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1)

开化寺犹如太原城市记忆的守护者,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目睹了历史的沉浮,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每一块石板都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与艰辛。

开化寺是宋建太原城(今太原之雏形)内十二院之前院开化院。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6年)重修称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0年)改称延寿寺。寺庙为木结构,拱斗式,屋顶有绿色瓷瓦,顶部有兽头兽尾,建造宏伟,是太原最大的寺院之一。寺院坐北向南,门前建一牌坊,上书“敕赐开化禅林”六字。开化之名取自《宋书·顾恺之传·定名论》中“建极开化,树声贻则”,寓示“开创教化”之义,故称开化寺。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2)

图片丨民国时开化市位置

清代开化寺因长年失修,断壁塌墙,破烂不堪,成为乞丐流浪汉寄宿之地。民国2年(1913年)开化寺北部辟为市场(即临钟楼街段),为纪念辛亥革命称“共和市场”。民国9年(1920年)由山西辛亥革命元老南佩兰集资组建新化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将开化寺南部与共和市场连通,扩建了共和市场。1921年正式开业,各种商户200多家(包括棚户),是以经营文具、玩具、化妆品等小商品为主的综合性商店,也有以经营服装、鞋帽、针织品等百货业为主的商店,如元隆帽茌、天华泰津货茌、永兴成、永丰厚百货店等。因该市场建于开化寺原址,后人俗称开化市。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3)

图片丨开化市

民国10年(1921年)6月,五四运动发生后,高君宇、贺昌等同志,为了适应当时许多青年追求真理的要求,联络各校进步分子,在开化市场集资创办了晋华书社,以路但一为经理,当时除经销一般新文学书籍外,大量介绍了马列主义的书籍。民国12年(1923年),为了抵制日货由申养文(祁县人)等集资,在开化市场开设了“我是国布茌” 字号,大力倡导国货,抵制洋货。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4)

图片丨开化市场

建国后,开化寺分南北两段,两段之间有个小小的广场。两段集中了多家饭店,有卖炒灌肠的、有卖丸子汤的、还有卖葱花烙饼的……虽然都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市井小吃,但也把这一段街道弄得香味扑鼻,热气腾腾,锅勺之声不绝于耳。著名演员陈强当年曾在这一带居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随中央歌舞剧院来太原演出,还特意把团里一些演员领到此处观光,结果引来一片善意和同情的嘘声,许是忘了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导。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5)

图片丨五十年代商贸繁荣的开化市场

五十年代开化寺中间那个小广场的东南角开了个茶馆,此茶馆与老舍的、阿庆嫂的茶馆不同,其实是个演出评书的小剧场。有一个讲台般的台子,下面也像课堂,是一排排的长椅和条桌,但比课堂拥挤。条桌比课桌还窄,只能放下茶壶、茶碗。好在茶客们“醉翁之意不在酒”,都是来听评书的。评书艺人(艺术家)狄来珍每天下午在此演说《三侠剑》。狄来珍嗓音浑厚润朗,普通话字正腔圆,说书时绘声绘色,从容不迫,引人入胜。不仅场场满座,而且连座位后面、甚至茶馆门外也站满了听众。

进入21世纪,开化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及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重新定位开发古玩艺术品收藏市场,再铸开化寺历史辉煌。市场内交易的品种有瓷器、玉器、木器、杂项、奇石、字画等,交易的种类之全在国内罕见,市场规模可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北京潘家园相媲美,是目前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古玩艺术品文化市场。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6)

图片丨开化寺古玩艺术品收藏市场

如今,开化寺通道内辟早市,方便老城居民生活采买。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先生说: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开化寺菜市场,就是这样热闹而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是独属于老太原人的生活博物馆。日光明净,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充盈心田的蔬果香中穿行,饶是被生活折磨得再筋疲力尽,也容易暂时遗忘昨天的烦恼,重新看到生活的美好,获得再出发的勇气。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7)

图片丨开化寺街道

开化寺陪着每一位太原人长大,从懵懂无知,到耄耋之年,一代代人的记忆流淌“成”河,缱绻成歌,你终于可以跟孩子说,从前,在这里......

- 特别说明 -

编辑: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8)

上期精彩:

■ “我的迎泽我的家”向您约稿

■ 摹本壁画 崇善寺内的惊世繁华

■ 游走千年府城 品味不老时光

■ 记忆档案之“大中市”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9)

迎泽公园为什么叫迎泽(我的迎泽我的家)(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