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何以让“乱臣贼子惧”

《春秋》,对于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为纪念顺序,起于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载这242年间的战争、盟会、簒弑、祭祀、灾异、礼俗等等。其记事非常简单,一件事一句话,相当于一部大事年表。我国历史上把这个时代叫“春秋时代”。因为其记事简单,所以后来有三种解释性著作,即《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其中有很多名篇被选入语文教材中。

《春秋》,据说为孔子所作。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含而不露,特别讲究措辞的委婉,我们今天所说的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即来源于此。对于这种笔法,司马迁说:“《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笔法呢?为什么会使“乱臣贼子惧焉”?

齐桓公说春秋(春秋何以让乱臣贼子惧)(1)

春秋时代,周王室势力日渐减弱,诸侯纷争,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王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又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为什么这么乱呢?

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耕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诸侯国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将晋国瓜分,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到来,春秋时期结束,历史走向战国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这部编年史简括起来就称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用《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总跨度近300年。《春秋》采用的笔法,文学上称之为“春秋笔法”,实际上就是“微言大义”。孔子对“春秋无义战”的动荡社会和礼崩乐坏的文化现象痛心疾首,又不便直抒胸臆,就只好借史讽今,创造了这种不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价值观的方法。杜预的解释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例如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其实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问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是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杀死了纣王。孟子回答: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即无道寡助的匹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我只知道诛杀了一个叫纣的有罪之人,却没听说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孔子也用春秋笔法来为尊者、亲者、贤者讳。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后代了解我、怪罪我都会是因为《春秋》。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以才思敏捷著称,孔子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但对于《春秋》,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老人家很自信,也担心子夏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曲笔写史的流弊来自孔夫子——隐晦行文,褒与贬全在于史实的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尽量不用,在文字上讲究委婉表达。曲笔,就是该直说的话,用委婉曲折的口吻说出来。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就叫直笔。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不是说谎,即使存在影射和隐喻,也是靠了对史料的取舍,而非编造有无。曲笔的写法存在隐恶扬善的问题,也有大事化小或小题大做的成分,但史实是存在的。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想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写来写去还是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直笔写史”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的考证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因为《春秋》一书中记述了很多乱臣贼子的无法无天,后世的阴谋家还是觉得读《春秋》如有芒刺在背。此即乱臣贼子惧怕《春秋》的原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附:《春秋》节选(《左传》释其义)

(庄公)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迁宿。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従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従。”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白话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来源:天下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