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源头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墨子六大经典名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墨子六大经典名句(墨子传世名言言简义丰)

墨子六大经典名句

《墨子》: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中,墨家提倡的侠义精神源远流长;墨家提倡的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墨子生前没有自己的著作,现今所流传的墨学思想均集中在《墨子》一书中,大部分都是由他的弟子们整理而成。墨家的著述平实质朴,不加修饰,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又没有玄妙的奥义,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言辞。但其中所流露出的伟大的智慧和崇高的救世精神,却异常震撼人心。

墨子生逢战国初年,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攻伐不断,战火频繁。他在乱世中不懈奔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着眼于广大平民的利益,发出了响彻千古的“悲天悯人的呼号”。在哲学史上,墨子有着“平民哲学家”的美誉,这不仅是指他的出身和地位,更主要的是指他在学术思想、精神气质和哲学观点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民主和平意识以及人道主义的救世精神。

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交利”、人人平等。他的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全面发展、身体力行的教育理念,尚贤使能、不避贵贱的人才观念,节俭自律、舍己救世的奉献精神,别开生面、体系完整的逻辑学说,以及前无古人、独树一帜的科学思想和发明创造,所有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思想意义。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一、必记部分(1-53)

四字:

1.孟子对曰:“……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回答(梁惠王)说:“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七字:

2.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活学活用;实践出真知

3.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欲速则不达

6.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7.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八字:

8.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便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如果不用音乐方面的六律,便不能端正五音;……如果不实行仁政,便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暴PU)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0.孟子曰:“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的声望超过他的实际,君子以此为耻。”

11.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1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3.(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我善于养我(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1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即不谦虚)。”

1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成语:怨天尤人

九字:

1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知耻而后勇

1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批: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十字:

18.(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在道义上占主动的人,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道义上不占主动(无道、无德、无理)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少人帮助的人,连他的亲朋故旧也会背叛他;而那种得到多数人帮助的人,整个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1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20.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十一字:

2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十二字:

2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依靠天上(自然界)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依靠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不如依靠社会上人们和谐一致的有利条件。”

24.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泽加于百姓;不得意时,修养个人品德,以此向世人表现。穷困时自己修养成高贵品质,得意时便把一些善事给予天下之人。”

25.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们最安心的住宅;义,是从们最正确的道路。”

26.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似是而非的礼,似是而非的义,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27、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不干我所不干的事,不要我所不要之物。这样就行了。”

28.(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2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3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十三字:

3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

十四字:

32、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之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恭敬他。”

33.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34.(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

十五字: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6.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

37.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禹不喜欢美酒,却喜欢有价值的话。汤坚持中正之道,举贤人却不拘泥于一定的常规。”

38.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十六字: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40.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天下的基础是国,一个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每一个人。”

十八字:

4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二十字:

43.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

【译文】孟子说:“孝子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二十字及以上:

44.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4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6.孟子对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回答(齐宣王)说:“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4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49.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0.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孟子说:“(一个大丈夫)应住到天下最大的地方——'仁’里,站在天下最高的位置——'礼’上,履行有利于天下的大道。如果得了志,应按这个道给人民办好事;如果不得志,也要独自按自己的道来行事(不要与社会上的坏人同流合污)。”

51.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服从天道的生存,逆反天道的灭亡。”

52.(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古时的君子,犯了过失,如天上的日蚀月蚀一样,人们都能看得见。到他们改正错误以后,人们也都抬头看得很清楚。”

5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就要反问自己的仁德够不够啊!我管理别人,但是没管好,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够不够啊!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就要反问自己的恭敬够不够啊!”

二、熟悉部分(54-85)

5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5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5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57.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58.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5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60.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6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6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63.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6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6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66.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67.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

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6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69.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70.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什么时候有这“上帝”这一称呼??

