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太监。

他出身寒微,六岁入宫,早年碌碌无为。但到了老年却权倾朝野。

他高光时,呼风唤雨,只手遮天,以“立皇帝”自居。但他同时也是明朝下场最惨的太监,被凌迟了三千多刀。

他便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八虎”之首刘瑾。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

刘瑾究竟有何耐能,能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宦官,做到以皇帝自居的权阉。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覆灭,最终遭以极刑的呢?

关于刘瑾的发迹与覆灭之路,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刘瑾本姓谈,陕西兴平县人,生于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父母以种田为生。

六岁那年,刘瑾被他们老家当地的镇守太监刘顺收为义子,由此便改姓为刘。

后来,刘瑾净身,跟随养父刘顺进宫服役,就此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

入宫之后,刘瑾一直幻想着能像昔日的王振一样,做最有权势的太监。

为了达成这一梦想,刘瑾勤奋学习,使得自己具备了初级文化水平。

别小看了初级文化水平。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能识文断字,就已经强过同时代90%的人了。

刘瑾很有上进心,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由于身世普通,又没有后台,他在宫里混了四十年,始终没混出名堂。

不仅如此,弘治年间,由于一次工作疏忽,刘瑾差点还被处死。幸亏他在宫里混的久,还有些人缘,最终通过司礼监太监王岳的疏通,免于一死,只是被派去茂陵为明宪宗守墓。

经历了这件事后,刘瑾对未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守墓这份工作,不是什么好差事。很多人一干就是一辈子,最后孤独终老。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2)

不过,就在刘瑾自己都快要放弃梦想的时候,他们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弘治十一年,皇太子朱厚照出阁读书。由于刘瑾初通文墨,识得几个字,于是他便通过找门路,幸运地成为了朱厚照的陪读太监。

当时的朱厚照才七岁,小孩子嘛,天性就是爱玩。

刘瑾看到朱厚照不爱读书,热衷于整日到处闲逛,他意识到,只要能够哄住这个爱玩的太子爷,让他随心所欲地玩乐,满足他的一切需求,自己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然了,太子的陪读太监不可能只有一个。也不可能只有刘瑾能意识到巴结朱厚照就能改变命运。

在当时,还有七个宦官也发现了这条飞黄腾达的捷径。这七人是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

这几位,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会进献一些奇特的玩意。还会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和各种体育活动。

渐渐地,朱厚照觉得身边的陪读太监与那些整日板着脸,只知道训人的老师傅相比,更能让自己身心愉悦。

于是,朱厚照便将刘瑾等人视为自己的心腹。而刘瑾与张永、谷大用等人,也被时人合称为“八虎”。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3)

太子不爱读书,整天被一帮太监带着到处鬼混,这要是搁在洪武、永乐时期,刘瑾等人早就人头落地了。

可是,由于朱厚照是明孝宗的独子,孝宗皇帝舍不得管教。加之张皇后又是妇道人家,见识短浅,对朱厚照也是各种溺爱。

故而,朱厚照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终年三十六岁。

同年六月,朱厚照即位,改元正德,是为明武宗。

武宗即位前夕,鞑靼趁着明朝国丧,跑来送上一份“大礼”。

五月二十四日,三万鞑靼军攻打万全右卫的新河口堡。

不久,明军哨兵发现敌寇入侵,立即禀报。

收到消息,驻守在新河口堡和新开口堡的总兵张俊、副总兵白玉、游击将军张雄、参将李稽等人分别领军阻击敌军。

战斗打响后,鞑靼骑兵一路奔袭,直扑明军驻地。

副总兵白玉率部迎战,与鞑靼军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搏斗。

一时之间,冲杀声、马嘶声、山炮声,响彻了新河口堡。

此战,明军抵抗顽强。但由于兵力较少,终未能抵挡住鞑靼兵的攻势。

无奈之下,白玉只好指挥部队且战且退,退守到了一座名叫“虞台岭”的土山上。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4)

见明军退守死地,鞑靼军统帅大喜,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围困虞台岭,并断绝了明军的水源。

一部分散在虞台岭附近的峡谷中,准备歼灭前来增援的明军。

一天后,总兵张俊率增援赶到。由于他不知道鞑靼军早已设下埋伏,故而增援部队也被围困,自身难保。

最终,参战明军在坚持数日后,几乎全军覆灭,军士死伤近八千人,战马损失六千五百余匹,另有不可胜计的男妇畜产器械被鞑靼人掠走。

这场虞台岭之战,明朝败得太惨,太丢人了。

等到消息传回京城后,新君登基的明武宗感觉莫名其妙。

战斗打了八天,为什么没有增援?

