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最佳诗句(10首春节诗词赏析)(1)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1]。

千门万户曈曈日[2],

总把新桃换旧符[3]。

【注释】

[1]屠苏:即屠苏酒,旧时正月初一日,有家人先幼后长饮屠苏酒的习俗。

[2]曈曈:光辉灿烂。

[3]新桃、旧符:皆指桃符,用桃木做成,旧时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以驱鬼辟邪。1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新春诗。诗人撷取了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点爆竹、喝屠苏酒、贴新桃符……元日,即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着春天温暖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新年伊始,旭日初升,春风送暖,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除旧迎新的欢乐气氛在诗人寥寥数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别 岁

[宋]苏 轼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1],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2]。

且为一日欢[3],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4]。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释】

[1]岁:指光阴。

[2]彘:猪。

[3]一日欢:借指春节期间一时之欢快。《列子·杨朱》篇:“舜、禹、周、孔,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是此句所本。

[4]行:将要。1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岁末,时诗人在凤翔节度判官厅事任上。因岁暮思归而不可得,便写了《馈岁》、《别岁》、《守岁》三首诗作,合为组诗寄予其弟苏辙。全诗从友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友朋分别尚有重逢之日,岁月流逝却不可回转。孔子不是说过么:时光就如奔流不息的流水,一去永不复返。所以诗人接着写到:乘邻舍酒熟猪肥,还是痛饮自慰吧。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不要去想过去的事情,不要为往事忧伤,那样只能令人衰老,徒增烦恼;还不如抓住现在,珍惜当下,这才是留住光阴的最好法宝。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宋]苏 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1],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2],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3],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酥[4]。

【注释】

[1]徂:去。

[2]历日:指日历。

[3]烟花:指风光。

[4]屠酥:即屠苏酒。旧时春节饮屠苏酒,有先幼后长排序的习俗。1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诗人时任杭州通判。自熙宁四年(1071)冬至杭州任通判以来,至今已是第三个年头,故诗的首联曰“南来三见岁云徂”。此年冬诗人赴常州赈灾,除夕夜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野宿常州城外”,内心不免凄凉。全诗以一种悲观的情绪起笔:任杭州通判已经三年了,真担心一生就这样奔波在路上,年纪大了越来越怕看到新的日历。其实当时诗人才38岁,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闷心绪。但是诗人还是善于自我宽慰与解脱的:只要能把穷困愁苦换得健康长寿,就是最后轮到饮屠苏酒也没关系,即希望自己病体好转,能够“长健”,以便有所作为,这正展现了诗人旷达的一面。

蝶恋花

密州上元[1]

[宋]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2]。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3]!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1]密州:北宋时州名,相当于今山东胶州一带。上元:即元宵节。

[2]钱塘:旧时杭州的别称,因秦时曾于杭州设钱塘县,故又称钱塘。三五夜:即正月十五日夜。

[3]山城:指密州。1

元宵节,是春节后最热闹的时日。这一天夜月正圆,灯火通明,全城的老少男女都会上街赏灯游玩。这首词的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杭州的上元夜写起,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写出了杭州城与密州城元宵节的不同气氛、不同景物。这一天,繁华的杭州城,明月如画,人们在帷帐中吹笙作乐,点燃着的香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湿润的气候,就是马儿奔跑过也不会带起半点尘土。而这一天的密州城呢?寂寞的山城,火冷灯稀,虽已入春,可还是寒意逼人,农家们正在击鼓吹箫祭祀土地神,祈求丰年。杭州的热闹胜景与密州的寂寞清冷,两相对比,更突出了密州上元日的凄清。

玉楼春

元 日

[宋]毛 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1]。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2]。

【注释】

[1]莲花漏:古时的计时器,状如莲花而名。

[2]东君:指司春之神。1

毛滂诗文豪放恣肆,自成一家。这首词题为“元日”,实是咏春,煞是清新自然。旧的一年又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在眼前。大年初一的到来,即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晓寒料峭的时候,是柳枝的婀娜身姿最先透露出了新春的气息。如果说词的上片是以写实的角度描摹了春天的景致,那么下片则笔锋一转,从情感的视角叙述了邂逅春天的心情:虽然有佳人歌女相伴左右,劝酒佐兴,可是人生在世难有真正的知己。这样想来未免有一丝悲伤,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最让人惊喜的是闻到了早春的气息,那就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上元作

