秤:一斤等于天平秤之十三两六钱,1.102英榜,因为是官方制定的衡制,所以叫作“会官秤”。三十年代初由国民政府制定为统一标准衡制,改称为“市斤”。英榜、公斤、及天平、司码二制除了个别和需要外,都被取消,市斤制一直使用至解放后。
你知道“堠”是啥意思吗?
除了衡器外,道路的计程器也是很有趣的。古人分程计里的最早工具是“堠”。堠,是古代记录里程的土堆或土墩。《正字通》云:“禹治水所穿凿处,皆青泥封记,使玄黾印其上。今人聚土为界,乃遗事也。此封堠之始也。”但皇帝巡游天下时,就已有记里之车,则道路之纪以里堠,从轩辕时就有了。也有传说“神农度地形,甄度四海,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在炎帝时就有里数了。
“堠”在路旁,因而帝公成为诗人记录离别的象征物。柳宗元《寄零陵亲故》诗:“岸旁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范成大《枫桥》诗:“墙上浮图路傍堠,送人南北管离愁。”韩愈有题为《路旁堠》一诗,前四句是“堆堆路旁堠,一双复一只。迎我出秦关,送我入楚泽。”元代萨都刺则在诗中感叹:“烟树云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南山北听鹧鸪。”罗隐也专门写有题为《堠子》一诗:“终日路歧旁,前程亦可量。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后来,古人认为里堠用土堆成,经过刮风下雨,常常会遭到损坏,于是就用植树来代替里堠。
据《北史·韦孝宽传》:“先是,路侧一里置一土堠,经风颓毁,每须修之。自孝宽临州,乃勒部内,当堠处植槐树代之。既免修复,行族又得庇荫。”用种树来代替土堆,确是一大过步,优化了环境。
其实这一计程方式至今还在使用,我们乘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只见右侧路旁有小方牌,有的是石头或水泥做成的,上面记载着自始发地至目的地的实际里程。这种里程牌也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只不过我们今天用公里计算,而古时则以300步或360步为一里来计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计量单位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记载这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值得我们挖掘和发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