事后,经过兵部的上奏,武宗才算是搞清楚了实际情况:鞑靼入侵时,大同方面已经派出援兵了,但距离太远,没赶上;至于京师官军,早就没了啊,都被先帝派去搞工程建设了。

听了兵部的奏报,武宗更加莫名其妙了。

大同援军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可以理解。

抽调京师官军去搞建设,这也可以理解。

但是三大营和十二团营全部派去搞建设,这也未免太过于离谱了吧?

在此之前,武宗一直都是混日子,不是在游观园囿,就是在纵情逸乐,从来没有关心过国家大事。

可是,刚刚登基就遭遇如此扯淡的事,这让向来没心没肺的明武宗也坐不住了。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5)

随后几个月,为了扭转弘治后期军队不务正业的不正之风,武宗采取了几项措施,如清查团营、清勾逃亡人数、选兵,重新恢复操练。

与之同时,武宗还采纳了兵部建议,在宣府招募土著之兵,用以协助官兵杀敌,并大幅提高了边军的作战奖励:斩虏首一级者,给银三十两!若纠集乡丁斩虏首五级以上,为首者升署所镇抚。其夺回被掳头畜,以十之四充赏。

很明显,武宗对弘治时期的军队建设不满意,对边备荒废的现状也不满意。他想在军事方面搞点动作。

皇帝刚即位就这么关心军事,其他部门的文官不干了。

不干了的理由很简单,没钱。

弘治时期天灾不断,财政开支很大,国库早就空空如也了。

见皇帝为钱发愁,刘瑾立即跳出来给武宗出主意:先帝临终前,遗嘱召回各地镇守太监,这些所谓的镇守太监,是妥妥的美差。以往司礼监委派时,都会收取大笔好处费。现在既然要召回他们,不妨就由陛下您再亲自委任一批人,每任命一个,就收取两三万白银的好处费,管保您发财。

这个主意一出,武宗乐开了花。

在此之前,武宗虽然宠信刘瑾,但只是拿他当个老保姆看。

业务方面,武宗更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和秉笔太监王岳。

因为李荣是抱着明武宗长大的,而王岳长年在司礼监工作,业务能力很强。

对比看来,刘瑾跟外廷官员打交道少,文化水平一般,用着让人不放心。

不过捞钱的主意一出,让武宗见识了刘瑾的能量,这家伙能帮自己搞钱。

所谓“帝欢乐之,渐信用瑾”,正是起于此时。

另外,刘瑾当时还给武宗出了一个敛财的馊主意,即在京城周边新置了三百多所“皇庄”。

所谓皇庄,就是明朝皇室直接经营的庄田。最早出现于永乐年间,起初并不多,数量在可控范围内。但到了正德年间,由于刘瑾的乱搞,皇庄迅速恶性膨胀。

而随着皇庄数量的迅速激增,不少的老百姓被侵夺田产,沦为权贵的奴隶。

一时之间,民怨沸腾,冤声撼野,京畿地区甚至还闹出了民变。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6)

刘瑾能搞钱,让他逐渐受到武宗信任。但同样的,也让他在群臣眼里挂了号。

不久后,内阁的三个大佬刘健、李东阳、谢迁出马,联手弹劾刘瑾。但武宗毫不在意。

紧接着,礼部尚书张升连同给事中四人,御史两人,以及南京给事御史等人,轮番上书弹劾刘瑾,武宗对此还是不在意。

当时武宗应对弹劾的策略就是你们大臣尽管骂,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什么都听不见。

大臣们见武宗是这么个态度,心想既然说道理不管用,那就剑走偏锋吧。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五官监侯杨源利用星象变动上书,称皇帝宠信“八虎”,老天爷看不下去,现在已然“天变”,再不改正就会招灾!

