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上学的时候都是有老师来传授我们知识,工作之后学个技术有师傅传授我们本领。这看起来很司空见惯的一个语句其实是错误的。这里面其实有个冷知识。
在古代,老师以前叫“师”。在一些文献和小说里面经常看到“师从何处,家师,吾师”但是从来没人说过“家傅、吾傅”。
为什么呢?古人云:求知从师,习技随傅!
翻译过来就是:学习知识的老师叫“师”,练习技能的老师叫“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上学时候学习加减乘除是跟“师”学的,然后可能毕业后去做了统计员。而本身不知道怎么统计,但是基本的点数会。那么就会跟着老统计员前辈学习怎么统计,这个前辈其实就是“傅”。
如此来看,清代常说的“太师和太傅”地位完全不同。太师高于太傅,太师教宗教,治国,儒学等等知识。太师一般只有一个,而太傅就不局限数量了。太傅一般都是选修课的老师,比如说习武的,礼仪的等等。
PS:有没有点三妻四妾的赶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区分师傅。一般来说有两种概念。第一种,幼年懵懂之时,遇到能给人生指明道路的人称之为师。弱冠之年以后(16岁)遇到教授处理事务技巧和办法的人称之为傅。
还有一种就是自己闯荡之前所有的老师都是“师”,一单学成下山闯荡之后,独立名声、门户之后的老师统称为“傅”。
想想姜子牙80多岁才开始跟随武王伐纣,也就是说80多岁之前遇到的所有教过他的人都是他的“师”。
PS:这姜子牙老师够多的啊!
还有在孔子授徒之后,有了一个统一的尊师的礼仪。
拜师需要行拜师礼,说白了就是下跪,磕头,献茶!平时见到老师需要鞠躬作揖,老师的生辰忌日和几个年节要去探望老师。
但是随傅礼仪就不同了。有直接跟随师傅干活的,就像同事之间老带新一样。不用什么拜师。也有给师傅孝敬的(交学费),也有帮师傅家干活的。总之,这属于一种协议或者交易。对这种师傅一般平日里不需要见面鞠躬,只是作揖即可。徒弟可以和老师一起坐着,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在唐代之前,师是有权利体罚学生的,甚至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废了学生的武功,或者将学生打断双腿,逐出山门。但是同样来说,师必须教授学生本事,学生也要张口挂着老师的名讳,老师还要包办学生的衣食住行,学生学成下山的时候老师还要给学生盘缠或者银子作为做什么事情的本钱。
PS:感情老师真的像父母一样啊!果然古代尊师重教是有原因的。
而傅这种师傅,就是最多不教这个徒弟了,不带了。师傅是没权利褒贬徒弟优劣的,徒弟也不必天天把师傅的名讳挂嘴上。说白了,这个师傅日后承认不承认全看自己了。
这样看来,当老师的责任还不是一般的大,而且能成为老师的前提条件还是蛮多的。而成为一个师傅却简单的多。毕竟班主任的工作不好做,专业课老师的工作还是蛮好做的。
小伙伴们,这样知道了老师和师傅的区别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