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

他穿一身黑色休闲装,脚踩一双皮鞋,步伐轻盈走进采访厅,面带微笑与我们轻轻握手,目光交流间,像寻常友人般毫无隔阂。


一时间竟有点反应不过来,坐在我们对面的,就是那个叱咤商界的“房地产教父”——王石。


“我人生很多转变,是从57岁时开始的。”


明年虚岁70的王石对我们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公开说出这句话。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2)

33岁扔掉铁饭碗创业,48岁离任万科总经理,52岁首次登顶珠峰,60岁哈佛游学......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可能是对王石的最为贴切写照。


而今年他又出了新书——《我的改变》,不同于以往的自传,这一次,他更多把自己人生价值观的转变分享了出来:身体的塑造、个性的伸展、智识的提升、生死观的变化......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3)

▲王石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

采访中,他常谈起,要放下个人英雄主义,我们都很渺小。


不必急着去向谁证明自己,不必执着于一时的好坏得失,走得慢一点、宽一点,是一种智慧。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4)

勇敢冒险,是为了超越自己

世人对王石的印象,多停留在“把鸡饲料生意做成万科集团的牛逼企业家”,但万科之外的王石,还是一个“因太爱运动而练出了人鱼线的探险家”。


他曾说:“如果说房地产是我的工作,那登山,则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王石非常热爱登山、皮划艇、滑翔伞等等挑战性运动,开始决定要去登山的时候,他已近50岁,但在2000年,他就创造了一项滑翔伞攀高记录,高度达到6100米,这个记录他保持了16年。


2003年,52岁的王石首次登顶珠峰北坡,成为当时登顶珠峰年龄最大者;


2005年,完成“7 2”壮举(登上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极),在当时,全球仅有10人完成此挑战,王石是完成“7 2”的首个深圳人,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


2010年,59岁的他登顶珠峰南坡,再次刷新中国登山者年龄记录……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5)

▲ 王石登顶珠峰 |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采访中,他跟我们分享了一段记忆深刻的登山故事。


王石两次登顶珠峰,第一次差点因幻觉而死,第二次双目失明。


登珠峰北坡那一次,天气状况不好,到顶时王石已经精疲力尽,下山折返时,又是刮风又是大雪,在下到高度8700米左右时,他严重体力不支,他告诉我们当时有一种进入幻境的感觉:


“身体很暖,阳光很好,非常舒服,只想躺下来尽情享受这种美好,感觉再一会儿就可以到达天堂......”


后来专业医生告诉他这种感觉是濒死感,那时候他若意志不坚定,任由幻觉的诱惑躺下去,闭上眼睛去享受,很有可能就再也起不来了。


但受过专业训练的王石知道自己此刻的状态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强打精神,克服诱惑,重新振作起来下了山,这次经历对王石来说是一种严苛的冲击人类意志力的挑战。


第二次登珠峰南坡,那天是真的晴空万里蓝天白云,站在顶峰将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大家都很兴奋,甚至有人不愿意下山,教练和向导一直催他们快速下山,但那时候的王石发现自己左眼失明了。


他明白这是由低温缺氧引起的短暂性失明,没过多担忧,但在下到8000米左右的时候,他的右眼也看不见了。


王石回忆当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双眼失明,什么都看不见,感觉自己很孤独、恐慌,有一种接近死亡的空虚。


他大喊几声,才有队友赶忙跑到他身边,摸了他两下,让他镇定下来。


王石说就是队友这两下,才让他一瞬间所有的恐惧都散去了,他说:“有人在你身边,你才安定,才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


到现在,他的双眼也不能见太刺激的光照。


有人质疑王石登山是作秀,甚至有言说,他是被背上去的,王石认真跟我们讨论了这个话题。


他说第一是常识性问题,登山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承受何种压力,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能胜任,这是只有自己才能把握的事情。

其二,就算有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向导,但在登山途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谁都没有办法保证一切顺利,很多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去解决。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6)

▲ 王石 |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比如曾经就有专业向导告诉他:“如果我们不绑在一起,万一我摔了,我们就是一起死;绑在一起呢,有可能我往左摔下去了,这时候你就要灵活往右摔,保住自己的命。”


王石说:“好在他也没有摔下去,我也没有摔下去,这就叫登高山,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帮自己。”


我们问他,登山带给他的意义是什么?