武宗虽然是个混不吝,但对于“天变”这种事,他还是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于是,武宗这一次终于有点动静了,打算疏远刘瑾等人。

看到武宗心态摇摆,吏部尚书韩文领衔六部九卿,又来了一轮上奏。奏折由曾经弹劾过张鹤龄的李梦阳起草,写的极好,武宗看过后,立即找来王岳商议,打算将“八虎”遣送南京。

在明朝,太监被遣送南京,基本就意味着政治生涯终结,几乎不可能翻身了。

然而,就在这场由大明顶级精英发动的弹劾车轮战即将要以刘瑾的失败而结束时,意外却发生了。

什么意外呢?

首先是王岳与内阁商议时,首辅刘健和次辅谢迁不满足于将“八虎”遣送南京,他们坚决要处死刘瑾等人。

按理说,皇帝与内阁的意见不一致,最终肯定还要以皇帝的意见为准。

可是,由于王岳支持内阁。

于是,形势就变成了这样——司礼监和内阁联手威胁武宗,刘瑾必须死,否则群臣寒心。你不杀刘瑾,以后谁还肯给你卖命?你没得选!

你可能会很好奇,王岳也是宦官,他为何要支持内阁呢?

道理很简单,一山不容二虎,刘瑾这个新宠要是得势,那他王岳岂不是要靠边站了?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7)

面对司礼监和内阁的联合施压,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武宗被搞得不知所措,只好再次妥协。

但同时,武宗的心里也很不满——我都已经妥协了,你们还咄咄逼人,到底谁是皇帝?!

由此,王岳、刘健、谢迁便在武宗心里就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第二个意外是大臣队伍中,出了一位叛徒。

这个叛徒是吏部尚书焦芳。他是刘瑾的亲信,靠巴结刘瑾才坐上吏部尚书的位置。

就在武宗又一次对内阁妥协,并通知王岳在第二天将“八虎”彻底清除的当天晚上。焦芳得到了消息,并派人将消息通知给了刘瑾。

常言道,狗急了也会跳墙。

人被逼到了绝路上,即使没有办法也会想出办法的。

既然明天一早就会被处死,刘瑾便豁出去了,遂联合其他七虎连夜进宫,在武宗面前大骂王岳不是个东西。

这话听着奇怪,明明是内阁的主张,怎么刘瑾却把账算在了王太监的头上呢?

明武宗不理解,便让刘瑾把话说的明白一点。

刘瑾心想反正也是一死,便开始胡说八道,并得出一个让武宗无法接受的结论:司礼监的那帮老太监,早已经与内阁沆瀣一气,他们内外勾结,目的就是要架空皇帝。

前面说了,王岳支持内阁处死“八虎”,本就让武宗很不满。

现在刘瑾把话挑明了,武宗积压在心里的那口恶气终于是被点燃,也破口大骂王岳吃里扒外。

见皇帝对王岳的表现不满,刘瑾立即又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外臣敢对皇帝您瞎嚷嚷,就是因为司礼监内没有皇上您的心腹啊!要是我们几个人掌管司礼监,保证外边的大臣全老实。

武宗听了刘瑾所言,心想是这个道理。于是他便连夜下旨,将掌管司礼监的王岳、范亨、徐智等人遣送南京,并让刘瑾掌管司礼监,“八虎”中的马永成和谷大用则分别管理东厂、西厂。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8)

武宗的态度转变,让形势瞬间反转。

等到第二天,当刘健和谢迁兴冲冲地赶来上朝时,却发现刚刚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刘瑾一脸坏笑的看着自己。

看到这一幕,还能说什么呢?辞职吧。

当天,刘健、谢迁、李东阳便提出辞呈。

很快,刘健和谢迁的辞呈得到批准,李东阳的则被驳回。

待刘健、谢迁被踢出朝堂后,又有一大批当初弹劾“八虎”的官员被免职,如吏部尚书韩文。

除了免职的,还有被打板子的。

在刘健、谢迁辞职时,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二十余名官员奏请武宗挽留。

刘瑾看到奏疏后,偷偷截留,然后以武宗名义将这些上书官员全部杖刑下狱。

后来在执行廷杖期间,戴铣被活活打死。

戴铣被杖责致死后,一个年轻京官愤然上书,但疏文又落到了刘瑾手里。

刘瑾见这人不怕死,便将其逮捕,也打五十大板,然后又贬到贵州龙场驿去做驿丞。

后来,此人在贵州专心治学,最后竟成为一代儒学圣人。

这个人便是王守仁。

整人整出个圣人,也算是刘瑾的“意外贡献”吧。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9)

有挨罚的,自然就有晋升的。焦芳因为告密有功被晋升为大学士,得以入阁拜相,位居李东阳之下。

为什么刘健、谢迁都被免职了,偏偏就李东阳没事呢?

