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秋冬农业生产关键期。在沙琅镇坡富村的田地里,黑色地膜全垄覆盖期间,一垄两行的小孔里探出青嫩的辣椒苗。数十名工人正忙着移苗下种,坡富村党支部书记张儒校不时弯腰观看菜苗长势,一边和工人打趣。
坡富村盘活周边连片土地1200亩。图为冬种辣椒。
“忙的时候有七八百人一起干活。”张儒校说,村里统筹土地资源优势种植果蔬、甘蔗,并建设了蔗糖加工厂,将撂荒地全部清零。
作为电白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试点,坡富村在盘活集体闲置土地和资产,推进土地连片开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是电白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电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将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农村“三资”清产核资、农村土地确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要求,激活闲置土地,促进农民增收。
12月20日《南方日报·电白视窗》四版报道。
基础
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三变”改革发源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一般来说,村集体富,则村民富裕;村集体穷,则村民可支配收入也不高。
乡村有多样的资源,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虽然难以全部具备,但总体来说,具有以上某些优势资源。如何因势利导,让沉睡的乡村资源活起来,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成为变现价值更高的东西,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基础一环。
坡富村建成蔗糖加工厂。图为人工生产出来的糖片。
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三变”改革的基础和前提。2018年,电白成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成立电白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电委办〔2018〕12号),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根据《茂名市电白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完成制定成员身份界定办法的经济联合社有336个,经济合作社有5046个;完成成员身份摸底调查的经济合作社有5042个,完成率为100%,完成成员身份确认的经济合作社有5042个,完成率为100%;完成量化资产额为50020.3万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1.34万人,完成量化资产额为5.21亿元,发放股权证书31.4757万本。
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逐步完善农村产权体系。据了解,电白从2016年已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22年主要是查漏补缺,开展确权工作“回头看”,对确权档案进行归档管理。截至目前,电白已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区已经完成19个镇(街道)291个行政村,4633个发包方(经济合作社),20.6252万户农户的颁证工作,颁证面积54.673211万亩;已完成18.35万件档案的归档。
此外,村级党组织是“三变”改革的组织核心,是“三变”改革开展的关键,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人,选优选好尤为重要。电白选优配强基层班子,此前已全面完成全区336名村(居)委会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工作,充分发挥村(居)党组织在“三变”改革工作中“主心骨”“领头雁”和示范作用。
试点
镇街特色发展成效初显
为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开展,电白采用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在试点取得阶段性实效后,再在各镇街以示范点带动铺开。
据了解,各镇街因村施策,在试点村推行村集体、村民以资金、土地山岭、房屋等要素资源入股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固定收益和分红。
近年来,各镇街按“三变”改革工作要求,开展“三变”改革创建工作,部分示范点取得了不错成效,在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衔接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三变”改革之路。
谭儒村发展萝卜特色产业。图为将切开的萝卜摊在地上自然晾干。
其中,沙琅镇谭儒村以特色产业萝卜为产业发展方向,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方式,引导该村农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并投入产业扶贫资金发展乡村产业,贫困户享受收益分红,促进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谭儒村让群众把土地以资产的形式参股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按既定的份额领取土地流转费。农民加入合作社参与管理,按产值比例领取产权人员分红,农民变成股东。此外,社员参与生产劳动还能拿工资。据统计,谭儒村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一村一品”所需的土地1150亩,扩大了种植面积,联结757户农户参与产业。目前,合作社实现了土地流转费65万元,分红金额85万元,工人工资350万元。
槟榔村打造100亩优质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图为在大棚内用盆摘方式种植反季苦瓜。
林头镇槟榔村则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此外,林头镇聘请专家对槟榔村委会产业发展到现场进行研究规划,申请财政资金500万元,引入社会投资900万元,发动村民自筹资金80万元,并以闲置土地资源约1000亩入股,建设优质果蔬种植示范基地,打造集育苗科普、采摘体验、种植实训及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共青河一河两岸景观,以“四好农村路”串联周边的外坡公园、文体活动中心、农业观光园、乡村特色美食街,发展繁荣夜市经济。
当然,乡村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经营机制也需要逐步完善,破解统分结合中“分”得彻底、“统”得不够的问题。此外,还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扩大“三变”改革范围,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村集体及村民。
支持
打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入夜,槟榔村草莓采摘园不远处的露营基地依然灯光闪闪,不时走进的几对年轻人在片片花草分隔的椅子坐下,农村阿姨在前方的乡村大舞台尽情歌唱。
这是乡村田野旁的一处空旷沙地,已经难以种植果蔬,并且因为地势低洼,下雨天常常发生水浸。2021年,作为村中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党员青年,蔡富新看上了这一片村集体用地,并用积蓄承包获得使用权10年。
槟榔村盘活村中沙地,兴起露营经济。受访者供图
“在乡村发展产业,肯定离不开农业。”在找准定位后,蔡富新也直言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自己想做的事,“餐饮是起步探索,下一步想借助周边1500亩的优质果蔬种植示范基地,结合发展农业、娱乐,探索一个新的产业模式。”
