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1)

晨曦中的浑河历史上的潦水(张国勇/摄)

有关原辽河口改名浑河口,引起营口、盘锦两地市民争议。在这种背景下,我以《寄语营口:辽河口改道更名文明不应该拐弯儿》为题,详细阐述了小潦水浑河与大辽河的关系,理清了相关事实。

有部分读者说浑河名字难听,建议浑河改为大辽河,已经有了辽河,浑河再叫辽河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可见人们情绪的激烈。古代不同于现代科学的精确测绘,对辽河、浑河这些相通的河流,并不知道哪里是真正源头。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2)

抚顺是汉代玄菟郡、唐安东都护府高等级政权所在地(张国勇/摄)

目前,"天宁地辽”这句宣传辽宁的说法,基本是望文生义。历史上辽宁的辽,并非指辽阔,而是指水流的状态,潦潦般流淌的河流。潦字最早出现在三千年以上的古代奇书《山海经》上,关于潦水潦山我曾于2017年,在新浪博客撰文《正“辽”考,辽宁源流及衍变过程》加以考证。

《山海经》标注的潦水,是大潦还是小潦,历史未曾定论,但从秦、汉、高句丽、唐、渤海国、辽、元、明、清……几千年朝代更迭上,小潦水,也就是浑河,一直是人类涉足东北大地,部落、民族、地区、国家和政权的中心所在。比如汉玄菟郡、唐安东都护府、以至于高句丽、满族等民族政权都产生在浑河流域,为什么?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3)

浑河畔高尔山城轮廓可以见证唐安东都护府雄姿(历史照片)


古代史书,不会平白无故脱离人、部落、民族、政权核心去记载。我查过潦字基本消失的年代,大概在东汉末年中原三国争雄的年代,那时候辽宁地区公孙氏称王称霸。如果追溯更早的历史记载,浑河统称潦水。具体实物是一方秦代封泥印,也是"潦東守印",这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辽河还叫潦水。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4)

珍贵的潦東守印(历史照片)

潦字之所以变成遼或现在的辽,是文字书法记载形式改变造成的,尽管是我个人推测,但这个证据链条相当完整。三国时代,汉代行书出现,汉简公文一般是连笔书写,潦字和容易写成遼,建国后简化字出现,成为现在的辽字。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5)

汉代书简出现行书的演变


两三千年历史,浑河的意义,绝非字面理解的那般简单,它的源头,很可能就是《山海经》中提到的潦山、潦水很可能就是浑河源头。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6)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7)

潦与遼与辽字的历史演变


辽宁省名在我国各省、自治区中出现最晚,距今有80多年。清初这里设辽东将军,康熙四年(1655年)改称奉天将军,清未改奉天省。

1929年2月5日始改辽宁省。当时《盛京时报》于改名前的2月3日载:“据官得消息,关于东三省名称变更,其中奉天省奉中央方面拟改为关东省一节,现经奉方以关东省仍属不适,特电请中央打消。改为辽宁省,以符名实,而合制度……查奉方请改辽宁二字,盖取辽河之东为辽东区域,辽河之西为辽远河区域之义。”这是对辽宁省名由来的最早解释。此后,大家都采用此说。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8)

浑河畔的元帅林(张国勇/摄)

现代东北研究史的奠基人金毓黻先生则从政区划分角度持另一种观点,1944年,他的观点以《辽宁省释名》刊载于《东北要览》上,他主张“辽宁”之名来源于历史上政区,说“寻其命名之旨,盖循往代辽东、辽海之旧,而存一气,而明代于辽水以西之地,以广宁为重镇,与辽阳水相望,故取宁字,而合称辽宁。此二字以概辽水以西之地。亦犹合江宁、苏州二府称江苏;合安庆、徽州二府为安徽为义正多相类也。”

​鉴于金先生在东北及辽东史研究上极高的学术地位,承其衣钵的专家和学者,大多持这种观点,并没有对他的这种说法产生任何怀疑。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9)

浑河上游赫图阿拉古城是清王朝中兴之地(张国勇/摄)

而另一些非系统学者则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是,300多年前的明代辽水以西广宁为重镇。清康熙三年,设广宁镇,次年改锦州府,更广宁为县。辽宁改名之时,广宁已不是辽西重镇了。如果说以重镇来概括一省之地,那么作为省会的沈阳从清初到改省名时,都是全东北和本省的首府,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取沈阳,取广宁,说不通。

实际上以上这几种说法之所以产生不同分歧,关键点就在“辽”字及其历史衍变上。无论是截取历史的片面,于1929年取名“辽宁”,还是金先生的论文式的注解,乃至不同意他这种观点的人,几乎犯下一个“望文生义”通病,都是通过对历史的假设或猜想为“辽”字注解。

辽宁以辽远之说,截取一个片面,能说通,但与后来的发现实证不符。辽来自河名这种说法有道理,但论证不充分。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10)

辽河、浑河、太子河水系图

博士生导师、东北史研究专家张士尊先生曾写过一篇《“辽水”原为“潦水”考》似乎最接近真相的一篇文章,可能过于学院派,考证以后,最后还是要与金先生的观点相似或相同,结论当然也落入想象和猜想。张士尊先生在论文的结论部分解释说:“与‘潦水’相比,‘辽水’出现的要晚一些。

