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467期)

笔者在“说历史的女人”第1462期曾讲述过美籍华人崔琦的故事,他从中国出走美国后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晚年又回到了祖国,令人感动。今天讲述一个相反的故事:她是一位美国人,并且还是美国著名的核弹专家,也很有家世背景,是世界文学名著《牛虻》作者的孙女,她还曾是诺奖得主杨振宁的师姐。

但是,她后来却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来到中国养牛过了一生,最终和丈夫双双葬在中国的土地上。她为何这样做?她说她为了一个信仰……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1)

(一)出身豪门

她的出身完全可以用“豪门”来形容,当然这豪门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她叫琼·辛顿(Joan Hinton),1921年10月20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富有的精英家庭。之所以叫精英家庭,是因为她以上的三代人都是在北美甚至世界上有相当声誉的文人、学者。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2)

琼·辛顿的曾外祖父乔治·布尔是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祖父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祖母是世界名著《牛虻》的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父亲赛巴斯蒂安·辛顿是一位著名律师和发明家;母亲卡梅利塔·辛顿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哥哥威廉·辛顿(中文名韩丁)是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长篇纪实文学《翻身》、《铁牛》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生在这样的文化大家庭,琼·辛顿自然不会平庸了,事实上她准确地遗传了了其家族的优秀基因,也是个天才般的人物。她自幼就多才多艺,要搁中国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除了学习好外,还擅长画画,拉小提琴,吹笛子,还喜欢骑马、滑雪等体育运动。

不过多才的人不一定会成才。琼·辛顿的睿智的教育家母亲很明白这一点,于是她要女儿必须有一个专一的追求。她曾告诉女儿,将来做什么你要慎重选择,但是“你将来必须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这样你才不会虚度此生。”

(二)曾参加“曼哈顿计划”核弹专家

最终,喜欢物理学的琼·辛顿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她要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世界上的女性物理学家本来就少,从事核物理的更少,但她要挑战这一领域。

于是,一气呵成,学业优秀的琼·辛顿早早在本宁顿学院获得了自然的科学学士学位,接着又获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了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然后成为“世界原子能之父”、诺奖得主、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费米的助手,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那时的琼才二十出头,一个世界级的天才女物理学家就要横空出世。

然而不久,两声震撼世界的爆炸,惊醒了琼·辛顿,使她放弃了核弹的研究,也导致了一个天才核物理学家的“流产”。因为有人预言,如果琼不放弃核物理的话,她以后很有可能以该领域的罕有的女性身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她却最终到了中国,成了一个“牧牛人”……

1945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最后时刻,日本帝国主义的败亡已成定局,但日本人仍负隅顽抗,无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严,妄想实现“翻盘”。此举激怒了美国人。为了让日本强盗早点玩完,为了让世界早日恢复和平,美国人就把刚研制成功一个月的原子弹拿日本人实验了一次。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人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了一颗原子弹,这两个岛瞬间化为齑粉,造成了20多万人丧生。按说,这件事从当时的世界局势看来,是正义行为,如果没有这两颗原子弹,日本人不知还要坚持打多久,二战还不能结束,那么以中国人为主的世界人民不知还要丧生多少。但这个打击也却确实过头了点,因为,毕竟死的大多是无辜的日本老百姓。

这件事让琼·辛顿陷入了极大的痛苦和反思之中。母亲告诫她的“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难道就是如此残酷吗?日本侵略者固然可恨,但如此摧毁他们的国家也无疑是残忍的,而她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她感到自己有罪。她说:“科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真是这样,我想要的就不是科学。”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决定退出原子核领域。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3)

(三)从西方到东方

退出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琼·辛顿陷入了极大的迷茫和困惑之中,下一步该怎么走?

此时,因哥哥韩丁(威廉·辛顿)的影响,她把眼光投向了遥远的中国。韩丁是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影响下来到中国的,他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于是他邀请妹妹也到中国来发展。此外,她的在中国的男友阳早(原名欧文·恩斯特)也希望她到中国来。阳早是哥哥韩丁的同学,他也是在韩丁的影响下到中国的。

于是,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之后,琼决定到中国来,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古老国度到底有什么神秘之处。琼的这个决定当时并没有得到父母和大多亲友的理解,因为当时的中国确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还笼罩在战火之下。况且美国的条件要好得多,怎么能随便放弃?

但是琼一旦决定下来的事情,谁也挡不住。她说:“这是一个梦想的破灭,也是一个信仰的开始!”