71.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2.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那国家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没有好的政治,国家的用度就会不够。”

73.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74.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75.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过失来,他很欢喜。(当年的圣君)禹听到不同意见后,很谦虚地向人家下拜。”

76.孟子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上面的人(指当政者)爱好什么,下面的人也爱好什么,甚至比上面的人更厉害。一个君子的道德表现好像是风,广大人民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便向哪面倒。”

77.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老百姓生活和生产上的事不可不急地对待啊。”

78.孟子曰:“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79.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因为行仁,他们(的后人)失天下是因为他们不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和兴起、生存和灭亡,都是这个道理。”

80.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是获得了天下。获得百姓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支持了。获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到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81.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如果西施身上沾上了骨亢骨葬,当别人走过她身旁的时候,也会捂着鼻子。纵然是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了,也就可以祭祀上帝。”

82.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有一个叫羿的人,教人射箭时,一定拉满弓;学习的人一定要努力拉满弓。有名的木工教导人时,一定要依照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照规矩。”

83.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做一项事情,你要探求,便能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是在我本身之内(即强调发挥善性,注重修养)。”

8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语赶不上仁德的音乐入人心之深,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85.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1、可誉而不誉,非仁也。——该称颂的却不称颂,这就是不仁。

2、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亲戚都不归附,也就不要对外办交际。

3、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不光染丝是这样,国家也会被染。

4、君得之,则必用之矣。——国君得到了我的学说,就必然会采用。

5、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行义事不能进行时,不要责怪道义。

6、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信任的人不忠诚,忠诚的人不信任。

7、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做官虽然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

8、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这就是所谓的适应习惯,安于风俗啊。

9、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他们的服饰不同,他们的行为确是一样的。

10、告子毁,犹愈亡也。——告子虽然诋毁我的行为,但还是胜过毫无毁誉。

11、事无终始,无务多业。——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

12、举物而闇,无务博闻。——举一个例子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见多识广。

13、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君子作战虽然布阵,但还是以勇敢为本。

14、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办丧事虽有一定的礼仪,但还是以哀痛为本。

15、是数人之齿而以为富。——这是数着别人契上的齿数,而以为自己很富有。

16、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我希望您结合他们的动机好结果来考察。

17、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刀展示了锋利,而试刀砍头的人将遭到不祥。

18、近者不亲,无务来远。——身边的人都不能亲近,就不要希望招徕远方的人。

19、子务为义,翟又将予子天下。——你只要努力做义事,我还要把天下送给你。

20、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赏赐并不能让人欢喜,责罚也不能让人畏惧。

21、交相钩,交相强,犹若相害也。——大家互相钩,互相镶,就是互相残害啊!

22、是譬犹噎而穿井也,死而求医也。——这就好像口渴了才挖井,人死了才找医生。

23、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就好像让人伏在剑刃上,而期望他能长寿一样。

24、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言论不能改变行动而又崇尚它,那就是说空话。

25、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你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正事呢?

26、是犹倮谓撅者不恭也。——这就好像自己赤裸着身体却指责别人掀起衣服不礼貌一样。

27、是犹三军北,失后之人求赏也。——这就好像三军打败战,落伍的人还要求奖赏一样。

28、则天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天下很多所谓可以做的事情,未必都是可以做的啊!

29、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不只是国家有染的问题,对士而言也有受到熏染的问题。

30、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所以,根基树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叶。

31、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他们做事,上尊敬天,中敬奉鬼神,下关爱百姓。

32、大国之攻小国,譬由童子之为马也。——大国攻打小国,就好像儿童爬在地上当马一样。

33、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之人。——过多地粉饰命定之说,用来教育广大的愚昧朴实的民众。

34、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胜绰不是不懂得这些道理,而是他把俸禄看得比义还重要。

35、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我器重那个见到我做事,不见到我也做事的人。

36、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行事合理来自于受到的熏染得当。

37、此言为不善之有罚,为善之有赏。——就是说做不善的事情要受到惩罚,做善事会得到奖赏。

38、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依靠别人的家产来养肥自己,依靠别人的天地来称尊。

39、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所以我认为虽然不耕种织布,但效果好于耕种织布。

40、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怎么会有不用同道的人而只用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道理呢?

