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春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笔下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祖国统一的盼望,也是无数两岸儿女的心声,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秋台胞台属活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秋台胞台属活动(台胞的中秋家在这里)

中秋台胞台属活动

记者 郭春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笔下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祖国统一的盼望,也是无数两岸儿女的心声。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记者采访了几位往返于大陆和台湾的台胞,从他们的乡土记忆和大陆生活中,体味他们对两岸交流和中秋习俗的感悟。“明月何曾照两乡”,尽管每年“去哪过节”这道选择题的答案不同,但不论身在何处,思念不变,团圆不变。

嘉明:我的身份证家庭住址是广东

除了隐隐的口音外,嘉明身上已经几乎没有了台湾人的痕迹。

他用简体字,微信认证的地区是“海南三亚”,身份证上的地址是“广东”,就连饮食习惯都已经跟从前大相径庭:爱辛辣,重口味。

他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客家人,2006年来到广东东莞,在大陆的16年中,他在这里工作、成家、定居,有了可爱的女儿,也找到了兴趣所在的事业。对于他来说,大陆已经是故乡,台湾,才是乡愁。

“当时来大陆就是因为这里的工作机会多。”嘉明说,来到大陆的第一站是广东东莞。当时自己跟着亲戚一起来到这里,随后的十六年里,辗转过很多城市,也换了多种职业,但从来没想过要回到台湾。

在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后,选定了丽江作为自己的家。

“丽江非常美,我跟我太太在丽江开民宿,我们在那里生活了12年。”太太是“川妹子”,爱吃辣,朝夕相伴的日子里,嘉明也从清淡饮食的客家口味,变成了无辣不欢的“重口味”。

日月潭

“大陆的工作机会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很容易,而且有很多的城市可以选择。”对于大陆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嘉明频频“点赞”,“大陆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能体会到大陆环境的开放和包容,也能感受到大陆对台湾居民的善意帮助和支持。不仅我在大陆,我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想来大陆工作。”嘉明告诉记者,自己和太太都非常喜欢旅行,在到三亚旅行的时候,被这里的美景和气候深深吸引,“我们前几年把民宿搬到了三亚。因为我非常喜欢大海,这里真的太漂亮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太太一起开客栈,接待五湖四海的朋友,为女儿养一只大尾巴的猫——这就是嘉明现在的生活。

“我以前是很喜欢流浪的一个人,感觉从来不安定。但是在这里,我有了家的感觉,心里也无比的平和安定。”嘉明说,台湾是其血缘意义上的家,而三亚是他打拼的新家。日久他乡是故乡,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台湾的家人让自己牵挂,“但这里才是我的家。”

志维:让女儿回大陆读书

去过台北的人都知道,在台北,很容易就会发现大陆的城市元素——

展开台北的地图,以中山路为纵轴、忠孝路为横轴画一幅坐标图,西南部有成都路、贵阳路和柳州路,而东北角有吉林路、辽宁路和长春路。此外,宁波路和绍兴路也相距不远。换言之,我们面前摆放的是一幅迷你版的中国地图,街道名称显示着对祖国大陆的深深依恋,每条大街小巷都像是连接着祖国母亲的脐带。

地图上的街道终究只是一个个符号,只有亲身来到大陆的人才会发现,这些在台湾的街道名字,在大陆其实是一座座让人感到温暖的城市。

“我在大陆走过了100多座城市,我最喜欢的城市是北京和苏州。”早在2005年,台湾人陈志维就来到了大陆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不停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出差,走过了千山万水,陈志维始终觉得北京和苏州是他最喜欢的城市。

台北101大厦俯瞰

“北京非常恢宏,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北京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陈志维说,他现在就在苏州居住,苏州的一切都很精致美丽,气候也非常温和,就连苏州话自己都觉得很好听,“我太太和孩子现在在山西我岳父岳母那里,我想明年会把他们接来在苏州安家。”

在大陆生活得近20年里,陈志维见证了大陆的飞速发展和惠及台胞措施的不断出台。在北京结婚后,回台湾过中秋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他对家乡过节的浓厚氛围仍印象深刻。

