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多次听课中发现,一线教师的"课时观"比较混乱课文较长时,如何分课时,成了让人非常纠结的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分开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分开的吗(教学课时怎么分才合理)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分开的吗

我在多次听课中发现,一线教师的"课时观"比较混乱。课文较长时,如何分课时,成了让人非常纠结的事。

在我了解的一线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是分为第一、第二两个课时,也有延伸到第三、第四课时的。究竟该怎么分课时呢?这似乎成了一个可以"见仁见智"的问题,谁都可以来决定,谁都可以任意划分。当然,课时划分原本应该是"自主"的,但倘若我们在划分时出现以下两种错误,那就表示课时观有问题了:第一种错误,叫"生硬切割"。例如,上着上着,突然就结束了,询问教师,回答说:"剩下的部分是下节课的内容。""下节课"没有人听,也不知会怎么上。追问"为什么这节课上到这儿"或者问"这一课时完成了什么教学目标",教师回答不上来,只推说"还有一个课时,急什么"。第二种错误叫"笼统混沌"。例如,在一节课内紧赶慢赶,终于赶完了全篇幅教学。由于赶得太快、太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教师解释为"长文短教",让教学有效。除此两种外,还有些细小的问题,也十分常见。诸如:生字要不要教,如果教,放在第几课时?写字要不要教,如果教,什么时候最好?随文写作要不要写,如果写,放在第几课时?一节课讲不完,剩下的内容怎么安排,放在第几课时?问题很常见,但提问的人普遍,说明课时划分还真是个问题。

何捷(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为了让一线教师看得更加彻底,更清晰地区分各种方法的边界,我专门用同一个案例来解读,让大家看明白。

第一种,根据教学内容来划分

一般情况下,每一课时都有各自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基本为扫清生字障碍,完成初读课文,之后精读部分片段,或者是对课文整体把握,脉络梳理,内容熟悉等。第二课时,精读剩下片段,总结归纳,拓展提升。这是一线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划分方法,适合文本较长的情况。例如,《晏子使楚》教学第一课时,完成识写生字后,理清课文脉络,知道晏子和楚王共有三次交锋。集中时间精读第一次交锋。第二课时,完成剩下的教学内容。各司其职,前后承接,完成全案教学。

第二种,根据教学任务划分

每个课时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课时与课时之间,因任务而产生关联,多个课时共同完成一个总任务,即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划分,不少人将其称为"一课一得"。这里的"一课",指的是完整的课文,这里的"得"指的是总体教学目标。还以《晏子使楚》为例,我们将这一课总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本单元导读中提出的关注重点——学习语言表达之妙。根据这一目标,第一课时可以在晏子和楚王的三次交锋中,任选一个故事学习晏子语言表达之妙,第二课时也可以在其他的故事中继续学习语言表达之妙,选取的内容可以由学生确定,但教学任务是不变的,朝着目标进发。两课时合并起来,不断强化让学生体会晏子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合作完成总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任务划分课时,任务的确定显得重要,内容的选取根据任务而定,教师设计时做好取舍。

第三种,根据教学实情划分

每个班的学情不同,课时划分也可以依据学情灵活调整。例如,有的班级小孩善于精读深思,不妨第一课时直接沉入文本,品味琢磨;有的班级小孩活泼好动,可以设计一定的情景活动,导入新课,由活到稳,契合学习特质;有的班级小孩相对理性,第一课时可以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先整体认识,再分别细读,第二课时则按部就班进入分项精致学习,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逻辑,有序学,学深入;有的班级小孩善于归纳式学习;有的善于演绎式学习,不同的学情需采取不同的课时划分方案。还以《晏子使楚》为例,对语言敏感班级的教学,可以这样设定课时:第一课时自由阅读文本,直接进行发现式学习,自由发现晏子表达中的语言之妙。第二课时结合之前的学习结果,进行课本剧表演尝试,在现场演绎中体会晏子语言的智慧,同时印证与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收获。

第四种,根据教学风格划分

如今教学的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各种教学主张犹如一朵朵奇丽的小花,在语文教学之林中盛开。例如,有人主张群文阅读,有人主张单元整体阅读,有人主张读写统整式教学,有人主张先学后教,有人提倡共同体式教学……不同的主张可以作为划分课时的依据。通过分课时教学,凸显教学主张,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教学。这样划分,第一课时教学优先确保体现风格,第二课时延续这一思路,巩固形成教学风格。例如《晏子使楚》一案中,主张"发现式"学习的老师,可以在第一课时组织通读全文,以"你发现晏子语言表达之妙了吗?"为纲,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分享结果,自由学习。学生在细读文本之后可以罗列语言现象并尝试分析,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解,畅谈感受。之后在第二课时对所有的"发现"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语言表达的方法,让零散的"发现"整合成新的学习收获并储存下来。

我们说课时划分,绝对不是僵硬地把一篇课文用几个课时来完成。灵活机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特质。所以,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应该是"可以划分课时"也可以"用一课时教完"。我近几年更多采用"读写统整"的方式,实现简约的"一站式"教学。长文,可以短教,用一课时完成"读写统整"阅读教学,实现在读中学习写,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互动,读写共生共长。依然用《晏子使楚》为例,一课时上完这样操作:提出问题——为什么全文只写了三个故事,而每个故事中大量出现晏子和楚王的对话,对话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孩子在问题的引领下,发现三个故事各有差别。第一个故事,晏子使用将计就计的方式;第二个故事,晏子使用以退为进的方式;第三个故事,晏子使用的是连续追问并归谬的方式。一节课,学习了三种不同的语言智慧。最后,认识到三个故事一起为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了解此类的写作手法。

也许你会发现,这么教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的确有些内容没有完成。例如,对生字词的教学与巩固;对基本句式的学习和掌握;对关键内容的背诵和复述等。有人不禁要问:这些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呢?不解决是不行的。我的总体设想是将这些问题放在单元复习时完成。复习安排为专门的课时,设计项目,进行专项练习。这样安排,可以让教学纯粹些,集中些,让学习语文的趣味更浓些。那些"疏漏"和"差错"之处,可以事后弥补,不去破坏教学的完整性。

我承认,这些建议毕竟只是一种构想,是关于"课时划分"问题个性化的存在,是提供给大家的参考。教学中划分课时,可能是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策略的,是没有一个既定标准和依据的。建议大家在自己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方法。


作者:何捷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