1948年3月,琼·辛顿决定离开美国,临行前还同她的同学(可以说是同门师弟)杨振宁挥泪告别,然后独自一人登上了“戈登将军号”客船。

琼·辛顿经历了18天的航程到达上海。后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在宋庆龄的安排下,不远万里来到延安,开始了她人生的新起点。没曾想,她这一来,就是一生……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4)

那时的延安,虽然贫穷,生活十分艰苦,但到处一片和谐,一片积极向上的精神。那里人人平等,充满自由的阳光,人们都在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奋斗着。琼的男友阳早在两年前已经到了延安,他在这里曾经历过“保卫延安”战火的洗礼,延安早成了他心目中的圣地。在阳早的激励下,琼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并且他们二人的感情也快速升温。

1949年4月,琼和阳早结婚了。琼也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寒春。这个名字也很有寓意。丈夫是早晨的阳光,妻子是拥有寒意的早春,都是充满希望的意思。从此阳早和寒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共同奋斗,白首偕老。

(四)从核弹专家到牛奶专家

寒春和阳早——为了尊重琼·辛顿的选择,本文以下均用汉语名字称呼这对夫妻——放弃了西方的结婚仪式,在延安的窑洞里,是唱着《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结的婚。这个仪式已经对世界宣布,从此这对美国人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了。

解放战争后的延安,百废待兴,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但那时的生活物资很匮乏,人们生活依旧很清苦。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寒春在延安看到了这一点,让这位自小在美国生活优越的姑娘感到悲伤和不安。她发誓要为革命的延安人,为贫苦的中国人做些什么了。

经过和丈夫阳早的协商,她决定从改善当地人的营养不良做起,最简单的就是,让人们学习西方,都能喝上牛奶。长期以来,西方人体格健壮的一个原因就是习惯喝牛奶,所谓牛奶蛋糕胜过窝头白菜,也是不争的事实。

自此,曾经的著名核弹专家琼·辛顿变成了一位养牛专家寒春。本来丈夫阳早就是个养奶牛的专家,他来延安后,也主要从事奶牛养殖。如今夫妻俩更坚定了一个志向,终生为牛奶事业而奋斗。婚后,寒春和丈夫就主要从事饲养奶牛和对农具的改新的工作。

刚到延安的寒春为适应这里的生活也没少吃苦头,比如习惯喝牛奶和纯净水的她首先要学会喝白开水,这似乎不是问题,你渴了什么也能喝。关键居住条件的艰苦,让睡在窑洞里的她不得不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捉虱子。开始她很痛苦,后来终于跟当地人学会了,开始以捉虱子为乐,她还打趣地说:“我很喜欢捉虱子那份快感,有一个消灭一个!”

不仅要养好、放牧好当地的牛,寒春还立志要改变延安各地区的牛羊品种。为此,他们夫妻随农场迁到陕北和内蒙交界处的三边农场。那里的条件更加艰苦。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5)

他们的住处靠近粮仓,有很多老鼠。晚上睡觉,老有耗子在他们的床上乱跳。为此,夫妻俩挖空心思设计了一个灭鼠箱子,才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还有洗澡。在严寒的大西北,简直是一种挑战。一大早起来,寒春烧上一锅开水,然后把冻得硬邦邦的毛巾先丢进锅里化冰,然后迅速脱掉棉衣……外面滴水成冰,整个洗澡过程5分钟内解决,跟打仗似的。

寒春还曾给丈夫用泥块做了一个生日蛋糕,阳早看着这个独具风味的蛋糕,不仅五味杂陈……

总之,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他们夫妻跟风沙斗,跟寒风斗,毫无怨言。你很难想象,一个自小衣食无忧的千金小姐是如何适应那么艰苦的生活的。这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

1952年,应宋美龄邀请,寒春参加了亚太和平大会,她在会上曾强烈谴责核袭击,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消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曾经参与美国核弹研制的她,并没有参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

但是因为寒春此次在国际大会上的露面,也使美国的一些人指控了她,说她出卖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秘密。这篇文章刊登在美国的《真相》杂志社上。她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包括她的哥哥韩丁),甚至有了叛国罪的嫌疑,家人也受到一些牵连。有人担心寒春会不会再回到美国,但她坚决表示,自己不会再回去了,她对核武器没有任何兴趣,她要一辈子留在中国,为自己的牛奶事业而奋斗。

此后,寒春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们夫妻把自己的三个孩子也留在了中国抚养。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6)

寒春长期以来,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提高牛的产奶量,让更多的中国人喝上好牛奶。她曾经如此说过:“共产主义不需要核武器,但中国人需要喝上牛奶。”

寒春夫妻俩在内蒙取得了不小的收获。数年后,1952年,夫妻俩又响应组织的号召,带着1000头奶牛,带着自己的养牛经验,不辞劳苦地来到西安农场。第二年,阳早担任了西安奶牛场副厂长,寒春任技术员。他们在西安一呆就是十几年。这期间正处在新中国刚建立的大建设阶段,生活仍然很艰苦,但他们为了养牛事业,一直勤勤恳恳的劳作着。

