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君 刘晓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郑州汜水灾后重建 你我携手重建家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郑州汜水灾后重建 你我携手重建家园

郑州汜水灾后重建 你我携手重建家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君 刘晓波

暴雨洪水过后,郑州市区居民生产生活趋于正常,同时遭受重创的农村农民境况如何?记者深入受灾较重的荥阳市汜水镇汜水村,透过损毁的农田、坍塌的墙院、淤泥覆盖的街道,看到灾难面前党群一心、守望相助中,重建家园的希望。

积极自救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7月28日,虎牢关东约2公里的汜水村,一片狼藉。然而不时碾着厚厚泥浆驶过的铲车、三轮车,令沉寂数日的大街小巷重现生机。

走在汜水主干道康泰路上,路边树枝上还挂着洪水过境时裹挟的杂草。村民和志愿者,正在有序清除道路上的淤泥和杂物;五金店、卤肉老店、烟酒超市……沿街商户正忙着打扫室内泥浆。

巷子里的民居,院门屋门大开,被水浸泡过的沙发、桌椅、被褥、衣物等沾满泥巴,被当成垃圾搬到路边。

“村民自救今天刚开始。”村委委员马龙沙哑着嗓子告诉记者,全村886户,九成以上家里进水。经政府部门和村干部查看后,没有危险才允许村民回家清理。“随后,镇里会统一清运垃圾。”

在村民记忆里,这次暴雨之前,汜水村已经几十年没发过大水。当天,村里一片汪洋,水最深处达四五米。村党支部书记周海龙带着村“两委”成员和160多名党员敲着锣,冒雨在山洪暴发前挨家挨户组织村民撤离,才确保了村民生命安全。

如今,无家可居的村民,除了投亲靠友,都被安排在汜水镇就近设置的赵村、清净沟村等安置点。

村民说,村干部专门取回党旗,插在最高处。“看到党旗飘扬,大伙儿心里踏实。”记者注意到,一位忙碌的村委委员,一身汗、两腿泥,胸口佩戴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党员干部分散在四处组织救灾,眼下手机信号又差,群众有困难不好联系,我们就将现有的党员徽章分发给党员干部,每个党员都是群众能随时求助的人。”村委委员、负责安全生产的吴江斌说。

大灾过后防大疫。在当地统一组织下,嗡鸣的飞机在乡野往返,进行空中消杀。洪水发生第二天,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就分组轮流值守,每天数次全面消杀。“这也是在保卫我们的家园,大家都很自觉。”马龙说。

重建艰难

灾后的汜水村,600亩玉米绝收,但从村里被洪水浸泡过的小轿车数量、主干道旁的标志性建筑可以想象,之前这里的繁华。

“我们是以企带村。”马龙说,老支书带头创办的河南康泰制药集团公司,从一个村办小厂发展成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还吸纳邻村300多人就业。“每年全村农田犁耙收的费用、村民的水电费,企业全部承担,还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

洪水无情,对这样的企业也不例外。“汜水村处于荥阳市低洼地,而药企又在全村最低处。”吴江斌说。

偌大的厂区,被十几厘米深的淤泥覆盖,让人无处下脚;制冷室沉重的配电柜、制冷器都被洪水掀翻;制药原料大都被水冲走,电路需重建,恢复生产需数月时间。吴江斌说,政府和社会支援的铲车正在清理街道,等村民腾出手,才能打算企业的事儿。

村支柱企业如此,种植大户更艰难。

村民禹松旺1983年就开始种植食用菌,连前来进行灾后重建技术指导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申进文都称他为“老把式”。此次洪灾,完全摧毁了老禹占地15亩的菌棚。申进文说:“得尽快晾晒培养菌菇的原料,争取减少损失。”

“到处是湿泥,哪有地方晾晒呢?”老禹虽愁眉苦脸,却并不绝望,“虽然现在断水断电,但外面的援助不断,俺们有吃有喝有力气,这是俺家,俺不放弃!”

在救灾指挥部,一辆山东费县运送救灾物资的大车刚离开。“一车矿泉水,已登记。”志愿者吴宝红打开登记本,“这是第二本,又快记满了。我们将来会据此一一答谢。”

“有党和政府,又有社会支援,咱重建家园有信心!”汜水村九组组长马战旗带着大家卸完一车救灾物资,相互加油。

马龙恳请记者带个话:“目前村民缺少米面油、简易床等日用品、常用药品等。感谢社会各界帮助我们重建家园,我们会把大家的援助记在心里!”

编辑:王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