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

老子的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怎样正确理解)(1)

这一段一般不太容易了解,因为老子的语言,真的往往都超越一般人逻辑思维的这个层次:老子要我们跟天地看齐学习,又说“天地不仁”,那难道要我们学那个“不仁不义”吗?我们会这样地质疑。要知道,老子所讲的“不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那一种“不仁、不义”。老子说“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无道、天地不道。《道德经》的“道”,并不是讲不道。天地呈现出来的是“道”,而不是“仁”。在宇宙中心灵的层次:从最高、从上往下是“道、德、仁”,“仁”是降到第三个层次了。再来“义”、再来是“礼”、再来才是讲各种世间的世“智”辩聪。“道德仁义礼”,有的中间还有一个“礼”,礼仪、礼节的礼。后面我们还会再解析。那到最后才是讲“法”。到讲法律法条那已经是心灵降到非常低的层次。所以老子是要我们回到最高的那个道的心灵品质层次。

这里讲的“不仁”,不是说天地无情无义,而是说天地不会有一般人的那一种滥慈悲,或是那一种偏私、偏爱。“仁”,它就是一般所谓的慈悲、爱。如果你的心灵不是来到“道”的层次的话,这一种仁、爱,通常里面它会含有自我自私的立场。所以这里讲的“天地不仁”,意思就是说“天地”它没有那么多私心、没有那些不平等,它不会偏爱。

就像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包青天”。平民百姓都很敬爱像“包青天”这样的人,对不对?但是那些犯罪的王公贵族、或是包青天的亲戚朋友中那些犯罪的人,他们就觉得包青天“不仁”。因为你没有对我们特别招待、特别优厚。所以相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那些犯罪的王公贵族,他就认为包青天是“不仁”。这样知道吗?那难道是包青天错吗?他不仁不义吗?不是,而是他是真正地大爱、真正地平等。

第五章要跟我们分享的就是:天地间流露出来的,就是真正的平等、大爱。没有那些偏私、没有那些偏心。它完全都是从“道”出发在运作的。那“道”的话,没有那些错爱、没有那些假爱、没有那些偏心、私心。“以万物为刍狗”,我们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讲,就是在“道”的心目中,山里的植物、草,还有那些松树、还有森林中的这些人,他们是不是都是“道”演化出来?全部都是“道”演化出来!那你说哪一种最高贵?都一样。在道的心目中、在太阳的心目中、在山河大地的心目中,人类跟这些草、木都完全平等。这样可以了解吗?

再来体会这一句话,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讲的就是天地没有私心。在天地父母的心目中,人类跟植物平等、人类跟各种动物完全平等。这个叫做真正的平等心。

佛教里面讲到开启最高的智慧,一样它很自然地会流露出所谓的平等心、平等智。老子在这一章讲的就是天地所呈现出来的那一种完全的平等心、平等智。所以不要再错解以为说:天地是不仁不义、无情无义。绝对不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