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到的《悯农》有两首,并且都是中唐时期的李绅所作。由于很多家长用这两首诗辅导和教育小宝宝,所以,我借助休息日进行一次全面解读,供家长们参考。

一、原文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短小精悍,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直到今天仍然押韵,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悯农一古诗解析(系统梳理两首悯农之后)(1)

二、译文

其一:农夫虽然在春天种下的只是一粒粒微不足道的种子,但是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很多粮食,满足食用的需要。如今,普天之下都找不到撂荒的田地了,可谁曾意识到仍然有被饿死的勤劳的农夫。

其二:即便在夏季的正午,勤劳的农夫仍然坚持在田间薅锄忙碌,能够看到汗珠子从身上滚落下来,落到泥土里、禾苗上。可是,谁曾意识到碗中的饭食,哪一粒不是经过辛苦劳动才得来的呢?

悯农一古诗解析(系统梳理两首悯农之后)(2)

三、解词

1.粟:谷物,这里指作物的种子。

2.子:这里指谷物的籽粒,也可以写作“籽”。

3.四海:天下,这里意为“普天之下”、整个国家。

4.闲田:能够播种的空地,撂荒的农田。

5.犹:仍然,这里有依然、依旧的意思。

6.禾:禾苗,这里主要指谷物类的禾苗。

7.锄禾:是农夫的一种劳动形式,不是铲除禾苗,而是用锄头除去生长在禾苗周围的杂草,同时也有松土的作用。

7.午:中午,正午、晌午。

9.日当午:太阳已经升到了正午,炎炎烈日直射农夫的头顶、脊背。

10.盘:碗、碟一类的餐具,这里特指碗。

11.餐:饭食,如午餐、晚餐,中餐、西餐。

悯农一古诗解析(系统梳理两首悯农之后)(3)

四、文句

其一: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上下两句对应,描写了年复一年的农业劳动场面,写出了一个春生秋实、四季轮回的朴素道理。

2.“四海无闲田”。普天之下所有的土地都已经种上了庄稼,可见农夫那种勤劳的天性,“无闲田”实质上就是“无闲人”。“四海无闲田”这一句一经写出,便与前两句合为一体,能使人们一眼就看见普天之下农夫的忙碌情景和充满希望的丰收景象。

3.“农夫犹饿死”。第三句是对第一句、第二句画面的提升,而前三句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的广阔无际的丰收景象,突然被第四句逆转了。这最后一句才是诗眼,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惊愕。

悯农一古诗解析(系统梳理两首悯农之后)(4)

其二:

1.“锄禾日当午”:正午的太阳最为毒辣,甚至能够晒死除下来的杂草。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经常看到农民在中午时分锄田。农民锄田并非只选择正午,而本诗的作者是专门选择了正午锄田的典型画面。

2.“汗滴禾下土”:正午太阳毒辣,田间人少,农民锄田的时候一般光着脊梁,戴着草帽,有的还在脊梁上披着湿毛巾,一边擦汗一边锄田,还常常饿着肚子,非常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与上一首诗一样,也是一二句对应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形象化的白描手法,突出农夫劳动的辛苦。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采用白描的手法,而是突然改用了疑问句式进行议论,揭示一个朴素道理:什么样的劳动成果不是辛苦得来的呢?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所有的劳动成果,进而要尊重创造成果的劳动者。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对普天之下广大劳动者的关心、爱护、尊重。

悯农一古诗解析(系统梳理两首悯农之后)(5)

五、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李绅,生活在公元772年至846年,即生活在盛唐之后、安史之乱以后,虽然社会初步安定,但是很多社会矛盾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在文坛上,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李绅就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在新乐府运动中,白居易是领袖级的人物,倡导诗歌的讽喻传统,发挥其“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从今天的行政区划考察,李绅是安徽亳州人,长期在皖、苏、浙一带为官。在农业社会,这里农耕发达。李绅作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倡导者,其诗歌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主导方面,直面现实,讽喻人情,为新乐府运动的开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悯农一古诗解析(系统梳理两首悯农之后)(6)

六、写作特点

1.发扬了乐府诗的优良传统。周代就有采诗一说,就是官员到民间收集老百姓的诗句、歌谣,用于参政、议事。到了汉代,乐府便作为一个官署专门地从事采诗、创作等工作,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民间诗歌、谣谚。因此,乐府诗具有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讽喻现实、哲理朴素等特点,而李绅的这两首《悯农》,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因此,广为流传。

2.采用对应的手法。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比,而是春与秋、一与万、粟与子两两构成对应关系,通过对应产生衬托、反衬的效果。再比如“农夫犹饿死”这一句,与前面三句构成的画面形成了描写与议论的对应关系,在前三句铺垫的基础上,使结句产生了强烈的反转效果,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