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来重视文教,对百姓“富之教之”的传统延续至今。在齐鲁大地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一位又一位乡村大先生默默负重前行,一个个微薄的身躯,汇聚起强大力量,撑起了山东的乡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第一节内容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指出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由此可见,乡村教育是党和国家新时代的一个工作重点,乡村教师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山东教育人牢固树立信念,推进教育发展,培育新时代乡村大先生。
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山东,儒家思想在这里诞生,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奔流入海。这片雄浑热土孕育了泰山“挑山工”这一独特群体,也孕育出了以“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为主要内容的泰山“挑山工”精神。
泰山“挑山工”行走在山路上,不声不响,心里只想着登上顶峰。一位泰山“挑山工”自豪地说:“只要担子一上肩,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半途而废的,不达目标决不罢休。”
对山东教育人来说,泰山“挑山工”精神一直存在于灵魂深处。信念坚定,因而把所有艰难坎坷都踩在脚下;心无旁骛,因而不为路边的景色扰乱心神。
临沂市兰陵县下村乡娄山小学校长王秀金就像一名泰山“挑山工”,为了孩子的教育从未停止脚步。他卖掉家中耕牛,捐给学校建新校舍;自掏路费,去苏州说服村民同意征地,为农村娃建起自己的优质幼儿园……40年扎根山村教育,王秀金不到30岁就白了头,为山村的孩子,为山村的教育,奉献了全部青春。
当前,临沂市正推进集团化办学,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无疑给了王秀金一颗定心丸,让他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为持续推进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淄博市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教师周君,在乡村学校创新教法,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015年9月,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周君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先后与10名年轻教师结对,帮助他们提供专业能力。得益于此,团队中1人当选“沂源名师”,3人被评为市骨干教师。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优质教育“新高地”,是滨州市全体教育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滨州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石所在。
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大差距”现象,和教师队伍待遇配置上的“零差距”标准,是制约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软肋”。为破解这一难点堵点问题,滨州市教育局组织核心力量,历时一个月,下沉各县市区调研,开展数十次座谈会、数十次无记名投票,梳理出了影响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六类瓶颈”。
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突破口,滨州市启动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新举措。“名师计划”改出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新活力,“县管校聘”激发出集团办学的新潜能,“对标先进”创出师资培优的新渠道,全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均衡配置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十三五’以来,山东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阵营。”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说,这份底气,离不开山东对乡村教育建设的大力推进。
“乡村教师现在很舒心!”济南市长清区双泉初级中学教师尹逊强感慨道。以往乡村教师条件艰苦、晋升机会有限,“吓跑”了很多来乡村任教的教师。2004年,尹逊强被评为副高级教师,职称已然“到顶”了。2019年,学校告诉他,乡村教师可以申请正高级职称了。政策迅速落地,尹逊强成为山东省第一批基层中小学“正教授”,每月到手工资1.1万元。
山东建立了专属乡村教师的基层高级职称制度,2020年有296名乡村教师评上正高级教师,2.3万名乡村教师评上副高级教师。“心里感觉暖暖的,也给身边的乡村青年教师鼓足了干劲、带来了希望。”尹逊强高兴地说。
乡村教师短缺,尤其缺少音体美教师,是制约乡村教育全面发展的一大短板。近年来,为全面加强乡镇教师补充力度,烟台市每年补充中小学教师1500人以上,其中70%优先补充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烟台市用2年时间补充了800多名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乡镇学校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困境正逐步成为历史。针对农村骨干教师不足,缺乏优秀教师激励机制等问题,滨州市创造性提出实施全市“名师”计划:根据专任教师数量按比例均衡设置“名师”岗位,按照农村岗位每人每月2000元,城区岗位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实施岗位奖励。
滨州市博兴县湖滨镇柳桥中学教师穆小巧曾在县实验中学担任教研组长,2020年9月,她参加了博兴县开展的岗位名师跨校竞聘交流活动,选择来到乡镇中学,将自己毕生所学带给渴望知识的农村娃。
乡村教师工作在偏远地区,为了让教师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淄博市大力推进教师待遇向乡村倾斜政策,张店区投资200余万元购买20余辆教师班车,投资8.5万元为17所乡村学校开设教师食堂,解决了900余名乡村教师用餐和交通问题。
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处处长朱传纲说:“这几年,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一批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的乡村优秀教师逐步成长起来,他们是乡村教育的精神灯塔,照亮着乡村孩子成长之路,照耀着乡村教师奋进之路。”
2016年开始,山东省在每一个乡镇配备1个乡村特级教师岗位,任期内享受山东省特级教师待遇。同时,在岗位上的乡村特级教师,在评选山东省特级教师时不受名额限制单独申报。并加大力度建设了乡村教师周转宿舍4万套。
不止于此,山东实施了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每年遴选150名青年教师,纳入省级名师培训项目,予以重点培养,让一批又一批奋进有为的青年教师,去点燃扎根乡村教育的梦想。朱传纲说:“正是因为这一股股新鲜的血液,才让心中有梦的人砥砺前行。”
点亮乡村文明的灯塔
孔孟故里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又孕育出红色基因。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代代相传的红色文化,这是山东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势,在推进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中将成为重要的“动力源”。
沂蒙大地是英雄的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感动华夏儿女。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临沂市聚焦沂蒙精神,在乡村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上下功夫。2019年,临沂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唯一一个“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用沂蒙精神立德树人,打造红色教育特色品牌,临沂市走出了一条“红色基因”传承的临沂之路。
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得名于境内的孔子山,公元前503年,孔子曾至此开坛讲学,为这一方百姓留下了千年文脉。孔子山下的孔村小学,按照低、中、高三个阶段,系统设计了儒家文化进校园课程。孔村小学校长张岳介绍道:“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接受系统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乡村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培育乡村教育大先生,是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殷切呼唤,是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途径。
“我们发挥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新型城乡社区、现代创新企业、高精尖实验室等社会资源,认定、设立了35个省级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和12个师德涵养基地。让广大教师在齐鲁文化、沂蒙精神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最大的底气。”朱传纲说。
当前,山东正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这需要强化乡村教师在乡土文化中培根铸魂的作用,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正如邓云锋所说:“培育新时代乡村教师,就是培植乡土文化的‘根’,培植乡村教育的‘魂’。”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3月刊第4期
记者 黄硕
来源: 光明社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