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讲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创造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名人名言。

赤壁大战中最精彩的,本来应该是周瑜与曹操的斗智斗勇。可为了宣扬诸葛亮的智计无双,演义中将周瑜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硬生生写成了主线,以“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桥段,着力丑化周瑜、鲁肃等人形象,甚至让周瑜临死前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

要知道,周瑜遇到诸葛亮时,周瑜已经是东吴大都督,不仅与孙策是连襟,还是东吴兵马的统帅,正处于功成名就的高位。诸葛亮不过是逃难之王刘备手下的军师,既不管兵、又不管民,无非是做个使者、联络员兼人质而已。周瑜怎么会去嫉妒他?

周瑜是孙权十分看重的大将,庞统不仅是“卧龙、凤雏”之一,而且刚刚在赤壁大战中献连环计立了大功,只因为孙权接见时说“吾之所学与周瑜大不相同”,便让孙权对他毫不兴趣。诸葛亮大战之前不是想着怎么对付曹操,反而是对自己的战友拼命地“抖机灵”,说是机智,却未免显得过分的小气了。

三国故事中,让人对诸葛亮从喜爱变为厌恶的,不仅仅是他竟然“三气周瑜”至死,更在于他居然敢在周瑜死后“过江吊孝”,让人觉得周瑜死得很没有价值,觉得诸葛亮未免欺人太甚!老百姓们也流传了这样的歇后语:诸葛亮哭周瑜——假仁假义

诸葛亮为何不讨伐东吴(为什么东吴不干掉来吊孝的诸葛亮)(1)

那么,为什么东吴诸将不干掉诸葛亮呢?为什么他们能承受这种欺负上门的挑衅呢?

1.东吴已成曹操大敌,他们不敢

东吴一直都是很怕曹操的,就像诸葛亮其实一直很怕东吴一样。

从孙坚开始,江东对于北方作战,基本上没有成功过。孙坚死于跨江击刘表,还没有北上就被干掉了;孙策死于准备夺许都,还没有出发就被刺杀了;孙权更是连败两次,先败于陈登的广陵,后败于曹操的合肥,再加上孙家其实并没有夺占天下之心,也没有“复兴汉室、讨伐奸贼”的理想与责任,他们习惯性地就会向北称臣。

孙坚夺占扬州、南阳之后,马上就献地给袁术,投靠了袁氏兄弟,自己去当先锋了。孙策夺占江东之后,也只是要求曹操把持的朝廷给封个将军而已,封吴候已是意外之喜。孙权上任之后,更是多次提出要投降北方势力,只是想卖个好价钱而已。哪怕合肥战后,孙权也很快向曹丕投降,压根就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瑜死时,正是曹操厉兵秣马,做好再次南征、报赤壁之仇的重要时刻。周瑜之所以会死,也是因为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将南郡借给刘备,曹操再将计就计,用南郡太守来逗引周瑜,诱发孙刘矛盾。

只要曹操不放过东吴,东吴只能想方设法讨好刘备,根本就不敢和刘备集团扯破脸。于是乎,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刘备吃饱了抹嘴不算数,依然占领着荆州;孙权想娶关羽的女儿,关羽居然骂什么“虎女焉嫁犬子”,孙权依然还是忍着。直到关羽威镇华夏,曹操主动联系孙权,东吴终于放手一博,白衣渡江干掉了关羽。

东吴、刘备作为三国之中较弱的两家,当孙吴成为曹操的首要目标时,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地讨好刘备。反之,刘备夺占西川、抢占汉中之后,刘备与曹魏成为主要矛盾,虽然孙权连杀刘军大将,致使刘备败亡,诸葛亮还是只得派人与江东和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东吴为什么不杀诸葛亮,形势所迫啊!

