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你们不都是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吗,为什么你要看不起他?""噢先生,这不一样,我们的姓氏决定了我们的身份,我天生就是比他高贵的。"以上这段对话,发生在印度。大家从中学的课本中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种姓制度曾经在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盛行,是社会中用来划分等级的血统论,虽然在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地身份以后,种姓制度也跟着一起被废除,但是直到今天,依然有人用种姓来划分社会地位。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分为四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婆罗门是种姓制度中最高的存在,但是大家不要以为在种姓制度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室贵族,皇室贵族所代表的种姓仅是刹帝利,在金字塔顶尖的是以宗教人员为代表的婆罗门。

并不是所有宗教人员都能称为婆罗门,而是祭司级别的宗教人员,才能冠以婆罗门的姓。这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印度佛教在中原的传播。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年间就传入中国,当时佛教几乎成为了印度的代名词,这在《西游记》中,大家也能够感受到。但是由于古人对于佛教的陌生,因此将从印度传来的事物,统统与佛教联系起来,就连早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的婆罗门教,也被归入印传佛教的行类,并当作是一个名词或术语。

在佛教与婆罗门文化进入中原以后,借助佛教经典的形式,在中原传播开来,并在文学创作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中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依托于佛教的婆罗门文化是如何影响到古代的文学创作。

一、婆罗门文化与印传佛教之不同

婆罗门文化是印度早期宗教的重要思想,婆罗门文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当时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这一民族就是后来印度吠陀文化的创造者,他们的人种与印度的原住民有着很大的区别,雅利安人的皮肤更加的白,五官也更加的立体,与印度原住民黝黑扁平的五官具有很强的辨识度。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1)

图一、雅利安人皮肤更白,五官更加立体

在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的过程中,征服了这里的土著居民。雅利安人民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想要更好的统治这一片大陆,就必须要将土著人融入自己的社会中,但是雅利安人自认高贵,又担心会被土著居民所同化,因此为了保证自身文化特性,雅利安人制定了一套社会等级制度。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2)

图二、印度"首陀罗"在肤色上就能辨别出来

为了能够方便统治,雅利安人对社会等级的划分进行的精细的刻画,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祭祀作为精神上的最高领袖,所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神权,因此以祭司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是社会等级的最顶端,为婆罗门。

而这套社会等级也正是由这群"婆罗门"来制定的。在征服南亚次大陆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都被婆罗门记录下来,并用诗歌的方式进行吟唱,这就是早期婆罗门文化中的经典。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3)

图三、婆罗门祭司

早期的雅利安人对自然事物的恐惧,因此对神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进行具体化的创作,塑造出众多"神"的形象,同时这些形象也是雅利安人自身民族性格的另一种体现。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在早期的婆罗门文化中,并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思想,多是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神明的解读,对于思想上的控制也还没有达到顶峰。

直到公元前十世纪,在雅利安人再次扩张,这一次扩张加速了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的融合。因为扩张以后,雅利安人所要统治的土地面积增加了,而控制的土著居民也是相应的增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婆罗门文化的控制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4)

图四、种姓制度结构图

因此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婆罗门对于思想上的控制已经进一步的加深,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婆罗门具有绝对的控制以及绝对的权威;而种姓制度也发展的更加的完备,种姓之间建立起严格的制度划分,使得统治阶级对下层阶级能够完全掌握;并且在婆罗门文化中,已经发展出完善的宗教利益,并衍生许多的英雄形象、神话传说,提供了社会规范,构建出婆罗门的教义。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5)

图五、释迦牟尼

而佛教是如何诞生的呢?佛教并不是脱胎于婆罗门,但它是对婆罗门繁琐的祭祀形式产生反省于批判,倾向于对人生哲理展开探索,进而开启新世界。佛教具有鲜明的反婆罗门思想,相比于婆罗门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更加主张众生平等,产生于沙门思潮。

二、中国神话中的婆罗门元素

中国古代的神话,应该说是世界各地的神话,大多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历史悠久,导致体系繁杂,很难进行整理归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山海经》中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上射十日……",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时期的《苻子》中记载: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 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6)

图六、后羿射日

很明显,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对同一神话故事的记载,都是有所差别的,更何况中国神话体系如此繁杂。中国神话体系的混乱是从汉末开始的,在汉末时期,道教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印象,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秉持多神论的道教在遭遇了佛教传入思想之后,将其兼容。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7)

图七、夏朝历史中的大羿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佛教传来以前,其内容体系就十分的混乱。在前文就已经提到过,在婆罗门文化以后兴起的佛教文化,对于婆罗门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并追求理念也是完全不同。