[宋]孔平仲

春来雾雨久不收,上元三日月如秋。

倾城娱乐竞沽酒,旧岁丰登仍足油。

楼前灯山烧荻火[1],光影动摇桑落州[2]。

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哄笑观俳优[3]。

铜盘贮煤插乌帽,从兵小吏斥下楼。

侍觞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语或偷[4]。

短长赤白皆莫校,但取一笑余何求。

譬如饮酒且为乐,不问甘苦醉即休。

归来紞如打五鼓[5],春寒惨惨吹驼裘。

群儿嬉戏尚未寢,更看紫姑花满头[6]。

【注释】

[1]荻:草名。

[2]桑落州: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中。

[3]俳优:旧时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

[4]目眙:惊奇地瞪着眼看。

[5]紞:击鼓声。《晋书·邓攸传》:“紞如打五鼓。”五鼓:五更。

[6]紫姑:传说中的神。自唐以来正月十五日有祭紫姑的习俗。1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过完了元宵节,才算真正过完了新年。所以作为新年的尾声,这一天照样全城倾动。官员的排场自然不同凡响,但老百姓心理也容易得到平衡,因为毕竟这是雅俗共赏的节日,有灯可观,有戏可看,至少可以“但取一笑”。甚至到天快要亮了,大家还没睡意,要一起去迎接紫姑神,这却是官方人士所无法享受的余兴节目。

次韵元日

[宋]黄庭坚

会朝四海登图籍[1],绛阙清都想盛容[2]。

春色已知回寸草,霜威从此霁寒松[3]。

饮如嚼蜡初忘味,事与浮云去绝踪[4]。

四十九年蘧伯玉[5],圣人门户见重重。

【注释】

[1]会朝句:班固《东都赋》:“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图籍,地图与户籍。

[2]绛阙清都:传说中天帝所居的宫阙,此指帝王宫殿。

[3]霜威:李白《古风》:“天霜下严威。”

[4]去绝踪: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5]蘧伯玉:春秋卫人,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事迹见《论语》、《左传》、《韩诗外传》等。1

此诗作于黄庭坚刚届50岁时,亦即绍圣元年(1094)。由于信任苏辙等“旧党”的高太后于上年去世,年轻的皇帝宋哲宗改变政策,重新起用“新党”,严厉打击其时以苏辙为首的“苏门”学士,黄庭坚当然也在其中。实际上,自高太后重病不起以来,“旧党”人物早就有日薄西山的预感,在这首元日诗中便有流露。此时的作者刚为母亲服丧完毕,尚居故乡,对宫中的元日盛况思念有加,他希望人间能有春色,严霜将会消解。不过他明知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等在前面的厄运是无法逃脱的,所以饮酒总如嚼蜡,经历过的事如浮云流散般,人生得意的阶段无可奈何地成为过去了。不过,所有这些无非是外在的境遇而已,对于黄庭坚来说,一个士大夫最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追求、终极关怀,所谓“人企贤,贤企圣”,作者在诗末表明,人格上走向圣人的步伐不会因任何缘故而停止下来。

除夜对酒赠少章[1]

[宋]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2]。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释】

[1]少章:秦觏,字少章,秦观之弟。

[2]发短两句:阮阅《诗话总龟》:“白乐天有诗云:‘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东坡有诗云:‘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郑谷云:‘衰鬓霜供白,愁颜酒借红。’老杜云:‘发少何劳白,颜衰肯更红。’无己(陈师道字)出此一联,大为诸公称赏。”酒借红,指脸色借着酒力变红。1

一生穷困而不失自尊的诗人陈师道,对于自己沉沦下僚,甚至寄食亲友的落魄生活,始终能保持平常的心态。从他迫于生计,送妻儿于岳父处暂居,直到因冬衣不足,感寒疾而去世的经历看,可知其困苦已极,但其诗中却无唏嘘哀叹之音。此诗便直言潦倒而无苦语:除夕之夜,在外漂泊,幸得好友相伴,不致独对空屋。半生忧患,恍如一梦,不再执着于有无。稀疏的短发被愁催白,衰老的容颜借酒泛红。两个沦落相慰的人,起舞歌唱,借酒自放。