41、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所以,掌权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聚集天下的贤良之士罢了。

42、均之粜,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都是出卖,卖给中原各国也可以,何必非要卖给越国呢?

43、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攻击我很厉害我也回敬得很厉害,攻击我很轻微我也回敬得很轻微。

44、不以人之所不知告人,以所知告之。——不把别人所不懂的告诉别人,把别人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

45、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所以,父母、老师、国君三者,都不能当作做事的法度。

46、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也。——这是圣王的法则,治理天下的正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47、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人才能生存,不依靠自己的力量人就不能生存。

48、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现今的士人用身于世,还不如商人使用一枚钱币时谨慎。

49、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而又成射哉?——现在你们不是国人的勇士,怎么能既学好学业又学好射箭呢?

50、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而义能够让民众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值得珍视的宝物。

51、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关爱别人,这是最为博大的;使别人受益,这是最为深厚的。

52、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言语总是列举商汤与周文王,而行为却比作狗与猪,可悲啊!

53、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见命焉。——天下人都说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不会说“这是我见到了命”。

54、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哉?——好比有一百扇门而只关上一扇,那么盗贼怎么就会没有地方进去呢

55、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如果因为这些而损害夺取人民的衣食之资,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

56、子之言恶利也?若无所利而言,是荡口也。——你说的话有什么益处呢?如果没有益处还要说,就是白费口舌。

57、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希望处于高官厚禄的人可以让贤,财物多的能够分给穷人。

58、且夫义者政也,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再说,义就是匡正的意思,不能以下正上,必须是以上正下。

59、行为人筮者与处而不出者,其糈孰多?——出外周游为人算卦的人与坐在家里不出去的人,他们谁得到的粮食多?

60、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最好是不失败,其次则是败了却还有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用人。

61、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平庸的人却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62、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如果能够擂鼓让天下的人都达到义,那么我的义难道不是更进一步了吗?

63、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那么你应该鼓励我,为什么反而阻止我呢?

64、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不过是君主不把它[爱人利人]用在政事上,士大夫也不把它付诸行动罢了。

65、贫家而学富家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贫家如果要仿效富家的穿衣吃饭及庞大的花费,那就一定会很快招致灭亡。

66、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顺从天意的政治是以义服人的政治,违反天意的政治是以力服人的政治。

67、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声不是凭空产生的,赞誉也不会自己增长,只有成就了功业,名声才会到来。

68、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即使鬼神不存在,这也可以用来聚集众人来欢乐,使得邻里亲近。

69、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所以从前的贤君按照农事来生财,巩固根本并节约用度,财务自然就丰足了。

70、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自己的所长,所以说∶事业达到顶峰就难以持久。

71、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所以君子努力做事就会日渐强大,安于嗜欲就日渐苟且,恭敬庄重就日益繁盛。

72、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关爱别人因而得福的人有,而憎恶别人残害别人因而得祸的人也有啊!

73、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所以大国攻打小国,那是互相残害,大国的错误必然反过来使其本国受害。

74、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亓冠也。——教人学习却坚持有天命的观点,这就好像叫人包起头发来却有去掉了他的帽子。

75、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一种善行没有内心的支持就不会长久,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自身的了解就无法树立。

76、诗云∶“必择所堪,必谨所堪”,此之谓也。——《诗经》上说“必须选择所使用的染料,必须谨慎地来浸染”,就是这个意思。

77、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而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去掉那些无益于实用的东西,这就足够使国家的财利增加一倍了。

78、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墨翟我上没有侍奉国君的差事,下没有耕田种地的艰难,我怎么敢放弃读书呢?