自寒春27岁时来到中国后,就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这块土地。她在中国的生活不但清贫,而且生活方式非常单一,整天不是在外面放牛,就是呆在农场,她喂牛,挤奶,抽样,实验,为提高牛奶的产量,提高牛奶的质量而辛苦着。有时候,人们会这样开玩笑地问她,你把研究原子弹的智慧浪费在研究牛奶上,不觉得不值吗?她会这样回答:“我到中国来也不是纯粹为了养牛,是为了我心中的信仰。”

她的信仰究竟是什么?也许无关科学,无关金钱,也许只是为了实现母亲曾经说给她的那句话:“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

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无往而不胜。在寒春的心中存放的是人类。她的爱,不分国界!既然来到了中国,我也就是中国人了。

寒春不愧是科学家出身,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在中国牛奶事业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曾设计研制了挤奶机、青饲料收割机以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直冷式奶罐”等,为中国的奶牛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牛奶年产量不断提高。比如他们夫妻负责的农场,牛奶的年产奶量从1985年的5吨增长到1988年的9吨。客观上,他们真的让更多的中国人喝上了鲜牛奶。

中国奶牛专家梁子哲曾这样评价寒春夫妻:“他们直接推动了中国奶牛业甚至乳业的发展,堪称中国乳业的袁隆平。”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7)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寒春夫妻的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中国奶牛饲养的机械化、现代化,不会这么早实现,中国如今人人能喝上牛奶也没那么容易。

寒春夫妻为中国的牛奶事业奋斗一生,但他们却不求什么回报。后来,寒春夫妇的收入也不算低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从不乱花钱,将工资基本都用在购买国外优质牛精液和农场的工具上。寒春家里没有任何奢侈品,简直称得上是寒酸,所有家具合起来不足两千元。

有一次,寒春生病了却不肯住院,直到再也坚持不住了,才到医院住了几天。但她并没有住上级给她安排的高级病房,她坚持不搞特殊化,不愿浪费国家一分钱。

在上世纪70年代时,政府为了照顾寒春夫妻俩,曾调他们到北京从事文职工作,为他们配了专车。但寒春和丈夫却给外国专家局写了封信,拒绝接受这种照顾。结果,国家尊重他们的意见,撤回了为他们准备的专车和司机。并且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又把他们调离文职工作,进了北京南郊的红星农场。他们再次回到了熟悉的奶牛身边,再次踩在了带有牛粪的土地上,这使他们快乐。

寒春的丈夫,为中国奋斗一生的阳早先一步离开人世,于2003年病故,享年85岁。他生前对妻子最后的叮嘱是:“你能把这群牛管好,我就放心了!”并立下遗嘱,死后不举办任何仪式,骨灰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就可以了。

结果寒春还真的这样做了。她当时准备弄个塑料袋,把丈夫的骨灰装了埋在他们夫妻养牛的农场里。但农场的工作人员坚决不答应,他们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个普通的骨灰盒装了阳早的骨灰。为此,寒春还生气地骂他们太浪费。

丈夫去世后,有领导前来慰问,寒春并没有过多悲伤,却向上级提了两件事,让赶快解决:一是农场丢了9头牛,牛的亲属链断了,得赶快弥补这个损失;二是,“一个大学城要占我的牛奶场,我的牛怎么办?”

寒春的无私奉献精神曾让农场的同事们钦佩不已,老同事陈继承曾说:“她是一面镜子,在她面前,我这个党员是不合格的!”

2004年,寒春终于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她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位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当然,她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因为在她看来,国籍并不重要,在哪里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寒春也一直被国际人士认为是“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公民”。

此后,寒春又在中国生活了6年,又为中国奉献了6年。她晚年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住的是简陋的平房,吃的是粗茶淡饭。有记者曾问她:“你是否后悔过,如果你留在美国,生活要好得多。”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8)

寒春笑着说:“我从不后悔,我此生参与了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两件事——原子弹和中国革命,这就足够了。”

2010年6月8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寒春在北京协和医院平静而逝,享年89岁。

遵从她的遗嘱,丧事从简,子女们把她和丈夫的骨灰撒在了陕西和内蒙交界的草原上,连墓碑都没有留下来。

从27岁到89岁,寒春为中国奉献了62年!她见证了中国的贫穷,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做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喝牛奶已经习以为常的中国人,应该记住这个美丽、智慧的美国女人。并且还要记住她的这句话:

“牛奶的分类其实只有两种,纯牛奶和非纯牛奶;做人也是一样,要么做一个纯粹的人,要么不是。”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9)

她的意思很明显,人有国家之分,但不应有种族隔阂;人品有优劣之别,但不应以血统划分。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只有两种区别方式:即纯粹的人,和非人。

牛虻牺牲前的信(她是美国核弹专家)(10)

寒春,琼·辛顿,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不,你就是一个中国人!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参考资料:《阳早寒春:信仰,深嵌于心》《青春斗——早春的爱情故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