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前不久,一台由“飞越彩虹崇德小学彝苗童声合唱团”演唱的大型童声情景合唱《沽若当》(编剧、作词:刘建全,音乐总监:刘晓耕,作曲:刘晓耕、马辉、蒋文帅、佘谦、陈睿、刘旭、潘学德,常任指挥左伟,特邀指挥张冰、高翎燕。),在云南省大剧院音乐厅首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网络直播观众达到创纪录的十三万人。《沽若当》的演出成为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重点文艺活动,也是2019年云南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和2019年昆明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沽若当”是苗语“我长大了”的意思。童声情景合唱《沽若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云南音乐舞台首创的意义。这是一部全国唯一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大量釆用无伴奏合唱形式的童声合唱作品。这部童声情景合唱由十二首风格迥异、表现手段丰富的歌曲和情景表演组成,反映了云南省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儿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响扶贫攻坚战,努力勤奋实现脱贫摘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乐生活。作为一部文化扶贫赞歌的《沽若当》的成功首演,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笔者以为:
启示一:文化扶贫像磁石,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原动力。欣赏《沽若当》整部作品,我们被山里孩子对文化的强烈渴望所打动。他们为了学文化,不辞辛苦,“风里有苦味,雨丝湿双眼” (《月芽》), “我们不觉苦,每天走晨露。我们不觉累,每晚望月出”(《二小时的路》);不怕遥远,“出门晨阳暖冷脸,归来夜雨湿衣裤”(《二小时的路》);集中注意力,“我们把心思留在教室啦,读书就忘记想家啦”(《小鸟又唱了》)可见文化扶贫的吸引力远胜于物质扶贫。开头三首歌《月芽》、《二小时的路》、《小鸟又唱了》,作了很好的诠释。
启示二:文化扶贫重在扶志,重在播种希望。被精准扶贫的地区,一般都是“老少边穷”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革命曾经播洒火种的地区。主创人员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不忘用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今天的精准扶贫进行对比,以新的长征精神来鼓舞贫困地区的孩子,克服困难,永往直前。比如第四首《钻天坡》就把当年红军不怕枪林弹雨和今天的精准扶贫进行对比:“钻天坡,钻天坡,钻天的气势写下寄托。昨天你是长征北上的钻天路,今天你是脱贫致富的向阳坡”。
启示三:文化扶贫,也是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当一种文化、一种文明,走进另一种文化、另一种文明,必然会擦出碰撞的火花,找到相异的互补。第五首《支教老师下乡来》就是一个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的写照。一辆支教老师开的越野车陷在泥泞的山路无法动弹。这里手机信号不好,电话也不通了,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面对还要走许多里的崎岖山路,支教老师显得束手无策。可当他们遇到了正在回家的两位小学生后,情况就大为改观。附近村民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用农耕文明一家有难大家帮的办法,解决了现代文明遇到的难题:“站高坡,放开喉,老师从城里到山区,乡亲们快来帮把手。千万别让他们在风雨停留。小花喊哥哥,长宝叫舅舅,玉彩拉来了表姐妹,憨罗牵出了家里的牛。捲起袖,伸出手,老师到山寨来支教, 大家推车别落后。你们就是彝苗贴心的朋友。众乡亲(白):汽车推出来了!老师(白):谢谢,多谢乡亲们!(歌词)直起腰,汗湿透,欢呼声留在车身后。众人夸奖姐妹俩,她们红了脸蛋正害羞”。
启示四:文化扶贫和文艺作品要润物细无声,重在潜移默化。《沽若当》整部作品尽管弘扬主旋律,但没有一句高谈阔论,没有大讲精准扶贫的意义。而是通过对山里孩子求学路上的辛苦、乐于助人得到夸奖时的红脸害羞、长大后懂得感恩的行动,来赞美文化扶贫给孩子们带来的从心理到生理的明显变化。 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和温暖。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有大山一样的启蒙,我们有河水一样的传承……我们像小鸟一样的灵动,我们有花朵一样的心情……我们的天空,亮着希望的眼睛。我们的歌声,传递感恩的致敬”。
启示五:文化扶贫要讲究创新和艺术。童声情景合唱《沽若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真正做到了情景与合唱、点与面、虚与实、山里与山外、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的高度结合。这种创新的文艺样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地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从歌词而言,词作家善于捕捉孩子们的生活点滴和儿童心理,用民歌风、口语化、可唱性的语言,写出了孩子们想唱的歌。你再看看合唱的标题,没有任何雕琢感:《月芽》、《二小时的路》、《小鸟又唱了》、《钻天坡》、《太阳颜色的脸》、《金沙江》、《苗锦》、《芦笙》、《天空》等等,极具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灵动的画面感及震撼力。许多歌词语言像似从山里长出来的“天然生物”:“小花喊哥哥,长宝叫舅舅,玉彩拉来了表姐妹,憨罗牵出了家里的牛”《支教老师下乡来》、“金沙江,水流长,江水染上太阳光。放片树叶当小船,我的歌声就是桨”(《金沙江》)、“老师呵老师,不要太忙。我们会珍惜,你留在作业本上的表扬。老师呵老师,深情难忘。我们会放大,在学校一起合影的收藏”(《老师陪着我们长大》)、“北京吸引我们美丽的眼睛,我们在北京好奇地倾听。开心的方式有一万种,北京才是少年最美的梦境”(《寻梦》)、“染上春绿秋黄,纺进篝火酒香,一代代多彩的苗锦,就这么把故事留给地老天荒”(《苗锦》)。就音乐风格而言,作曲家吸取了大量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彰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塑造出彝族的奔放火热,苗族的温柔细腻。许多歌曲的衬词、象声词、摹状词以及方言对白运用得恰到好处,使现代歌曲与古老的民歌一脉相承。有的歌曲还颇有一百多年前学堂乐歌的神韵,比如《二小时的路》等。
如果说欣赏童声情景合唱《沽若当》,还有哪些不满足的地方?笔者以为,在对文化扶贫大加赞美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物质扶贫、改善后的山民生活的讴歌,这样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也能对前面歌词里反映的脱贫前的艰苦生活,有一个改善了的前后呼应。再就是既然是大型童声合唱,《太阳颜色的脸》和《芦笙》两段成人合唱的加入,尽管有情节的需要,还是感到有点改变孩子独有看世界的清纯视角。
总之,童声情景合唱《沽若当》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反响。尽管首演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但“沽若当”这三个字,伴随着优美的童声,至今萦绕在笔者耳畔。这朵长自大山深处象征民族团结的艺术奇葩,必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古老的山村文化脱贫了,美好的幸福生活还会遥远吗?
来源:新华号 山城新闻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