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是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目的是作为其他飞行器的接合点,是中国太空实验室计划的实验性轨道飞行器。天宫一号是一个重达8.5吨的实验性轨道飞行器,设计寿命为两年,于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507秒发射升空。

中国在2011至2013年内,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太空交会对接。神舟八号已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并在11月3日和14日两次成功与天宫一号对接。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九号携三名宇航员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宇航员成功进入到天宫一号内部。

2016年3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天宫一号,在完成各项在轨试验后,其历史任务已完成,并终止了数据连接,飞行器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经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和专业机构分析,预计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的时间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间。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将每日发布有关监测预报信息。

对天宫一号的认识和感受(即将完成历史使命)(1)

神舟九号的三名宇航员,左起分别为景海鹏、刘旺、刘洋。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第一次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短期驻留六天,开展载人环境维护操作、在轨航天医学实验和更换维修性试验等工作。2012年6月16日17时6分,景海鹏开启了天宫一号实验舱的舱门。景海鹏和刘旺于17时7分相继进入天宫一号。在此期间,女航天员刘洋在返回舱值守。十几分钟后,刘洋也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

2013年6月18日,神舟十号航天员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航天员进入到天宫一号内部,将开展为期十五天的在轨生活和科研活动。2012年6月20日,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进行了首次五十分钟的太空授课。

天宫一号实验舱内有不少电子设备。为了保证安全,飞行器内部气密隔枪,采用了大量圆角设计,避免航天员与舱壁碰撞而受伤。天宫一号内每个区域旁边,都设有数量不等的手脚限位器,总数达到三十余个,每个长约二十厘米,采用锦丝带材质的手脚限位器设置在舱壁四周。这种小型装置可以让航天员在失重飘移状态下,固定航天员。

对天宫一号的认识和感受(即将完成历史使命)(2)

二〇一三年六月,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的地面投影

中断数据连接和烧毁

2016年3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天宫一号超越了预期服役了两年半,在完成各项在轨试验后,其历史任务已完成,并终止了数据连接,天宫一号由于电池故障飞行器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经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和专业机构分析,预计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的时间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间。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将每日发布有关监测预报信息。IADC(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及CORDS(Center for Orbital and Re-entry Debris Studies)预测坠落范围约落在北纬42.8°至南纬42.8°之间,人员遭碎片击中机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组成

天宫一号飞行器长十点四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

天宫一号内部分为两个舱,包括了为航天飞行提供动力资源舱,也作为了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密封仓。并在前半部分附设一个临时性质的实验舱,前端有一个对接机构,还有一些实验袋,可进行一些医学、再生生保实验等;

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

对天宫一号的认识和感受(即将完成历史使命)(3)

天宫一号(左侧)和神舟飞船(右侧)对接的示意图

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