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多朝古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多年来一直受到重视和保护。当初傅作义拥兵55万,占据平津两地,本来有能力和解放军正面一战,但最后他还是选择起义,和平解放北平。出现这样的局面,还是有不少人给他讲了发动战争的弊端,作为华夏儿女,傅作义还是懂得他承担不起历史罪人这个骂名。
不难想象,北京作为好几个朝代的首都,它应给跟西安一样,外面会有牢固的古城墙,可是现在一无所有。其实当初在天安门周围是有固若金汤的古城墙,但是后来被拆除了。民国时期,北平并非国家枢纽。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北京定为首都。作为核心城市,大力发展是形势所趋。
北京的古城墙和西安一样高,而且面积大。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它的存在,似乎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要发展,交通是命脉。古城墙横在诺大的北京城中心地带,不仅看上去“碍眼”,事实上对建设的确有些阻碍。为了调和发展和保护文化遗迹之间的这组矛盾,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林徽因、梁思成为代表的建筑系翘楚,他们一致认为北京的古城墙必须保留。这里面不光是他们对自己从事领域的“袒护”,更多的是他们认为古城墙拥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记忆。北京的古城墙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先人们的心血,它们历经千百年的风吹日晒,是岁月最好的见证者。
但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北京的古城墙必须拆除。首先,他们认为现在已经是和平年代,古城墙当初的防卫作用失去了意义;其次,北京需要现代化发展,古城墙和新建筑明显的格格不入;最后,城市的高度发展,交通必须通畅。古城墙坐落于城市中心,阻碍了主干道的通行,是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尤其是郭沫若,他也执意要拆除古城墙。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在文化领域有突出成就,所以他也被委以重职,说话很有分量。当时郭沫若就说过一句话,“旧城墙代表的是旧思想和守旧的残留”,他把古代的东西都归为封建遗物。新社会要发展,是要摒弃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是旧城墙并非属于此类。
郭沫若此言一出,几乎没有人再敢出声。林徽因夫妇得知后气愤不已,她自己甚至都气到病重。不久后,北京的古城墙被统统拆除,千年遗迹毁于一旦。林徽因见状,放下“狠话”,直言拆了古物日后必定后悔,想要反悔时也无药可救。即使后来有机会重建,那也是赝品。
多年以后,林徽因的预言一一应验。现在国家对这座历史名城,多次实施改造和修补,但是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