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施文一、总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鸦片战争惨败的国际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鸦片战争惨败的国际原因(浅析鸦片战争失败之原因)

鸦片战争惨败的国际原因

来稿/施文

一、总述

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开端,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由弱变强,但只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和影响便一日不会褪色。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拥有80万军队的大清王朝惨败给了远道而来且不到2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呢?真的只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投降派占据上风,排挤了林则徐等抵抗派大臣所造成的结果吗?笔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全面的落后导致的结果,即使林则徐不被罢官;即使清军抵抗更加顽强,鸦片战争,也是不可能胜利的,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那么中英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下文便分条论述。

二、武器装备和军队

武器装备和军队是战争能否取胜的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要素之一,而清军与英军相比却有着两个世纪的差距。

1、武器装备

清军的武器装备有冷热兵器两种,冷兵器的大刀和长矛对战局影响不大,这里主要论述清军的热兵器,主要有鸟枪和红衣大炮。这些火器都是明朝末年从西方引入的。

先说鸟枪。清军的鸟枪长两米,射程100米,射速为一分钟一到两发。英军则在1838年装备了最新的布轮士滑膛步枪,枪身长140厘米,射程300米,射速则为一分钟三到四发。相比英军的布轮士滑膛枪,清军的鸟枪笨重,射速慢射程近,综合的差距为1:4.再加上清军装备鸟枪的数量又极少,大多数士兵装备大刀长矛,所以差距便更大了。

再说红衣大炮。它的特点是铁质差,射速慢,射程近。这种炮是前膛炮,弹丸又是火药球,所以打两发后炮膛发热,不得不停一会儿,这样发射速度便更慢了。而英军早已装备了连发式后膛炮。再加上历经康乾盛世120年海内承平,火炮长期不更换,很多已经成为一堆废铁。而战前赶造的又打都不合格,林则徐为了备战在1840年赶造火炮59门,其中试射就炸毁了11门。由此可见,中英武器装备的差距有多么大,武器装备的差距就直接影响到战争的结果。

2、军队的差距。

(1) 军官培养和素质的差距。

军官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军官的素质对战争的胜败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工业革命后,英国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有专门的军事院校。比如1802年建立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在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官。而清军的武将来自于武举,分为外场和内场,外场考刀法骑射,内场才考兵法战术,还没有专门的海军科目,这样考出来的仅仅是个优秀的士兵而不是将军。没有专业的军官指挥,打仗又怎能不败呢?

(2)、军事指挥权的差距。

在战前,英国已经建立了现代军事制度,军政分离互不统属。然而清政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队牢牢掌握在文官手中,武将权力很小。从一品的提督却要受二品的总督节制。最高军事指挥权在这些文官的手中,而这些人不懂军事,瞎指挥,贻误战机,从而使得战争失去了主动权。

(3)、军队管理的差距

第一, 清军虽然也依据不同的建制分驻各地,但由于清军是古代旧式军队,没有职业的警察和内卫部队治安部队等,兵制含混不清,所以这些职能往往军队都去承担了。兵制含混不清使军队的国防职能削弱,从而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兵制的含混不清也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兵力分散。康乾盛世100多年以来,国内战争极少,而且清朝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所以军队主要职能是镇压农民起义。而且由于清军兵制的含混不清,继而军队职能多,所以往往是盗贼草寇多的地方军队驻扎较多,而草寇少的地区甚至可能不驻军队,兵力分散屯驻严重制约了集中有生力量打击敌人。同样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而英军已经建立现代军队管理制度,一个建制下的兵力集中指哪打哪。

第三,调兵速度的差距。有人说即使有这么多大差距,清朝有80万常备军,利用中国广袤的土地以空间换时间再调集重兵以人数的绝对优势与英军展开决战完全可以扭转败局。但真实情况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清军很多时候做不到集中兵力以逸待劳,反而经常劳师以远,疲于奔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上文分析过,清军兵力分散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而不能做到集中兵力,为了战争只能临时抽调,但清军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大军转运除了骑马步行没有任何机械化运兵方式,这比起英军的坚船利炮运兵速度差距太大了。据《清史稿》记载,清军的运兵速度大概为邻省30天,隔一省50天,而隔四省大约需要90天以上。林则徐从北京赴广州用了61天,而英军从英国到广州只用了三个月。战争情况瞬息万变,如此缓慢的运兵速度贻误战机,往往军队到了前线战争却早已结束。

第四,晚晴时期清军军备废弛,兵匪一家,目无军纪,大都吸食鸦片,毫无战斗力可言。

综上所述,在武器装备上清军与英军相比有200年的差距,而且清军的火器大多不合格。在军队的问题上有军官素质低;军队建制混乱;兵力分散;军队战斗力低;军政不分;运兵速度缓慢等问题。这样的军队怎么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英军抗衡呢?

三、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以我们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清政府对侵略者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政策,而广大爱国官兵和下层民众却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真的是这样的吗?事实上据《清史稿》记载,英军损失最大的不是虎门之战,也不是定海之战和吴淞之战,恰恰是名气最小的海龄指挥的镇江之战,而参与镇江之战的清军将士已经在此驻守了近200年了,传宗接代的。

换句话说,这些清军的抵抗其实是保家而不是卫国。而其他清军也都是奉命抵抗,他们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观念。而老百姓事实上也是如此。广为传颂的三元里抗英其实就是这样。三元里抗英导火索是英国士兵强奸三元里妇女,所谓的三元里抗英实际上也是保家而不是卫国。据史书记载英军进攻舟山时当地百姓多给英军送水和食物夹道欢迎,多是顺民和良民。在当时中国民众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近代的国家民族观念,这与早在17世纪便经历了启蒙运动洗礼的英国相比是莫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最后战争的失败也与此有很大关系。

四、对外政策的举棋不定,对外了解甚少

另外,清政府的对英政策不同于我们战或和的对外政策,而是两千年以来的剿与抚的政策。众所周知,剿与抚是古代中央政府针对山贼草寇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政策。可是,无论是山贼草寇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入侵的目的都是掠夺财富,这样中央政府的实力如果远超他们,就采用剿灭的政策,如果实力不够便采用招抚的政策,花费一些财富换取和平。如汉初的和亲匈奴;汉武帝远征匈奴;南宋的绍兴和议等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然而,工业革命后,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时代已经变化但还沿用古代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战争又怎么能够胜利呢?

更何况统治者还在剿与抚之间摇摆不定。还有一点,当时中国官僚醉心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下,对外一无所知。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其中的主要内容中英协定关税割地赔款和领事裁判权等严重破坏了我国的主权,然而清廷真正担心的却是洋人滞留中国,在他们看来只要让洋人离开这些主权就算“赐”洋人也没问题,这些主权都是清政府主动出让的。至于关税等现代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就曾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对手一无所知,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五、战前准备不足。

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和盲目的自大以及对外的一无所知,清廷对英国即将发动的侵略完全不加以防备,从上到下的官僚无一不沉静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以至于战争到来后还视英国人为进贡蛮夷,丝毫不放在眼里。只有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在两广组织手下翻译了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如《四洲志》等。又赶造了一些火器,但这些准备对于全国的战局来说是杯水车薪,影响不到整个战局向胜利的方向转变。

六、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鸦片战争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这与用不用林则徐无关,与抵抗不抵抗也无太大关系。战争失败是耻辱但并不可怕,而真正悲哀的是我国在战败后没有进行任何的反思和变革,假设洋务运动能提前二十年进行我国会不会赶上或者超越日本就很难说了。所以,当今天我们回首这段屈辱历史的时候,需要用新的史观看待它,才可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