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即用红、白糖熬到可以牵丝的糖汁用来作画。糖画手艺人用糖浇铸出许多造型,有龙、凤凰、蝴蝶、鸡、寿桃等等图案,关于这些造型的糖画,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记忆中逢年过节的集市里,还未走到糖画摊,就已经被空气中弥漫着的甜香味吸引,糖画手艺人在街边用圆勺"龙飞凤舞"的样子还历历在目,糖为墨,板为纸,笔走龙蛇之间,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便跃然纸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直叫人叹为观止!

小时候的糖画教程(埋藏在童年记忆里的甜蜜)(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糖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是中国民间独特的手工艺品,糖画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了中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在白糖还未被发明出来之前,西周有饴糖,战国有甘蔗饧,东汉有石蜜,糖画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朝廷宴会上,最初作用是用来装饰,据《能改斋漫录·逸文一》记载"近世造糖,作狻猊形,号"猊糖"。"。到了宋代糖画被列入了"果子"类。真正的"糖画"萌芽期在明清,也被称为"糖丞相",清宣统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览》。书中"成都民间风俗·正月"一章中说:"元旦日街市停贸易……只有小本营生者,专售小儿之钱,如"糖饼"。"说的就是糖画。

小时候的糖画教程(埋藏在童年记忆里的甜蜜)(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糖丞相",民间流传着有关糖画起源的传说,唐代四川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一日碰巧遇到太子,太子未见过这样的奇物,便跟陈子昂要了几个,太子回宫后,把糖吃完了,哭着吵着还要吃,皇上不得已下旨宣陈子昂进宫,并要求他当场表演,并赐名为"糖饼",陈子昂还因"糖饼"得到了升迁,后陈子昂解衣归里,回到四川,便以糖画为业,糖画这一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小时候的糖画教程(埋藏在童年记忆里的甜蜜)(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间糖画造型题材丰富多样,在明清时代时期,造型题材比较单一,主要以吉祥图案、神话传说、飞禽走兽为主,如招财进宝、如意纹、鲤鱼跃龙门、关公、十二生肖、石榴、蜻蜓等;改革开放直至现代,糖画创作题材更加广泛,国内外影视动漫角色为主流、日常器物类、文化交流类,如哆啦A梦、唐老鸭、米老鼠、花瓶、汽车、圣诞树、玫瑰花、丘比特等等。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审美。传统糖画图案是中国民间吉祥文化观念这一集体意识下的产物,这种吉祥观念缘自民众普遍而长久的"吉""祥""福""喜"的心理需求,传达着某些表达吉祥,美好的情感和观念。例如,龙为造福万物的神兽,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祥瑞意义相关,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神灵祥瑞。

小时候的糖画教程(埋藏在童年记忆里的甜蜜)(4)

图片来源于网络

糖间制作工艺,在进行绘制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绘制糖画中使用。把一个铁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糖和水以1:2的比例放在锅中,不断加热,不断搅拌,糖液沸腾后会开始冒泡,当泡变小、糖液变黄时,就能停火了;画糖画前,要事先设计好笔顺,才可以很快地完成一个糖画;之后拿出勺,用勺舀起糖汁,悬腕运勺,将糖汁倾例在石板上浇铸造型,最后糖画收尾的一笔抖断丝尤为重要,为了防止糖画黏成一团,必须抖断才能看上去一气呵成,保证"手抖糖落,手扬糖收"。

小时候的糖画教程(埋藏在童年记忆里的甜蜜)(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传统零食之一的糖画,记忆中甜蜜又温暖的象征,你还记得那金黄色晶莹剔透的糖画吗?有天在街上看到会想买一个糖画尝尝吗?买的话你会选择哪种糖画造型呢?

小时候的糖画教程(埋藏在童年记忆里的甜蜜)(6)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