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水塔》是我省又一部喜获奖项的影视力作。为我省影视文化产业增光添彩,备受人们瞩目。

纪录片《中华水塔》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生动再现了我省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具体实践和“多途径、多渠道看江源”的宣传思路,客观展示了我省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青海各族儿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抒情的笔法、精美的画面,将三江源地区的山川地貌、民俗风情、文化理念、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人文元素融合呈现,是了解大美三江源的重要窗口。

本期“青海影视”版采撷其中的经典篇章与读者分享。

中华水塔在青藏高原(青海纪录片的荣耀)(1)

《中华水塔》纪录片宣传封面

中华水塔在青藏高原(青海纪录片的荣耀)(2)

好莱坞导演克里斯蒂里比与《中华水塔》导演陈有钧合影。

中华水塔在青藏高原(青海纪录片的荣耀)(3)

英国雄狮电视公司导演比尔·洛克与摄制组成员陈煜了解三江源的拍摄经历,对三江源题材影片具有浓厚的兴趣。

中华水塔在青藏高原(青海纪录片的荣耀)(4)

青海省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代表崔万新与摄制组代表一同接受奖状。

中华水塔在青藏高原(青海纪录片的荣耀)(5)

颁奖盛典现场

中华水塔在青藏高原(青海纪录片的荣耀)(6)

中国电视纪录片奖杯

中华水塔(解说词)

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所有的文明都是依赖于水存在的。

这里是格拉丹东雪山,这里是姜根迪如冰川,这里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正源。

这天下午,牧民扎西朋措将一块块嘛呢石放在长江源头的流水中。

他相信,这种刻有经文的石头,会因为虔诚的祈祷而拥有灵性,清澈的江水,会将自己祈祷的声音送抵神灵的耳畔。

水就这样承载着扎西朋措的祝福,一路东去,奔流不复……

汇聚成河,奔流入海,是每一滴水的梦想,它们在不断靠拢和聚合中,拥有了磅礴的力量。可是在古老的三江源,并非所有的水都有这样的幸运,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以另一种形态被大地封藏。这是对地球能量的储备。

高寒的气候,让三江源拥有着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冻土地貌。

冻土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行为艺术,沉睡在冻土中的水滴对生存条件有着敏感而苛刻的要求,它们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

在三江之源,每一次冻土的消融,都是大自然气候变化的表征。

逝去久远的造山运动,孕育出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一系列巨大的山系。

高寒的气候孕育了三江源广袤的冻土,也孕育了三江源深谷幽壑间浩瀚的冰川和绵延的雪线,这里是地球上最富有野性之美的地理景观。

冰川、荒漠、草甸……它们舒展于冻土之上,与一列列雪山一起,让这块土地拥有了地球上最丰富的表情。

水既赋予万物以生机,水又担负着承载文明,化育众生的重任。

高原人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然的派生,自然在为人类奉献出一切的时候,理应领受人们的祝福。

水流潺潺,灵石无语。

扎西朋措有所不知的是,当他把嘛呢石放置于这一脉清波中的时候,也把祝福洒满了整个河床。三江源至清至净的水就这样,将高原儿女的祝福,带到了更为广袤的天地。

这里是生命的净土,这是我们的家园。

一些不驯者,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悄然苏醒,它们潺潺成溪,它们汇集成湖,它们在这片素以奇崛高寒著称的严峻之地,构建出了属于水的生命图景。

黄河源头分布着青藏高原最集中的湖泊群,这些蓝色的或是绿色的湖泊是三江源对古地中海的深情款留。

曼妙云影倒映于草原深处的千面宝镜,光影的幻动孕育出三江之源柔美多情的生命底蕴;

长江源头的辫状的水系,是造物主对三江源无私的恩赐。朝晖夕阴,寒暑冷暖,它们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输送着生命的能量;

澜沧江源区拥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和沼泽,这里是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这里珍藏着世界上最完整,最动人的生命序列。