因为刘健力主杀“八虎”时,李东阳谙知权力斗争的微妙,主张适可而止。他认为武宗将“八虎”调往南京,已经是违心之举了。非要武宗下旨处死“八虎”,只怕是逼得太紧,事情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既得战果都可能丧失。

可是,他的意见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未被采纳。

事实证明,李东阳的忧虑不幸被言中。而他的犹豫,也让刘瑾做出判断,在刘瑾看来,犹豫的李东阳是可以拉拢的。

于是,李东阳的辞呈便被刘瑾驳回。

就这样,一场弹劾大战下来,大明朝的文臣精英,折损大半。而以刘瑾为代表的“八虎”获得全面胜利,不仅控制了司礼监,还遥控了内阁,权倾朝野。

打赢了翻身仗,刘瑾接下来自然要兑现他的承诺——我要是掌管司礼监,保准把外廷官员收拾的服服帖帖。

可是,大话好说,具体实操时,刘瑾却犯难了。

要怎么收拾那帮官员呢?

刘瑾想到的办法是组建自己的特务机构——内行厂。

内行厂成立后,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

不过,单单靠一个特务机构也不可能让百官折服。

就在刘瑾不知道怎么办时,焦芳向他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张彩,弘治三年(1490)的二甲进士。

论人品,张彩只能用心术不正来形容。

但是论能力,他确实有两把刷子。

在得到刘瑾重用后,张彩想到了一个修理官员非常巧妙的契入点,反腐。

具体效果如何呢?

非常好。

一批臭名昭著的贪官,如江西布政使马龙、苏州知府鲍撵,山东参政张镇等人,纷纷落马。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0)

除了反腐,张彩还建议刘瑾查盘,这招比反腐更绝。

所谓查盘,就是对明朝中央对地方上的府库、粮仓、草场,进行定期查账。

众所周知,明朝官员的俸禄极低。官员单靠那点死工资,连吃饭都成问题。

因此,明朝的官员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经济问题。

而在对付这些官员时,刘瑾的出手也是极狠,只要查出问题,不但在职的官员要追责,离职官员也跑不了。

比如正德二年四月,刘瑾在清查盐课时,就一口气修理了173名官员。

这一百多人,不仅被罢免,而且还被勒令补上账目亏空。

为此,有很多官员被整的家破人亡。

当然,刘瑾搞反腐,搞定期查账。初始动机还是为了整人。所以当时凡是被修理的贪官,其贪污之所得,最后通通进了刘瑾的腰包。

而也正是由于所作所为见不得人,所以刘瑾当时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背着武宗做的。

为了麻痹武宗,刘瑾想出了一个绝招,就是专挑武宗玩得兴致正浓的时候请他批阅奏章。

可这种时候,武宗哪有心思去批奏章呢?往往是一句话回复:你看着办吧,以后别来烦我。”

如此几次之后,刘瑾遇事便不再来回奏,而是将奏疏截留,擅自决断,代武宗批答奏章。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1)

对于刘瑾这种欺上瞒下,敢做不敢当的行为,有些人看不下去,便写匿名信举报。

然后不出意料,举报信又被刘瑾截住了。

见有人竟敢举报自己,刘瑾假传圣旨,令满朝文武一齐跪在奉天门前,逼他们交出写匿名信的人。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如火,酷暑难当。刑部主事何代、顺天府推官周臣、进士陆伸因为身体扛不住暴晒,中暑而死。

一个叫李荣的太监实在看不下去,便趁刘瑾不在时,让百官们坐下吃了点西瓜。

刘瑾得知了此事,马上将李荣免职。

当天还有一个叫黄伟的太监也看刘瑾不爽,便阴阳怪气的说:“书所言皆为国为民事,挺身自承,虽死不失为好男子,奈何枉累他人。”

要说敢做不敢当,刘瑾认第二,谁敢认第一?