但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对于中国神话提供大量的素材,与本土产生的神话混淆在一起。有人提出,婆罗门文化传入中国,是在商周时期至战国末期这一段时间,当时印度对于太阳的崇拜与中国的崇拜相处无几,并且在婆罗门文化中崇拜的太阳神与本土神话中对太阳的神话中相关描述比较接近,并且在上古神话的诞生中,有许多与婆罗门相通之处。

对此我是极不认同的,不能因为在两者文化中具有相似之处,就将其断定为双方有所借鉴交流,应该要提出能够进行理论支持的论据。婆罗门时代的印度,文化输出最早的国家是柬埔寨,那也是在公元一世纪时期的事。

至于在汉末的"东汉永平"求法,也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因此在婆罗门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就有"界限不明"的问题存在。但是可以断定的是,存粹的婆罗门文化传入,还是需要到隋唐时期。

婆罗门文化擅长于运用故事来丰富神话理论,因此在婆罗门文化传入到中国以后,其丰富的神话故事让古人为之感叹,这种文化上的互补性使得中国古代神话呈现出文化多元的特性。

三、婆罗门文化在中国神话中的体现

印度佛教在中国神话上的影响无疑是极大的,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在叙事情节、人物形象上都对印度佛教中的人物形象有所引用,但是由于印度佛教本身的神话体系就斑驳不一,在加上传入中原时也没有系统性的传入,因此在中国神话中对于佛教中人物形象的引用皆是散落在各个故事传闻当中。

对于婆罗门文化,真正的传入时间上与印度佛教相当,只是由于国人总是将印度传来的事物都与佛教挂钩,因此在当时没有引起注意。在西游记中,大家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其中佛教与道教的"交锋",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中人物原型的出处与婆罗门有关。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8)

图八、唐玄奘西行

大家可能会说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是取得是印度佛教的经书吗,那为什么其人物形象会与婆罗门有关。实际上真实的唐玄奘西去取的并不是一个流派的经书,当时由于人们对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不加辨析,笼统的归为一类,导致在中原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唐玄奘为了能一探究竟,故而前去印度一探究竟。

佛教吸收印度教的神(傻傻分不清佛教与婆罗门教)(9)

图九、婆罗门教中的哈奴曼

在西游记中沙和尚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取自婆罗门文化中《罗摩衍那》中的深沙神,而孙悟空则是哈奴曼,这些形象都是出自于婆罗门中"天道八生"的神祗。大家若是回顾西游记中精彩的斗法场景,会看到孙悟空精湛的七十二变神通,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的神话小说中都没有这种变身斗法的情节,这一手法都是通自婆罗门经典《摩柯婆罗多》。

不仅仅是在小说上,在文学上婆罗门文化也就有间接的影响,通过佛教为媒介,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形象是"天帝释",这在许多佛教相关的神话传说中都会出现的人物,但是其并不是印度佛教中的人物,而是取自婆罗门教中的神祗。

四、婆罗门文化影响下的思潮

其实在汉末时期开始的印传佛教传入,就已经拉开了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序幕,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不太被大家所注意到的婆罗门文化。虽然婆罗门文化并没有被系统性的传入,但是婆罗门文化中相关的思想理念已经被大家所接受。

中国的神话体系在两汉之前就"只有一副骨架,直到汉末魏晋才丰满起来"的说法,在进入到唐宋以后,小说文学的发展使得神话体系越来越繁杂,其中与婆罗门文化与佛教文化离不开关系。

印传佛教喜欢用奇妙的幻想来说理,而婆罗门则是站在世界观的角度去对现实进行论证,例如在佛教中所见到的生死轮回。道教中也有生死轮回的概念,但是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我国本土宗教中的"死后世界"极力营造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异的氛围,意在消除人的恐惧,但是在婆罗门文化中的"死后世界",更多的是营造出"审判"的氛围,人死后会进行审判,圣人会不再以凡人的身份进入冥界,而是飞升,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则会堕入地狱,消除自身罪孽。

因此在两者进行结合以后,给大家呈现的是在道教神话体系下的阴间冥界下,会有佛教人物"地藏王",掌管着"十八层地狱",这就是婆罗门文化影响下,对于神话的重新改造与赋予意义。

结语:

我们今天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大概的了解到婆罗门文化与传入中原的印度佛教的不同。同样是多神论的神话体系,在婆罗门文化传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对其兼容吸收,赋予我们想要表达的意图,也正是如此,中国神话体系能够如此绚丽多彩,为古人带来不一般的精神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