在三江源,几乎每一滴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恢弘的大气运动,送给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礼物,万物众生因为这样伟大的馈赠而存活。水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壮观也是最独特的文明图景。

每年春夏之交,印度洋季风形成的暖湿气流和中东高压中的偏西气流,因为群山的阻隔在青藏高原汇聚,两股气流在高海拔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了丰沛的降雨,源源不断的降雨,为这片亘古的高地成为江河的源头创造了条件,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从这里开始了生命的远征。

在三江源,几乎所有的生命,只有在山的拱卫、水的呵护下才能存活。

迟来的春天里,姜根迪如冰川边缘冰钟乳上的一滴水蠢蠢欲动,它即将开始一场奔赴大海的万里征程。

这是一个动人的季节。

水是地球的血液。在三江源这个巨大的血库面前,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会低下高傲的头颅,这里是地球的晴雨表,它的每一次脉动,都反映了地球的情绪波动。

冰川脚下,塔林如簇。垫状植物和苔原植物正在努力地完成生命的抒情。

每一片绿叶都是生命的旗帜,每一次绽放都是植物们写在苦瘠之地的生命宣言。

蓝色的或是粉红的花冠,虽然渺小,却闪动着宝石般的光泽;

细碎的枝叶间,总有意外的访客……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奇花香草,珍禽异兽,都绝难出现在众目睽睽之地,人烟稠密之处,也恰恰因为这样,三江源的奇峰之畔,寒泽之滨才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庇护所。

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具有神秘色彩的藏羚羊族群。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至今仍未被人们破译,它们是三江源的形象代言;

这里是野牦牛繁衍生息的家园。它们庞大的身躯中,珍藏着青藏高原最神奇的生存密码;

还有它们,藏野驴、棕熊、雪豹、狼、鹰隼和雪雀……古老的物种以不同的姿态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或是雀跃,腾挪或是静息,它们的身上说不定就珍藏着人类破解自身命运的密码。而这一切无不仰仗于水的恩泽。

纪录片《中华水塔》获两项殊荣

2017年11月10日晚,第23届中国纪录片学术颁奖盛典在深圳广电集团1800演播大厅拉开帷幕,我省纪录片《中华水塔》荣获年度十佳和最佳摄影两项殊荣。

盛典揭晓了第23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单项、栏目、短片、长片、系列片5大类共28个奖项。其中《航拍中国》、《自然的力量》、《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一带一路》、《幸存者-见证南极1937》、《大国根基》等著名纪录片参与了此次盛典并荣获奖项。与此同时,由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出品,青海云际漫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陈有钧执导,李皓撰稿的纪录片《中华水塔》在此次盛典中荣获年度十佳作品,陈煜、铁勇、陈阳荣获年度最佳摄影奖。

此次盛典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导演和纪录片学者作为评委,评委团对《中华水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影片综合反映了三江源生态面貌,摄影团队历时三年,行程8万多公路,克服高原缺氧,娴熟运用水下摄影、延时摄影等多种拍摄技巧,以磅礴大气的声画影像,成功展现三江源恢弘的文明图景”。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蒂里比,也对该片的制作团队给予了高度赞扬,克里斯蒂里比表示:“我曾拍摄过关于青海唐卡艺术题材的影片,青海是一个我很熟悉的地方,这次能看到关于青海纪录片的参赛我真替你们感到高兴,能结识到你们这样敬业的团队,十分荣幸,希望能在国际纪录片的舞台上看到你们更多的作品”。

据悉,“中国纪录片学术颁奖盛典”是中国纪录片界规格最高的专业奖项评选活动,是国内纪录片参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评选活动。自2017年6月征集作品启动以来,本届盛典共收到来自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省市95家电视台、38家部委影视中心等相关机构、72家影视公司等报送的作品550部/集,现实类、历史类题材大量涌现,反映“一带一路”、改革发展等重大题材和关注当下民生的现实主义题材交相辉映。

作者:李皓 来源:青海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