张先生写这篇论文时,或没考虑秦、汉封泥这些宝贵的历史实物,可以分析,最早不能早于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太守’一名出现之前,从词源分析,辽自然是远的意思。汉代统治者为什么此时改‘潦’为‘辽’,可能主要考虑到辽东、辽西两郡,距离汉代统治中心长安十分遥远这个现实,因此‘潦水’变成了‘辽水’了。

在“潦水”变“辽水”这关键的时间点,张先生的论文结果既趋同于金先生,又符合简化字“辽”的通俗解释。这种顾全“大局”的学术观点,既为金先生观点圆场,又为东北史学术根基的稳定当了“好先生”。

秦汉封泥的历史性发现并得到重视,如果金先生发现和认定封泥这种文物实证,并且发现这种变化发生在西汉景帝中元二年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就应该考虑和深挖一下当时时代大背景,“辽”这个千古之谜会由更符合考古学术和逻辑的深入解释。我们应该注意到“潦东守印”这枚封泥,考古学家已经认证这枚封泥不晚于秦代,什么是封泥呢?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11)

航拍浑河谷底上的新宾(黄辉/摄)

公元前的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车同轨,修直道,便于邮驿通信。中国早期的邮驿通信组织开始具备雏型,并有所发展,在这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就利用烽燧、邮车、快马传递官府紧急消息和“简书”的邮传制度,为了让这些竹简和木渎上的文字不被其他人看到,发送公文的部门和首脑,要在传递的文书上用特制胶泥盖印封存,这就是封泥的由来。

“潦东守印”封泥的发现可以印证一个史实,并与秦始皇时期置郡情况吻合:

二十六年置三十六郡:陇西、北地、上郡、汉中、巴郡、蜀郡、河东、上党、太原、九原、云中、雁门、代郡、邯郸、钜鹿、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三川、东郡、颍川、淮阳、南阳、南郡、砀郡、四川、九江、会稽、洞庭、苍梧、衡山、齐郡、琅邪、薛郡。

二十八年,新置恒山、清河、河间、河内、闽中、济北、即墨,省并钜鹿,为四十二郡。

三十三年,秦得南海、桂林、象郡,此年当另分置庐江、武陵、东海,为秦最终之四十八郡。即:陇西、北地、上郡、汉中、巴郡、蜀郡、河东、太原、上党、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恒山、河间、清河、河内、南阳、南郡、三川、东郡、颍川、砀郡、淮阳、四川、九江、庐江、武陵、会稽、洞庭、苍梧、衡山、临菑、琅邪、泰山、济北、即墨、薛郡、东海、闽中、南海、桂林、象郡。

这说明在秦之前,中国就对辽东和辽西地区进行了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那时,这一地区以潦河为中心,设置了潦西、潦东等郡县。辽河最早叫潦水、浑河叫小潦水,这里就有一个历史性疑问,潦河变成辽河起始于什么时候呢?

现有历史文字资料可以证明,潦河作为文字最早出现在古代书籍《山海经——海内东经》及秦汉典籍之中,《三国志——郭嘉传》也提到“震威潦东,以袅袁尚”。《三国志》书成于晋代,起码在晋代潦河、辽河、潦东、辽东是混合使用的,这说明什么?


盘锦和营口属于辽宁哪边(营口盘锦辽河口)(12)

结冰的东北河流

笔者在读史发现,从潦到辽的演变发生在东汉时期,这时候汉代中央政权对潦东地区的掌控能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的书法艺术得到迅速发展,行书和草书出现了,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简书中的书体,一般都是民间实用和流行的体式,与士大夫的“庙堂”字是有区别的。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由于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行草在汉简等公文上书写公文在当时十分广泛,而之前用隶属撰写这些公文却没有发生这种事情。

潦字用行草书写很容易写成遼,遼与潦同音,行书写法类似,在加上那时候潦东地区恰逢乱世,中央对地方政权掌控能力减弱,以讹传讹,潦水、潦东变成遼水、遼东了!

秦、汉、魏晋时代,潦水几经流转,政权无数次更迭,各类政权在辽河以东设辽东郡,以西设辽西郡。北宋时,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契丹族建立辽国,辽金建国之初无文字,后来创建契丹文也是以汉字为衣钵,照猫画虎,辽设置辽阳府、元设辽阳行省、明设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文史记载,权利更迭,将错就错,其意已经大改,以致后来遼字简化,这是潦字变遼历史衍变的流程和原因。

潦:形声。字从水从尞,尞亦声。"尞"意为"长"、"远"。"水"与"尞"联合起来表示"大水流到远方";而辽字则 代表远或阔,两者的意义相差太远。

现在,人们用 “天辽地宁”来解释辽宁,这其中蕴含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但我们还希望史学家及有关学者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一些歧义,用更合理、更完全、更符合考证逻辑的方式,给辽宁一个更完美的答案。

以上内容是我的一些思考,算是抛砖引玉吧!营口大辽河入海口,改为浑河口,因为人们对浑河的误解,我以为有必要再说一下辽河和辽宁字迹的演变过程,希望借此,能为从事这方面的专家推开一扇小门,万一里面真端坐着历史的真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