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育明

原文:“一国两制”不能一直“一国两字”

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转自网易


几年前,香港演员黄秋生用繁体字在微博写道:“曾在內地寫中文正體字(繁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

这句话迅速在网上引发争议,除了被不少网友指责言论过于偏激,也遭到不少业内人士炮轰为“刻舟求剑”“杞人忧天”的“外行话”。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看法(一国两制不能一直)(1)

作为一个著名艺人,黄秋生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内发表言论,其实与常人一样,只是“外行”的观感,这种观感之所以很快在媒体“发酵”,不过是他不同于“常人”的“名人”效应。

文字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文字的演变也是文明演进的一种形式。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标准楷书的演进,既与书写工具的变化有关系,也与字体简化有关系。这大概是中国文字学的常识。在古文字中,因为有简化而出现“别字”,古人归入“通假”一类,通假的既包括有些同音字,也包括有些简化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网络上的“通假字大全”就可以知道。

所以,因为使用“简体字”而断“华夏文明已死”,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此观点明显是偏激的。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看法(一国两制不能一直)(2)

香港金石展

以国家力量“统一文字”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

一、秦灭六国之后,以秦小篆统一六国文字,这是华夏文明的一大进步。如果没有这个措施,“华夏文明”大概会和今天的欧洲文明差不多,将拉丁文变成一个语系,而出现英、德、法等许多文字。

二、1949年以后,大陆推行简体字而不及港澳台。这一措施的利弊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突显,黄秋生的言论虽然不当,却是两种不同字体在大陆与港澳台交流中出现某种“困挠”的一种反映。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看法(一国两制不能一直)(3)

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与其书法

就大陆简体字改革的设计而言,吸收了通假、行书、草书、俗字等多种经验,进行“创新”推广而成,重在易识易写,并不是另外一种文字体系。在推行之初,习惯使用繁体字的大陆人也出现过“困扰”,经常在书写过程中繁简并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实践,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也的确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年轻人不识繁体字,阅读古文或到港澳台地区会造成一定的困难。这种差异,在一些被港台教育误导的年轻人心里,可能会产生一定文化隔阂。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看法(一国两制不能一直)(4)

台湾领导人蔡英文与吉语

仔细分析出现“困扰”的原因,在我看来,多数是由简体字方案过分强调易写造成的。比如,偏旁简化,简体字方案中吸收草书经验的基本上没有问题,如言、糹、貝、齒等。由偏旁简化而来的简体字,即使港澳台人来大陆,识读不会有什么“困挠”。就是由行书或草书形成的“简体字”,由于字形相似,人们对于繁简两字大多也能“猜识”,比如“愛”“爱”之类。

但有些字的简化,毫无变化规律可循,两岸三地都会产生一些困扰。如“鬱”、“郁”,很难让人当作同一个字。大陆人不识繁体字,或港澳台人不识简体字,主要集中在这类字上。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看法(一国两制不能一直)(5)

香港标语

借用俗字太多,将一些不该“通假”的也通成一个字,这也是一个问题。如“发”,可以同时替代繁体的“發”和“髪”,而繁体字中两字是不能通用的。再如“后”,取代“後”字,在繁体字中“后”与“後”、“云”与“雲”完全是两个字。

现在电脑软件有繁简转化功能,对于在繁体字中不能通用简化字,基本上毫无办法。我看到大陆有家著名的出版社,在再版台湾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时,将所有“太后”都转化成了“太後”、所有的“云”都变成了“雲”。这也提醒我们,在字体简化过程中,我们似乎也需要考虑现代电脑输入的特点和需要。

关于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看法(一国两制不能一直)(6)

香港广告标语

黄秋生对大陆简体字的批评有些过当,可以反批评。但是,在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这种形势,根据现代电脑输入的特点,形成便于分别使用繁、简字的人们“通识”的现代中文字体,应该成为中文字体“新统一”的方向。一国两制,总不能老是“一国两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黄秋生的言论具有“歪打正着”的积极意义。

国家语委可以作一个调查,先对一些易造成困扰的常用简化字作一些调整,并与港澳台有关部门充分酝酿,制订两岸三地能够通用、通识的字体方案。繁简差异体固然不能阻挡祖国大统一的大趋势,但也不能成为一种文化隔阂。如今,两岸经济发展已密不可分,但祖国大一统还需要文化共融发展来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