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的作用(动员的本质二)(1)

领导者不仅要当学生,更要当牧师。牧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共产党人善于动员群众,也是做了群众思想的工程师。领导者要动员群众解决创造性难题,也得当群众的灵魂与思想的工程师。

01

经理人做管理的五个层次

经理人做管理有五个层次,只有最高层次的管理才是牧师。牧师的最终目的是传教,是将意义赋能给别人。

我们先来看看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管教”。在这个层次,经理人主要依靠职位权威来教导下属。管教型经理人的典型方式,可以概括为“照我说的做”。

第二个层次,是“说教”。在这个层次,经理人主要靠沟通来获得成果。说教型经理人不依靠或者不仅仅依靠职位权威来压服对方,而是依靠沟通来说服对方。他们的教导方式,可以概括为“我说服你做”。

第三个层次,是“身教”。在这个层次,经理人主要靠成果来动员群众。身教型经理人不(仅)靠职位权威,也不(仅)靠沟通说服,而是靠以身作则和创造成果来赢得追随者。他们的教导方式,可以概括为“我做给你看”。

第四个层次,是“请教”。在这个层次,经理人放低了自己的位置,把群众放到了更加中心的位置。毕竟领导力的难题最终要依靠群众解决。经理人不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请教型经理人典型的教导方式,是问:你说说怎么做?。在前三个层次,教导的内容主要是工作任务。从第四个层次开始,教导的内容开始向育人转变。

第五个层次,是“传教”。在这个层次,经理人像牧师一样,把组织的使命、工作的意义和个人的成长作为教导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做”取代“怎么做”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传教型经理人的教导方式,是引导对方思考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做?

这五个方面,尽管有由低到高的梯度,但并不是说较高的层次就可以取代较低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是经理人需要掌握的教导工具,只是越高的层次是越难掌握。

卓有成效的经理人,要熟练掌握所有这五种教导工具。如果你只会使用其中一种或者两种,将难以在所有情境中都有效地当好牧师。

动员的作用(动员的本质二)(2)

02

做好牧师有五个要求

做好牧师有五个要求:一要觉得人可爱,二要会听别人的话,三要话语受约束,四要极其的自律,五要将意义赋能给别人。牧师的最终目的是传教,是将意义赋能给别人。

做好牧师第一要觉得人可爱。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那是因为有追随者。要有追随者就必须要有关爱他们,要觉得他们可爱。引申到更深远的层次则是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为大众谋福利为社会做贡献的大仁大爱者。

恰如儒家的大爱是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显示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领导就是要与人打交道,如果不觉得人可爱则无法与之建立深厚的情感链接。毛泽东曾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只有发自内心地想要去教导群众,去亲近群众,去尊重群众,才能有效地领导他们。

动员的作用(动员的本质二)(3)

做好牧师第二要会听别人的话。一个做领导的人,如果只是自己说话,像放鞭炮一样,这一个放响了,连下去又是一个,一连串的放下去,这样的领导是很难受人尊敬的。没有一个领导是一直在那里讲话的。

一个人一来到你面前讲话,就有三种话需要你听出来:第一种,他讲出来的话;第二种,他没有讲出来的话;第三种,他真实意思里的话。

倾听是领导沟通的核心。倾听分为被动倾听与主动倾听,被动倾听是自己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主意,并不是真心地想要听听别人怎么说,主要表现为有不耐烦地听,或者是听到一半就打断别人,或者是草率地以主观的主意猜测对方的意思。

领导者倾听需要有极大的涵养与耐心,因为你要倾听的人大都是思维可能不如你的人,或者是表达上比较混乱但却有可能是真实情况的掌握者。

主动倾听的秘诀是提问,边听边提出问题,提问有二个好处,一是可以进一步地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叙述者清理思路。

管理学家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书中发现,卓越公司的领导者与众不同,他把他们称为“第五级领导者”。

第五级领导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用问题领导,而非答案。而那些没有实现飞跃的公司拥有的是“第四级领导者”,第四级领导者用答案领导。

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重要区别。领导者解决挑战性难题,他没有现成的答案,他需要动员群众去发现答案和实施答案,因此他提出问题。

