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站上舞台 远在余杭的戏迷坐着轮椅也要来捧场
“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踊,枪声急,军情紧,肩头压力重千斤,团团烈火烧(哇),烧我心!杜妈妈遇危难毒刑受尽,雷队长入虎口(他)九死一生。战士们急于救应,人心浮动,难以平静,温其久一反常态,推波助澜,是何居心?”12月29日下午,金海岸民星大舞台上,74岁的王琳演绎起《杜鹃山》中的柯湘依旧声声有力。这是她到杭州的第46年,也是“浙江省京昆联谊会大关实验京剧社”成立的第十个年头。
台下坐满了数百名来自杭州各处的票友和戏迷,甚至有一位老戏迷是由子女推着轮椅,拿着花束从余杭赶来的,不仅是听一听戏,而是一定要听一听“大关实验京剧社”的戏。
曾获“打造西湖新梨园”
集体演出一等奖
1969年,王琳随着先生来到杭州,在一家单位里做产品研发,物理专业的她却有着自己的一项执着——唱京剧。擅长老生、花旦和老旦的王琳是江浙沪京剧票友圏里有名的“三门道”。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唱戏,9岁就登台演出,在干妈四小名旦宋德珠的教诲下,她有着票友中不多见的专业唱腔和身段。
1992年,在众多票友的一齐推选下,在众安桥成立了“长青京剧社”,王琳担任“长青京剧社”的社长。
1999年,通过外聘,大关街道西一社区将王琳带领下的“长青京剧社”从众安桥“接”到了社区,自此,大关街道有了一支自己的京剧队伍——“大关京剧社”。
自备服装,自己排戏。十年前的5月1日,一大早,“大关京剧社”的社员们都早早爬起来梳洗着装。这一天,是“打造西湖新梨园”集体演出的日子。从上午到下午,大关京剧社的社员们唱了整整一天。“那天我们获得了一等奖,自那以后,经浙江省京昆联谊会验收同意,我们社团改名为‘浙江省京昆联谊会大关实验京剧社’。”王琳说。
老戏迷从余杭赶来听戏。
收纳成员过百
是杭州最大京剧爱好者社团之一
自“大关实验京剧社”成立以来,京剧社获得了不少成果和荣誉。拱墅区第三届运河文化艺术节闭幕演出、西湖新梨园开园演出上都有他们的身影,还先后获得天津和平杯比赛优秀演出奖、景德镇三省一市京剧票友大赛二等奖、天津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银奖以及西湖区家庭文艺大赛一等奖等。
如今,“大关实验京剧社”收纳成员已经超过100人,已成为杭州最大的京剧爱好者社团之一,也是杭州市少数几个上规模的社区级京剧爱好者社团之一。
为什么一个社区的京剧社能有如此的影响力?王琳说,这或许和他们有自己的服装、道具,也能自己做戏有关,“一般的爱好者社团还只是停留在清唱的阶段,服装道具是一方面,身段和白口是他们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我们的演员都有演出的能力,既能唱文戏,也能唱武戏。要想上规模,能念白、身段、做戏这三部分很重要。”
除了收纳社区的京剧爱好者,2005年至2012年,大关实验京剧社也曾在大关一小等学校教戏,“这些孩子现在都上了大学,长成大人了。很多时候他们在街上叫我,我都有点认不出来了。”王琳笑着说,“这也是一种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