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属地政府的支持。在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电白充分利用上级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争取财政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仅2022年,争取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27个,每个扶持村得到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共1350万元。目前,电白累计获得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117个,获得各级财政扶持资金8886万元。
当然,“三变”改革产业项目的类型和规模,要与改革承接主体的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相匹配。
一直以来,电白都注重培育经营主体发展,主要以培育家庭农场和规模农业经营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截至目前,家庭农场和规模农业经营户有3257户,已全部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现在电白有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此外,还成立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加大对经营主体改善生产设施、发展生产的设备、技术投入,增强改革承接主体实力,更利于承接“三变”改革产业项目。
谭儒村在村委会旁建起萝卜加工厂、大米加工厂、花生加工厂。图为大米加工厂机器。
具体到谭儒村,其创新合作社入股方式,通过新土地流转方式,电白区谭儒种养专业合作社将425户群众丢荒的土地以资产形式入股合作社,并让群众参与生产管理,村民既拿工资,又拿股金,还拿分红,打造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谭儒村通过流转用地,正在谭儒村委会周边建起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并且投资建萝卜加工厂、花生油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便利化。
此外,合作社还推动了乡村的有效治理。“在合作社干活,可以按小时算工资,方便工人照看家里事务。”谭儒村党支部书记朱雄伟介绍,随着村中产业快速发展,原在珠三角打工的98位妇女返乡加入种植加工包装工作行列。这不仅解决了劳工紧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解决村内留守儿童和老人无人照看问题。
■链接
什么是农村“三变”改革?
农村“三变”改革即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资源变资产
将村里合法的集体土地、林地、林木、水域、湿地和闲置的房屋、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权,通过一定的形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如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取得股份权利。即让沉睡的乡村资源活起来,也就是要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成为变现价值更高的东西。
资金变股金
将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可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经营较好的乡村经营主体中,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农民变股东
村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集体资产股权、宅基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让农民能够成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持续参与者和受益人。
■案例
坡富村:聚合集体资源 发展优势产业
穿过坡富村的一片甘蔗林,在一个斜坡上,新投资建成的蔗糖加工厂有序运转起来。老师傅举着大铁勺不断搅动铁锅中加热的蔗糖,另一旁的民房里,工作人员打着包装,之后将蔗糖送往超市售卖。
坡富村地处电白区县域副中心沙琅镇西南部,南靠黄岭镇,西邻霞洞镇,三镇交界,交通便利。耕地面积3260亩,林地面积6640亩,其中村集体耕地900亩。据了解,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坡富就以蔗糖加工为主要产业,大力种植甘蔗,改种植荔枝后蔗糖产业逐渐势弱。
近年来,坡富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增收发展新模式,重新发展起了蔗糖产业,结合“甜心红糖”、南药种植等产业,为村及周边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
提升利用率 让资源活起来
坡富村根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沙琅镇人民政府指导下,整合农村丢荒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土地股权化,盘活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变资产的利用率。
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坡富村农户将土地流转电白区坡富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超过256户,流转土地超过500亩。坡富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脱贫户 基地 农户”模式,合作社每年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合作社发展壮大盈利后,按比例提高流转租金,让农户增加土地流转收入。
合作社根据坡富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探索出甘蔗特色产业发展,种植甘蔗接近400亩,年产量1000吨,更加带动周边群众利用撂荒土地种植甘蔗超过40亩,响应了“撂荒”土地整治政策。并在2021年11月成立坡富红糖厂,生产红糖超过100吨,总产值超过100万元。
入股合作社 让资金聚起来
“想发展就要有产业,发展产业需要资源集聚。”张儒校介绍,坡富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将2020年扶持村级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入股合作社,按总投资资金不低于7%的比例获取固定收益。
盈利后拟提取净收入的40%作为项目的公积公益金和必要的风险金,用于村公益设施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性固定资产购置,提取30%作为产业再发展资金,提取20%直接作为收益分配,提取10%作为村贫困户、困难家庭救助资金。
产业帮扶 让农民富起来
一方面,坡富村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据统计,2022年初,合作社分红6万余元。
另一方面,发展村中产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据介绍,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就业平台,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根据劳动力实际每天获取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合作社已解决附近5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每户均增收2万余元。
此外,坡富村致力用产业“帮扶”,聘请有劳动力困难户工作。“在合作社有分红,而在合作社工作,我每个月还能领3000元的工资。”村民张有和激动说。
坡富村聚集集体资源,发展村中优势产业,有效激发村内生动力,赋予农村滚动发展空间和内生动力,推动富民强村。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邹祥亮
【通讯员】李贤斌
【作者】 邹祥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