诸葛亮为何不讨伐东吴(为什么东吴不干掉来吊孝的诸葛亮)(2)

2.江东已经改朝换代,他们不愿

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他可以统帅东吴三军,但东吴三军并不都是周瑜的,甚至可以说基本都不是周瑜的。

诸葛亮气死周瑜时,东吴将领已经走到了第三代,也就是孙权统领的那一代。

东吴将领的第一代,是孙坚的那一代,代表人物为程普、祖茂、黄盖、韩当,他们陪着孙坚走南闯北、屡立战功,为江东基业的创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东吴将领的第二代,是孙策的那一代,代表人物为周瑜、甘宁、太史慈,他们在孙策的领导下,接过老同志的枪,打下了六郡七十二城,创立了江东产业。

东吴将领的第三代,是孙权的那一代,代表人物为鲁肃、周泰、吕蒙、凌统等人,他们紧紧团结在孙权的周围,为孙权实现自己的梦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出谋献策、南征北战。

周瑜当大都督时,程普十分不服气,甚至于连作战会都派儿子程咨参加,直到周瑜分布以定,程普才十分服气地甘居其下。曹操之所以会相信黄盖的投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能想象得到老将们对周瑜的不服。

周瑜活着的时候,他所重用的只能是黄盖、韩当、程普、太史慈等人,孙权自己的班底如鲁肃、周泰、吕蒙等只能站在边上看着,想想赤壁大战,献诈降计的是黄盖,打头阵的是甘宁,群英会监酒的是太史慈,周泰、吕蒙、鲁肃等人不过是当助手、看客而已。

好不容易周瑜死了,鲁肃上位,意味着东吴第三代将领正式上位了。所谓江表十二虎臣,如果没有快速的更新换代,后来者根本就不可能有出彩的机会。

面对给他们带来机会的诸葛亮,他们又怎么会杀他呢?

诸葛亮为何不讨伐东吴(为什么东吴不干掉来吊孝的诸葛亮)(3)

3.孙刘已成战略联盟,他们不需

诸葛亮一直是倡导孙、刘联盟的,这一点不仅鲁肃知道,孙权知道,东吴高级将领们也都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和诸葛亮的联合,到底要以什么样的价码来进行而已。

周瑜等老一辈人心中,还残存着孙策小霸王遗留下来的争霸天下的基因,他们把荆州看成是囊中之物,把极长江而占之,分两路北上中原当成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把刘备收入麾下。

周瑜先是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劝说诸葛亮,想把诸葛亮收入东吴,再将刘备结为亲家,以东吴为主,刘备为辅,与曹操争夺天下。所以会处处想着与诸葛亮争先。

鲁肃等第三代人则不一样,随着孙吴集团与江东大族的不断融合,他们实际上已经越来越不思进取了,想的只是保有江东产业而已。保有江东产业,十分重要的就是与刘备集团搞好关系,不能形成曹、刘两家合攻孙吴的局面。

鲁肃不仅力主将南郡借给刘备,而且在刘备集团多次背信弃义、胡搅蛮缠的情况下,始终着眼大局、能忍则忍,哪怕是刘备离开荆州去夺西川,东吴都没有出兵夺占荆州。可见他们对联盟的重视和维护。

吕蒙之所以会“白衣渡江”,一方面是由于关羽辱孙权过甚,不仅不给孙权一点面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在未与东吴商量的情况下,直接出兵襄阳、樊城,有独占荆州逼迫江东的企图。

周瑜死的时候,正是孙、刘集团处于共同抗御曹操,亲热得蜜里调油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干掉诸葛亮,把借地、嫁女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给搞紧张了!

诸葛亮之所以敢演戏,不过是由于鲁肃需要他演戏,孙权允许他演戏而已,与诸葛亮的智慧和胆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诸葛亮为何不讨伐东吴(为什么东吴不干掉来吊孝的诸葛亮)(4)

东吴不杀吊孝的诸葛亮说明:一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情况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仇敌与朋友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二是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你看到的超级勇敢背后,往往是因为人家有着超级保护。三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逆之者亡、顺之者昌,周瑜改变不了,诸葛亮同样改变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