陈师道才学颇得时人称誉,因不愿违心攀附,人生终不如意,然求仁得仁,便能随缘无悔。有此境界,故其诗瘦硬而不失醇厚,被视为学杜甫而能得神髓者。

除 夜

[宋]陈师道

七十已强半,所余能几何。

悬知暮影促[1],更觉后生多。

遁世名为累[2],留年睡作魔[3]。

西归端着便[4],老子不婆娑[5]。

【注释】

[1]悬知:预料。暮影:老年的光景。

[2]遁世:避世。

[3]留年句:谓人老喜睡,守岁即不耐困。

[4]西归句:意谓当皈依西方净土。陈师道《寄参寥》:“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着便,得了最方便的途径。《景德传灯录》:云门大师云:“触目承当得,犹是不着便。”

[5]老子句:指不留恋尘世。《晋书·陶侃传》载,晋陶侃为荆州刺史,将归,顾谓王衍曰:“老子婆娑,正坐诸君辈。”婆娑,逗留、盘桓。1

绍圣二年(1095),陈师道归徐州葬母之后,即前往曹州(治今山东菏泽)依食于岳父郭槩,此诗作于次年居曹州期间。诗人年过不惑(1053年生),像一般中年人那样,对时间的流逝、身体的衰退尤为敏感。时值除夕,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意味着年岁的增长,便更觉生命流程的急促。诗的前半即倾吐了这种焦虑。第三联进而思考余生如何度过:如果避世隐居,则因名声在外,得不到真正的清静,若要有所作为,又因老态已现,经常昏昏欲睡而力不从心。左右为难,不如早日皈依西方净土世界。这种决绝的态度,只有信仰佛教近乎宗教徒才能持有。由此也可体会,诗人自号“后山居士”,并非泛泛而言。

解语花

元 宵

[宋]周邦彦

风销绛蜡[1],露浥红莲[2],灯市光相射[3]。桂华流瓦[4]。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5]。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6]。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7]。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8]。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9],从舞休歌罢[10]。

【注释】

[1]绛蜡:红烛。

[2]浥:沾湿。红莲:莲花灯。

[3]灯市:元宵前后放灯和售卖节物的场所。

[4]桂华句:意谓月亮的清辉似流水般倾泻在屋瓦上。桂华,代指月亮,相传月中有桂树,故云。

[5]看楚女句:杜牧《遣怀》:“楚腰纤细掌中轻。”楚腰,用“楚灵王好细腰”典(《韩非子》、《墨子》等皆载此事)。此句言楚女、细腰,形容出游的女子体态轻盈。

[6]都城放夜:指放灯期间,都城不禁夜行。

[7]钿车:以钿为饰的车子。罗帕:丝织佩巾。

[8]自有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9]飞盖:代指飞驰的车子。

[10]从:任由。1

北宋地方城市已盛行元宵赏灯的习俗,此词上阕即描绘这一太平景象:士女倾城而出,赏灯同时又能观看各色技艺,整个灯市箫鼓喧天,人影攒动。在灯光与月色辉映下,赏灯的佳人更显体态玲珑、衣裳淡雅,空气中散发着阵阵香气,一路走来,令人恍见月中仙子翩翩而下。然而他乡的节庆却让词人倍增惆怅,彩灯固然明亮,在他眼里风将吹灭灯中的蜡烛,露水会沾湿精致的灯罩,终难掩暗淡基调。能照亮其心灵的,只有亲历过的都城汴梁灯市。那里的元宵之夜,“千门如昼”,士女“嬉笑游冶”,记忆中的场景明亮而欢跃。灯下相逢、信马追随,曾经的少年轻狂,何能忘怀?然而屈指年光,旧情已逝,下阕突现的那道光芒,陡然收歇。独自归来,唯有体味歌舞终罢后的寂寥。此词通过时空转换,将诗人的身世之感穿插于元宵风俗的描写中,情味独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