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子,所有人都能想起那本洋洋洒洒五千字、被哲人称为“圣书”的《道德经》。自古以来,都是“老子天下第一”,即便被封建直至现在被吹捧为“圣人”的孔丘,都只是被称为“老二”。

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华大地最为璀璨的思想盛世,在那个超白金时代,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天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注释。自那以后,中华大地思想凋零,座山吃空,吃了两千多年老本。

老子虽然是一代思想大家,在动乱的春秋也难有作为。这边是看不惯俗世的纷纷扰扰,这边又无力改变一切。老子只能西出函谷关,逃离人间的是非地。他到底去哪了?这样逃离的意义又是什么?

老子,生卒年不详,传说很多,已经被神话。老子的思想是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老子看透世间两大神秘,一是天,就是宇宙;二是人,就是生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不是傻我是不想说而已(我只是摆烂而已)(1)

老子看透天地和人世,最终出关。他不是遁隐,不是仙去,也不是旅游,他老人家是看不惯现实,跑去无人处“自杀”,安放自己的灵魂。他想世间清明,却又无力改变,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老子爱这个世界,他觉得应该留下一些东西给这个世界,但老子同时又恨这个世界,也不想关注于这个世界,觉得犯不着留什么东西给后世,让他们自生自灭、顺其自然就行了。

老子和其他人不同,中国人通常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特别是儒家和后来的理学家,把“天”当成至高无上的存在,比如没有膝盖的人,见“天”或高等级就跪,完全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后头。

在老子看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更高贵。这种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的儒家里面,完全是大逆不道的,与世界格格不入的。

我不是傻我是不想说而已(我只是摆烂而已)(2)

如此叛逆的人生观,怎么可能得到当时和后世的认同呢?然而当时的治世者的愚昧无知和刚愎自用,使得老子悲观、厌世、消极。虽然老子有悲天悯人之心,奈何改变不了那个世界,只能徒增感伤。

最后老子走出了函谷关,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是颓废了吗?不是,他是自知无力改变一切,然后摆烂而已。反正事情已经这样了,做什么都没用,不如顺其自然,该怎样就怎样,不要给自己找烦恼。

老子是一个看得开、看得透的人,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坦然接受。这是一种处世态度,生活的方式。做人,或许不应该去摆烂,但那也总比颓废强。老子留下了思想的精粹,或许只是留给有缘人。

摆烂是一种生活态度,如今也有不少人是如此的。在单位改变不了老板的思想,改变不了同事的行为,那不如按照自己的心愿做自己的事,或许在他们眼里这是摆烂,但总比什么都不做的颓废强。

我不是傻我是不想说而已(我只是摆烂而已)(3)

诚如诗诗说,既然做什么都没用,那就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虽然自己知道是摆烂,但至少给别人一个听话会配合的好影响。如果什么都不做,得过且过,那就是颓废了,就会讨人嫌了。

不是所有人都想摆烂,喜欢摆烂,而是有时候没有办法,你很难把你的思想装到别人脑子里,也很难把别人的金钱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你无力改变时,那就顺其自然地摆烂,跟着别人“人云亦云”,或者“亦步亦趋”吧。

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经过努力后还是无法改变,那就一切随缘吧。老子是摆烂,但老子绝不会颓废。他的摆烂是经过努力却还是无法让世界接受,那就随世界怎么变迁,自己作为旁观者看着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