79、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偷一只狗一头猪,就称他不仁;二偷去了一个国家一座城池,却认为这是义。

80、至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在明处争斗不休的人,众人却都知道他。

81、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饥饿的时候就不惜妄取以保存性命,吃得很饱的时候又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

82、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杀死他的父亲然后奖赏他的儿子,与吃他的儿子然后再奖赏他的父亲有什么不同呢?

83、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以这样奢侈的国君,去统治那些爱好奢侈的臣民,想要国家不动乱,是不可能的。

84、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现在如果天下的人都相信鬼神能赏贤罚暴,那么天下怎么还会混乱!

85、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恶,则民吝且恶。——所以,在收成好的年头,百姓就仁义善良;遇到荒年,那么百姓也会吝啬而凶恶。

86、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劳绩来决定赏赐,衡量功勋二分给俸禄。

87、为义非避毁就誉,去之苟道,受狂何伤!”——行义不是为了躲避诋毁、获得荣誉,如果离开是符合道义的,背上狂妄的名声又有什么影响呢?

88、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所以,音乐越繁复,治国的成绩越少。因此来看,音乐不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啊!

89、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厚葬使]已经获得的财产,都拿来埋掉了;丧后本当产生的财产,又被长时间的禁止所消除。

90、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至孝于亲。——哭着送去,哭着回来,回来后要努力于衣食之物的生产,资助祭祀,并用来孝顺双亲。

91、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使他接近。

92、告子为仁,譬犹跂以为长,隐以为广,不可久也。——告子行仁义之事,就好像踮起脚尖当作自己个头高,卧下当作自己面积大了,这是不能长久的。

93、今施人薄而望人厚,则人唯恐其有赐于己也。——现在如果送给别人很少的东西,却希望人家回报很多的东西,那么,人们就会怕你再送东西给自己了。

94、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君主所凭借着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

95、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所以,国家的钱财不足以来应付饥荒,救济孤儿寡妇,这样,国家就贫困,百姓就难于治理。

96、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世俗的君子,如果他很穷你却说他很富,他就会发怒;如果他不义你却说他有义,就很高兴。

有关《墨子》的小故事

1. 做人和染丝

墨翟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老师教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墨翟对后四项尤其感兴趣。因为这几项能够提高人的动手能力。墨翟的老师也很着重培养墨翟这方面的能力,他经常带墨翟去参观工匠们的作坊。有一次他带墨翟去了染布坊,他让墨翟观察布匹是怎样染成的。墨翟对工匠们的劳作很感兴趣,当他正看得聚精会神时,他的老师说:“看到了吧,这些丝绢本来都是雪白雪白的,把它们放进黑色的染料中,就变成了黑的;把它们放在了黄色的染料中,就变成了黄色的。”

墨翟说:“丝会跟着染料的颜色来变化,是这样的吗?”

老师说:“是啊,做人的道理和染丝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丝是被人放进染料的,如何做人则完全是自己作出的选择。”

墨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从此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在他后来成为思想家收了门徒后,他也经常用这个例子来教导自己的学生。

2. 墨子救宋

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年间,巧匠公输般从鲁国来到楚国,为楚国制造舟战的器械钩拒,打败了越人。他又制成攻城的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得到楚欲攻宋的消息后,便从鲁国赶来,脚上磨起了老茧也不休息,撕裂衣裳包住脚,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都。他同公输般论辩,责备他帮助强大的楚国攻打弱小但毫无罪过的宋国是不义之举,接着又去和楚惠王讲道理。楚王和公输般都无话可说,但因为自己有云梯,仍然有恃无恐,想要攻打宋国。墨子便解下身上的革带做城墙,用木片当武器,在楚王面前较量城池的攻防战术。公输般九次攻城,墨子九次把他挡在城外。最后公输般攻城的器械已经用完,而墨子防守的器械还源源不断,公输般只好认输。但他恶念顿起,想要杀死墨子,继续攻打宋国。墨子当面向楚王揭穿了他的这一图谋,并且说:“我的弟子禽滑鳌等三百人已操持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着你们楚国的军队。”楚王只好承诺不再去攻打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