所以,刘瑾当即便听出了黄伟的话外音。而黄伟也立即遭到打击报复,被刘瑾贬到了南京。

到了晚上,刘瑾见还没查出结果,就让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官员收监。准备来个杀鸡儆猴。

第二天,李东阳为了救同僚,便想办法绕开了刘瑾,直接向武宗上疏。

刘瑾听到风声,害怕事情闹大。加之他又听说匿名信不是官员们写的,而是出自宦官之手,有些太监也对刘公公不满,这才让锦衣卫释放了无辜人狱的朝官。

事后,刘瑾觉得官员经常上疏弹劾自己,是因为太闲了。

于是,他就以武宗的名义定下一个规矩:六科给事中的言官必须寅时上班,酉时下班,一天上班八个时辰,也就是16小时。

言官们被刘瑾这么一通折磨,各个都是早出晚归,累的两眼冒金星,无力再反抗了。

看到就连一向孤傲的言官也跪在刘瑾脚下,当时一些人悲愤的感叹:昔日王振得势时,全国官员跪者十之五;汪直得势时,全国官员跪者十之三;如今刘瑾得势,跪者十之八。

十个官员,其中有八个被整服。对此结果,刘瑾志得意满。

然后,他的信心开始膨胀,渐渐开始作死,惹出了一个天大的麻烦——土地清丈。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2)

所谓土地清丈,就是把全国隐瞒的土地清查丈量出来,以增加国家收入。

为什么说这是个麻烦事呢?

因为有能力兼并土地,并隐匿田产的人,往往都是权贵。

像这种必然要得罪大佬的事,一般人通常都是绕着走,极少有人愿意蹚浑水。

即便是没办法了,一定要清丈土地,一些改革者也是拍拍苍蝇,尽量避免打老虎。

可是此时的刘瑾,用网上的话说就是“头铁”。

他什么都不怕,不仅要清丈土地,而且谁的面子都不卖。

对于刘瑾作死的想法,张彩极力劝阻。他很明白,这已经不是砸饭碗,而是上升到了掀桌子的地步。万一有个差池,必然会闹出叛乱。

但刘瑾死活就是不听。

正德四年八月,土地清丈命令正式下达,一时间,明朝展开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

然后,不出张彩所料,辽东的锦州、义州两地,爆发了军户兵变,愤怒的士兵一把火烧了州府衙门。

紧接着,刘瑾派出的爪牙在宁夏欺压当地军户,拷打军属,惹得边军众怒。

眼瞅着宁夏驻军也要兵变,早有野心的安化王朱寘鐇(庆王朱㮵后裔)趁机拉拢人心,并于正德五年四月造反,令人历数刘瑾十七条大罪,昭告天下,并宣称要“清君侧”。

这一事件,史称“安化王之乱”。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3)

得知事情闹大了,刘瑾吓得不轻,他立即截留了朱寘鐇历数他罪状的檄文,并任命御史杨一清为总制军务,“八虎”之一的张永为督军,统率大军平叛。

同年五月,就在京城方面还在军事调动时,朱寘鐇叛乱已经被宁夏副总兵仇钺扫平。

“安化王之乱”,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京城方面对此并不知情。等到杨一清和张永率军抵达宁夏后,才发现叛乱已经平息。

既然没事了,那就召开庆功宴,然后凯旋回朝吧。

在回师前夕,杨一清和张永碰在一起聊天,然后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刘瑾。

杨一清办事果断,善于计谋,不为刘瑾所容,长期遭到迫害,有一次还差点被刘瑾处死,幸亏李东阳营救,才获出狱。因此,他恨透了刘瑾。

张永虽然也是“八虎”之一,但他比之刘瑾,更有底线,对刘瑾的很多做法也不赞同。

时间长了,刘瑾觉得张永与自己不是同路人,便偷偷找武宗打小报告,打算把张永排挤到南京养老。

前面说了,北京的太监若是派去南京,基本等于政治生涯终结。

为此,张永当着武宗的面,暴揍了刘瑾一顿。最后是武宗出面调停,就像电影里面黑社会调解矛盾一样,让双方相互敬酒,算是往事恩怨一笔勾销,这才压住了“八虎”的内部矛盾。

可是,嫌隙已成,张永与刘瑾的私人恩怨,不是一杯小酒就能化解的。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4)