“登山当中,你突然迷路找不到出路,怎么摆脱困境?实际生活当中、人生当中、事业当中都是一样的,如何摆脱那些预料之外的困境?至少对我来讲,我是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这是我现在的一种状态吧。”


王石如是说。


他坐在我们对面,眼神里有坚定无畏,又有时过境迁的淡然,或许,他只是在挑战自己,遇见新的自己,却从不解释太多。


其实在1995年,王石被检查出腰椎间有一个血管瘤,他当时脑袋一懵,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医生却宣布他可能瘫痪。


那时候他就在想,无论如何,在瘫痪之前,我要去一趟西藏,要去一趟珠穆朗玛峰。


杨澜说:“我曾三次采访王石先生,在我眼里,他是极少数真正具有先锋精神的人,挑战世俗的种种刻板印象,更了不起的,是不断挑战自我。”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7)

▲王石在耶路撒冷乘公交车上学 |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在这种“彪悍”的先锋形象之下,谁人又知暗藏了多少惊心动魄、辗转反侧,而我们选择勇敢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最终圆满的也只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无关。


无需向谁去解释太多,也不用急于求成去证明什么,再多的艰难心酸、委屈误会、焦虑恐惧.......都终将在我们愈发强大的生命力中,如烟般散去,风过无痕。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8)

人生需要弹性,不要太执着

熟悉王石的人都知道,工作中的他非常严肃谨慎,原则性很强。


朋友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先生,曾回忆过一件“冰啤酒”故事。


有一次他们聚餐,要喝冰啤酒,结果服务员半天没找到冰镇的,最后拿来的也是常温的。


王石立刻严肃地对服务员说:“你说啤酒是冰的,如果没有,你应该告诉我。如果你说有冰是为了把我们哄坐下,那你是在骗我,我不吃了!”


说完起身就要离席,大家都劝他算了吧,王石说:“那你们吃,我自己走。”


冯仑说正是王石这种“管理自己”的能力,坚守原则的底线,才把万科做得好。


不刻意证明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坚持做,自会赢得尊重理解,这或许就是王石的人生信条。


就着采访厅柔和的光线,我们试探着问他,有没有想过这种紧绷感,会给别人带来一种压力?


他随和一笑,说他非常喜欢一句话——“静如青松,动如脱兔”。


交谈后我们了解到,其实生活中的王石并非只有这严谨的一面,在他看来,做人需要弹性,该静则静,当动则动,不要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或是为了某种成就去逼迫消耗自己。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9)

曾经很多人问他,如何能潇洒放下万科集团,放下前半生的功成名就挥手而去,

他答:“一个人,无论有怎样神通广大的能力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总有一天要离开。”


“你想放下还不行,克服了权力欲也还不行,你一定要给你自己再开辟一个新天地,到社会上开辟一个你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所。


这就是为什么 1999 年之后,我更多到社会上做公益,到社会上做慈善,到户外去做我个人儿时实现不了的梦想:登山,飞伞,帆船,赛艇……”


48岁那年,王石卸任万科总经理离开公司,告别了在这个阶段里亢奋用力的自己,开始走进大自然,重新归零,去创造新的空间来释放自己。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0)

▲王石赶赴遵道镇勘察 |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王石曾在一场演讲里讲过这样一件事,令人动容。


2003年,王石受邀参观一位德国女性开办的盲童学校。


当时他想,可能是借用他的影响力做做宣传,顺便再捐点钱,于是,心里带着一份“给予者”的优越感去了现场。


孩子们唱歌跳舞欢迎王石的到来,其中领唱的小男孩来自拉萨,名叫久美,他单纯真挚,在之后的交流中,久美一直紧紧抓住王石的手不肯放。

小男孩把王石的脸从上到下细细摸了一遍,美好的大眼睛望着王石,恳切地说:“叔叔,您是个好人!”

