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长安生活了多久(钱塘夜听第二十六期)(1)

陪你出发,伴你回家。这里是钱塘夜听第二十六期,每周五晚上八点,鲜活的思想、好听的故事如约而至。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亦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居易与杭州的故事,改编自《钱塘江文化》杂志主编司马一民的散文《白居易梦回钱塘诗词中》。

注:《白居易梦回钱塘诗词中》以下为原文,音频略有改编。

白居易在长安生活了多久(钱塘夜听第二十六期)(2)

司马一民 摄

人与人相交是要有缘分的,人与城市相交也是要有缘分的。一个匆匆过客,却对这个城市屡屡思念,那是怎样的缘分才会如此啊。

白居易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7月)至长庆四年(824年5月)任杭州刺史,连头带尾仅仅三年(实际只有23个月),但他却与杭州结下了善缘,他不仅筑堤修井为杭州百姓谋福利,而且还写了许多诗词为杭州推广城市形象,甚至在他离开杭州几年、十几年后,仍然对杭州念念不忘,那可是真爱,有诗词为证——

先读《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三年闲闷在余杭,

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

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

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

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

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

唯残头白老萧郎。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奉调回到东都洛阳,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追忆当年在杭州“曾为梅花醉几场”的赏梅趣事,特别点出了赏梅的去处“孤山园里丽如妆”。他曾将梅花作为珍贵礼物赠佳人,也曾因落梅被游骑践踏而惋惜。他赏梅“赏自初开直至落”,对孤山梅花可谓一往情深。

白居易在长安生活了多久(钱塘夜听第二十六期)(3)

司马一民 摄

再读《答客问杭州》

为我踟蹰停酒盏,

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

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

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

官系何因得再游?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所作。长庆五年(825年)他任苏州刺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也是好地方,可白居易却在苏州向朋友极力推荐杭州,也许他的朋友正要去杭州,白居易很高兴地当了一回“导游”,诗句对杭州如数家珍,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杭州的思念。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白居易眉飞色舞地对客人这么说:你问我杭州咋样?问对人了,咱把酒杯放下别喝了,你听我说,美景实在太多,我只能简单说说。天竺山像青黛描绘的图画那样,阳光下钱唐湖水绿波粼粼;街上高大的房屋一排连着一排,西湖里的游船都装饰精美;从苏州到杭州走水路不到三百里,可叹我官职在身没有办法去重游啊。

又读《杭州回舫》

自别钱塘山水后,

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

报与西湖风月知。

这首诗也是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写的,他身在苏州却非常思念杭州,据传一位苏州的官员让他说说对杭州的感受,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诗大意为:自从告别了钱塘山山水水,我很少喝酒和吟诗,我要把这种心情,让南去的小船告诉西湖的风和月知道。

酒和诗可以说是诗人的“随身用品”,随时携带随处使用,难道真的离开杭州以后就没有了喝酒的兴致和写诗的灵感?当然不是,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他对杭州的真爱。

还读《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这首诗是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白居易在洛阳任太子宾客时所作。诗题中的“余杭郡楼”即杭州虚白堂。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中有诗句:“前年九日余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诗题中的“裴使君”指裴涛。白居易有《喜裴涛使君携诗见访醉中戏赠》一诗。由此可知,白居易与裴涛是诗友。诗的开头四句写三十年官宦生涯的感受。白居易三十年间,先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盩厔(今陕西周至县)、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忠州(今重庆忠县)、杭州、苏州、洛阳等地为官,在他所任职的诸多地方,就江山与风月而言,最使他留恋难忘之地是杭州。中间四句写杭州的江山风月。杭州北面外城有护江沙堤,可确保观钱江潮人的安全,西湖四周有石砌的堤岸,方便游人观赏西湖美景。在春光明媚的白天在绿树旁与宾朋好友举杯畅饮,傍晚在点着红烛的游船上与歌姬舞女寻欢作乐。结尾四句表明自己作此诗的心态,写此诗不敢说把自己的所爱遗留于杭州,只是追忆往日在杭州所遇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已,请裴涛使君把我的诗书写于望涛楼上供大家共享。

在这首诗里第一次出现了“最忆是杭州”的诗句,对杭州的真爱直抒胸臆。

重读《忆江南词三首》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白居易在洛阳任太子少傅,作《忆江南词三首》,其中第二首广为人知: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词的开头二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再次直接抒发了白居易对杭州思念之情,他记忆中的江南,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是白居易对往昔在杭州美好生活的深情追忆。他在《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中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可见他对天竺山特别喜爱,当然印象也特别的深。白居易在《郡亭》诗中说:“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在临江的虚白亭,躺在舒适的床枕上,观赏钱江潮,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怎么会忘记?有意思的是,白居易“最忆是杭州”,不是曾经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而是天竺的桂子与钱江潮。66岁的白居易,身在洛阳,心却向往杭州,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游杭州,再次欣赏人间天堂的美景,与老朋友饮酒叙旧作诗。

白居易对杭州真是一往情深!

白居易在长安生活了多久(钱塘夜听第二十六期)(4)

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图》

作者简介

司马一民,《钱塘江文化》杂志主编、杭州文史专家、主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0年,出版过《天堂财富轮》等多部专著,曾获浙江省新闻奖、杭州市新闻奖。

播音员简介:

郭亦可,中共党员,杭州市江干区政协委员,曾获杭州三江歌手金奖,全国越剧票友大赛银奖。

白居易在长安生活了多久(钱塘夜听第二十六期)(5)

钱塘夜听,每周五晚八点,期待与您再见!

“陪你出发、伴你回家”,钱塘夜听欢迎每一缕思想的阳光和有关阳光的故事,欢迎来稿、期待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奔腾的动力。

钱塘夜听,每周五晚八点,期待与您再见!

投稿邮箱:1474803069@qq.com


策划:社科由由

编辑:沐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