由于两人都与刘瑾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于是,杨一清便与张永定下大计。

待张永回朝后,将朱寘鐇叛乱的檄文和杨一清弹劾刘瑾罪状的奏疏亲手交给武宗。

杨一清的这份奏疏,大致包括了刘瑾企图谋反、私养武士、私藏兵器、激起兵变等方面的罪过。反正是哪条死得快,就往哪条上靠。

临分别之前,杨一清还叮嘱张永:如果皇上犹豫怀疑,您就俯首痛哭,以表忠心。若是一旦皇上下定决断,您必须马上逮捕刘瑾,迟则生变。

八月十五,张永回朝,当天武宗正好摆酒宴,便拉着张永和刘瑾一起喝到了深夜。

刘瑾事先应该是听到了一些风声,便一直盯着张永,担心张永趁机说坏话。

张永见刘瑾盯着自己,假装喝醉。

刘瑾看到张永不省人事,心态大意,直接走了。

待刘瑾走后,装醉的张永立刻拿出安化王叛乱的檄文和杨一清的奏疏,向武宗一口咬定刘瑾即将谋反。

起初,明武宗估计是喝醉了,不当回事,甚至还说出了“刘瑾若是造反,天下任他去夺”的昏话。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5)

好在,张永心理素质也极强。他见武宗态度敷衍,没有气馁,而是大声问道:“天下归了刘瑾,试问陛下准备去哪里?!”

这一句话,顿时让武宗猛醒。

是啊,刘瑾夺了天下,自己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玩了五年、整日都没有正经的朱厚照同学终于有了一点皇帝的样子。

“去抓他,现在就去!”

当天晚上,张永按照杨一清的嘱咐,为避免迟则生变,亲自带人将刘瑾逮捕。

不过,刘瑾被捕后,他却并不着急。

因为他很清楚,武宗不在乎身边的人贪污腐败,如果锦衣卫搜不到自己造反的证据,武宗迟早会下旨释放自己。

事实也确实如此,第二天,武宗只是下旨将刘瑾降职为奉御,谪居凤阳。并无诛杀刘瑾之意。

但是,刘瑾千算万算,却漏算了—条:他这些年嚣张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不管他是否真的有造反之心,是否真有造反之举。恨他的人,一定会将造反之事坐实。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证据,对刘瑾恨之入骨的人,连夜也要给他造出证据。

第三天早朝,内阁首辅李东阳联合六部外加十三道御史集体上奏,用海量奏章将武宗淹没。

与之同时,张永也一个劲地撺掇武宗去抄刘瑾的家。

武宗天性好玩,听说抄家,异常兴奋,便表示要亲自去看看刘瑾家里到底藏着什么好玩的东西。

到了抄家当天,锦衣卫在刘瑾家里抄出了黄金1205万两,白银2.59亿两,宝石二斗,黄金甲胄二副,金帐钩三千对,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条。

此外,锦衣卫还在刘瑾家中的密室内搜出私刻皇帝玉玺一方,绣龙衮袍八件,蟒袍四百七十套,盔甲三千,弓弩五千。而真正使武宗感到震惊的是刘瑾平时入宫,经常拿在手上的两把貂毛大扇内,竟然内藏两把锋利的匕首,只要手指一按扇柄,扇骨里就会“突突”射出两把匕首。

看到摆在面前的证据,武宗怒骂道:这奴才果然要造反!

后面的事情,就是名场面了,百官集体会审刘瑾,给他判了个凌迟处死。

这位权倾天下五年的明朝权阉,被刽子手割了三天三夜,直至最后咽气。

明朝永乐年间最大谋反太监(明朝第一太监自称)(16)

刘瑾死后,明朝官场又来了一次大清洗,从内阁到六部,被划为刘瑾一党,遭到革职流放的官员多达六十多人。而帮刘瑾搞政绩的张彩,遭到百官报复,最后死于牢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