“那个刹那,我心里打了一个激灵!一个世人眼中身有残缺的孩子,却是那么的自信,对世界的看法是那么美好、积极。他扬起的笑脸,给予我许多能量,让我一下子从自以为是的捐赠者心态上,降了下来。”


这件小事让王石变得更为柔和,他开始学会了放低自己,放下孤傲的执着,更加敬畏生命的完整性。


仔细想想,其实人生很多事,与世俗里的荣耀成就都无关,不同的人生际遇会改变和重塑一个人。


所以或许从头到尾,我们都并不能真正证明自己什么,或者说,某个阶段、某个领域的成功,往大千世界一扔,真的算不上什么。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1)

▲希伯来大学图书馆看书|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松弛有度的心灵,才能感知更多美好,收放自如的心态,才能活得更为舒坦。


2018年5月,王石登上《朗读者》的舞台,他选读的是古罗马塞涅卡的《论幸福生活》。文章的最后,是这样说的:


我从来就没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面前表现出一副示好的样子时也没信任过。

她好心赐予我的那些礼物——金钱、职位、权势,我都存在了一个她不惊动我就可以收回的地方,只要命运女神微笑时别上当,那么她皱眉时,就不会吃大亏。


这是王石的心声,亦是他行走半生的人生信条。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2)

“我曾怕过死,但从不怕衰老”

在新书《我的改变》前言中,王石写到他把自己的人生分为3个阶段:


2017年6月辞去万科董事长一职之后,66岁的我已开始重新创业。33岁创立万科,66岁退出后重新出发。


这两个时间节点,正好把我的人生分成了三个33年。


在人生第三阶段开始的时候,一方面,不禁为自己过去十年的内心成长之路而感到喜悦,另一方面,又觉得很多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我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他60岁到哈佛留学,回忆这过程他说其实非常辛苦,甚至是煎熬。


语言难关是最大的问题,有些课程翻译成中文都很难理解,刚开课的时候就像听天书,完全听不懂教授在讲什么。


那段时间,他经常熬夜复盘,大量阅读扩充知识量,以弥补听力和口语的不足,熬得视网膜硬化、眼睛充血。


王石说:“在哈佛大学学习,是我人生的第三次登珠峰”。


王石一直在哈佛呆了两年半,后来又去英国剑桥大学,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正值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留学期间,这是他留学以来的第9个年头。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3)

▲ 2013年3月,于哈佛商学院授课 |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有人说他留学跟登山一样,是作秀。与王石相交多年的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曾说:“王石只是想改变自己,丰富人生,理解不同文明和文化,活得更有价值,为自己,也为社会。”

董明珠也曾公开说过:“女人,我佩服我自己,男人,我就佩服王石。”


王石认真地告诉我们,他曾畏惧过死亡,却从不怕衰老。


因为在变老的过程中,不确定会越来越多,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才有机会在短暂的一生中,去深度学习、拓展、延伸,这让人变得谦卑,不再去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


采访临近结尾,我们谈到死亡。


王石说他的遗嘱里面有一条——坚决不进ICU。


“割喉再插管这样,让你这样生不如死的活着,我是不干的,这就是我的一个态度。生命就是个过程,生和死,都要坦然对待死亡,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年人,在更多新生活体验的尝试之上,我一直充满期盼和激情,便够了”。


王石说他的墓碑已经想好了,上面只刻一个字——“静”。


颇有些一代女皇武则天那无字碑的意味,这或许就是最真的王石,“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是啊,人生的意义本来就从无标配,自我的价值,永远只能由自己去定位、抒写。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4)

▲ 王石在划赛艇 | 图片由王石团队提供

著名心理学家海兰博士曾说:“当我们不再是一个期待外界认可的孩童心态时,就不会那么无措不安、那么着急想要证明,你会变得安宁、踏实,不急不躁。”


再多成败得失、争抢输赢、竭力证明,到最后,也只是我们来过这世界,而后匆匆离去,如此而已。

这一生,能如王石般在自己的节奏里,照内心意愿精彩活一场,便是无憾。

为自己,活自己,渡自己,已是值得。

与君共勉。

王石讲房地产(房地产教父王石)(15)

作者:铛铛娃,写温暖的字,利他利己利灵魂。微信名:铛铛娃 ID:zengxiaodang/QQ:1601 337 448。栗子,一个爱文字的戏精少女。本文为十点视频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