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的马说文言文翻译(文言赏析与创作)(1)

【今注】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食马者:食,通「饲」,喂。喂马的人。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韩愈的马说文言文翻译(文言赏析与创作)(2)

【今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这个概念。其实千里马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伯乐并非一直存在。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他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他。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驰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千里马,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他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韩愈的马说文言文翻译(文言赏析与创作)(3)

【今释】

韩愈这篇《马说》,要说的不是马,而是能发现千里马并懂得喂养、训练千里马的有识之士。相比那些具有一技之长者,那些知人善任的有识之士更为重要。韩愈遇贾岛而推敲的故事,可以看出韩愈的确是知人善任的。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儒学复兴的先驱者,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样一个人物,他的文章并非专写一时一景,而是可以通古今遍八方的。

注重人才,更要懂得知人善任,这才是健康的机制。如果有人说,反正「千里马常有」,那又有什么害怕的?为什么一定要让伯乐来找马、养马、训练马呢?找一个火车司机一样啊,火车比马跑得快多了;找一个种枸橘的园丁也一样啊,能种好树,也一定能养好马……呵呵,「伯乐不常有」啊,虽然说大道是相通的,但落实到具体层面,真的不通啊。

珍惜伯乐,才是珍惜千里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