管理者解决技术性问题,技术性问题有已知的答案,管理者往往就是那个掌握答案的人,因此管理者回答问题。柯林斯所说的“第四级 领导者”,主要是管理者,而非领导者。

现实中充满了挑战性难题,等着我们去解决。经理人既要解决技术性问题,又要解决挑战性难题,因此既要学会回答问题,更要学会提出问题。正如韦尔奇所说: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那么你分内的工作则成了提出各种问题。你必须做好思想准备,要显得是部门中最无用的人。每次对一项决策、一项提议或一条市场信息进行讨论时,你都要一个劲地提问:如果……会怎样?,为什么不呢?,为什么会这样?”

做好牧师第三要话语受约束。中国人经常会说我们长着二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口无遮拦心直口快的人往往都难成大事。有些人,本来能力很强,但就因为说话不受约束,一不小心,说话就变成漏掉我们能力的黑洞。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能说会道的人总是不那么待见。反而总是喜欢那些木讷的人。所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吉人之辞寡”。

动员的作用(动员的本质二)(4)

心理学里专门研究一个问题是过度沟通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西方认为过度沟通比沟通不足好,而东方认为,过度沟通比沟通不足更糟糕。

话要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让人与人之间,距离产生美,与不同的群众保持不同的距离是一种人际智慧。就跟与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讲到什么份上是一样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有时还是需要隔着一段似有如无的距离,去互相品位,互相欣赏。有时候有了距离,生了想念,美会被放大,丑才会被缩小。

总要给人留点空间,去存放人家对你的那点憧憬和幻想,有了期待才会有动力。无论是友人还是恋人,点到为止,互留空间,才是领导者的距离之美。

做好牧师第四要极其的自律。领导者的自律是个常识性也是经常探讨的问题。我讲的自律主要论及五个不,即不自私、不固执、不懒惰、不怕苦、不轻言放弃。关于“五个不”,由于篇幅有限我这里不做具体的展开,只做简单的定义。

不自私指约束自己的私心,处处以组织利益为重;在言谈举止上能有大局观,能以群众利益为重。

不固执指的是不主观,不固执自己的意见,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先悬挂自己的意见,静心换位思考别人的意见。

一个主观的人,在没有听人的意见之先,已经先有意见在;听了人的意见之后,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主观的人很难学习新的东西,其根本原因是思想老化,心态封闭,缺乏自我批判精神与自我思想的更新能力,落入思想熵增的臼套之中。

不懒惰指勤快,勤思考,勤走动,勤奋工作,能冲锋在前,享受在后,能身先士卒,能做出表率。

不怕苦指不怕困难,敢与自己的想安逸的天然思想做斗争,也敢于直面困难,经得起风吹浪打,有大无畏勇气与藐视困难的豪迈气概!

不轻言放弃指意志力坚韧,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清代作家蒲松龄落第后,情绪一度低落,但他落第不落志,下决心另辟蹊径干一番事业,他写了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终于在自己喜爱并擅长的文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传世名著《聊斋志异》。

做好牧师第五要将意义赋能给别人。常听人说,人世间二大难,一把自己思想装到别人脑袋里,二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自己口袋。而宗教却能轻松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套意义生产机制,它能够给人和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意义。

这种“意义”,能够帮助人类克服有限性,给出一套对于世界的解释,还能够促进人与人的沟通。而牧师就是承担着把意义传教给人们的责任。

领导者最高的境界也是把工作的意义,把公司存在的意义传教给员工与客户。公司最高的管理权是文化的管理权。好的公司一定有一股精神,这股精神表现在员工身上就是工作积极主动,自我驱动力强,表现在公司就是人人为公司着想,为客户着想。

如果要达到员工的自驱,靠监督与管理是达不成的。领导者必须能明确回答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一生?公司为什么而存在?工作有什么意义?我们想要到哪里去?我们要与什么样的人一起同行?

我们只有不厌其烦地教导一些基本意义性的问题,并激起员工内心深处的共鸣,选拔有同共价值观的人同行,营造出为使命与意义而战的组织氛围,才能领导好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