“在台湾过节特别热闹,大家一起吃烤肉、吃柚子。”陈志维说,台湾十分重视中秋节,在那一天整个家族都要团聚。台湾人过中秋的重头戏是烤肉。不论是在自家院子还是街头巷尾,人们都会摆上桌子,生好炉子,在热热闹闹一起动手的烧烤过程中与家人共享团聚的幸福。

有意思的是,陈志维告诉记者,对于台湾来说,中秋节吃烤肉也算不上习俗,究其根源也不过只有20多年的历史。

“说起来很有意思,以前台湾中秋节也不吃烤肉,就跟大陆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吃月饼赏月亮,吃烤肉的风俗是源自一个广告。”陈志维说,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有个万家香酱油品牌推出“一家烤肉万家香”的电视广告,每到了中秋节就疯狂播送,有“洗脑”的效果。不仅如此,因为烤肉涉及的材料很多,一到中秋节超市就推出各种烤肉的宣传,加深了大家对“中秋节要吃烤肉”的印象。在铺天盖地的营销下,台湾人不知不觉把烤肉当成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

烤肉成为台湾中秋阖家聚餐的一个环节

“就像是大陆的双十一购物节一样,吃烤肉也属于商家宣传造出来的活动。”对于中秋节来说,这是团圆的节日,而烤肉现场是“厨房”与“饭厅”的合体,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更容易联结起彼此的情感。

因为疫情的原因,他减少了回台湾的次数,生活的重心已经完全倾斜到大陆,但往返于两岸的时光,也印证着两岸融合发展、割舍不断的情缘。

“我长期生活在大陆,没有觉得台胞的身份有什么不便利。相反,大陆对台胞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在大陆发展也越来越顺利。”陈志维说。

如其所言。从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批台商辗转来到大陆投资,到今天的数百万台胞在大陆生活、工作、求学。大陆对于台湾同胞来说,意味着广阔的舞台和充满希望的热土。

“我女儿出生后,我太太曾经陪着孩子回台湾的国际学校读书,想要打好语言基础,但是读完一年级后,我们还是选择让孩子回到大陆来念书。”陈志维说,让孩子转学到大陆,更多是考虑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我希望她的同学圈、朋友圈都在大陆,这样对她未来的发展都有帮助。”

美慧:月饼都是一个馅的

距离中秋节还有一周的时候,美慧就在家里开始准备烤肉的食材。

牛羊肉、各种蔬菜、烤肉酱、木炭……美慧是台湾桃园人,在疫情之前,因为工作经常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对两边的过节习俗都有一些了解。

“其实两边过中秋节习俗差不多,只不过在台湾多了一项烤肉。”美慧说,在台湾,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吃烤肉的习俗。到了晚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在自家的庭院、阳台,甚至是路两边、河旁一起烤肉,烟火里头话家常,既是过节,也是聚会。

“过节就是家人亲戚一起聚会的日子,在台湾也是这样。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想吃什么东西都可以随时吃到,不用非得等到过节。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过节这一天聚在一起,才显得比较有过节的气氛。”美慧家里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已经开始工作。平时孩子们工作学习都很忙,自己也忙于工作,一家人共同一起聚会的机会其实不算很多。烤肉从准备食材、生火到烧烤,烤肉的时间很长,可以促进家人间的情感交流。

除了烤肉,台湾的中秋节还要吃柚子。柚和“祐”谐音,吃柚子也算是求个“好彩头”。“中秋前后刚好是柚子成熟的时期,柚子可以解腻,与烤肉是再好不过的搭配。”美慧说,中秋月圆之际,一家人围聚炉火旁,吃着烤肉,唠着家常,烟气袅袅,正是团圆的生动写照。

阿里山

“现在过节的氛围其实都淡了。年轻人都在忙,过节也经常选择不回家,跟朋友一起聚会等。”美慧说,在台湾中秋节也有三天的公休假期,不管过节的形式怎么样,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的习俗一直都保留着,“月饼的馅料跟大陆沿海地区味道差不多,双黄莲蓉月饼、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最常见,这几年冰皮月饼这种新式月饼也挺受欢迎。”

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一样明亮的月亮,同样味道月饼,这是源远流长,亘古未变的中秋团圆滋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