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东菊/文

摘 要:目前,学界对书法创作的导向问题,尤其是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书法创作的导向问题谈论甚少。为此,从文化导向、实践导向、媒体传播、展厅文化等方面进行相关探讨,剖析这些因素对高等院校书法创作课程的影响,以期为高等院校的书法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学;书法创作;文化;媒体

书法创作是一个学书者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学书者的成功,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书法创作就会误入歧途。目前,关于高校书法教学中导向问题的谈论甚少。而高校书法教学面向的群体是年轻的学书者,他们是新一代书法传承的主力军,他们的将来决定书法发展的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探讨高校书法教学的导向问题十分必要。

书法教学设计重难点确立的依据(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书法创作的导向问题)(1)

一、文化导向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中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须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载体,以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为艺术精神,是一种极特殊的艺术形式。书法看似简单寥寥几笔即可呈现笔墨如潮,实则十分复杂,它是书者功力与才情的写照,是书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当代高校书法教学要从书法的本质抓起,从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做起,从开设有关文化导向的课程入手。

文化导向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开设以《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简编》《中国美学史大纲》《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篆刻史》等为蓝本的导读式教学,让学生从中了解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书法的内涵;二是狭义的,即理论导向,专指与书法创作相关的理论,是高校书法创作教学中的重点。理论是对书法创作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通过分析实践过程中的诸多现象,从而揭示其中最本质、最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理论反过来再去指导书法创作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最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创作理论当属《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古代书家的创作经验,由于时代不同和语言的发展,导致现在诸家对古代书论的见解存在异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积极甄别这些异议,集中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客观、符合书法创作规律的理论体系,将这一体系贯穿到课堂中。另外,当代出版的有关书法创作的著作、文章也对各种书体创作的特征、形式、过程、方法等进行了论述,高校教师也应通识,筛选出符合教学的观点,把最新的创作理念传授给学生。

艺术院校更应重视这种文化导向,如果忽略了文化知识体系的传授,那么培养出来的书法创作者只能是一个技术工作者而非艺术人才和非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二、实践导向

一件满意的书法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书者的才情和功力,培养书者的才情是复杂的,需要文化导向、理论支撑和时间历练。功力也是如此,丰富的线条背后是书者千万遍的挥毫,这是书法艺术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书法创作作品最终的形成是通过书写完成的,这就要求学书人除具有文化素质沉淀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功底。因此,在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实践课程课时数占到了70%~80%,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效果,只能通过加强实践训练达到教学目的。

如果没有正确的、扎实的、娴熟的书写技巧,就无从谈及书法创作,那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实践导向。

第一,传统导向。由古人传承下来的经典字帖,都是古人“创作”实践的典范,这些经典通过拓、印、刻碑、勒石、墓葬等方式保存下来,历代鉴之宝之。临摹这些古代的碑帖法书,实际上是书法学习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古人书法实践的认识与认同,即传统导向。这种传统教学也是最根本、最准确的一种实践教学导向。这个导向设置应注意一些问题——法帖与法帖版本的选择。法帖的选择决定学生的发展方向、艺术风格,法帖版本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临摹的仿真度,如果临摹的法帖严重失真或是经过电脑修改的,那可想而知,学生书法创作的作品将是一种什么格调。

第二,当代导向。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导向是次要的,只是一个补充,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眼界。学习今人的书法创作,就是对今人书法创作实践的认同,即接受当代的书风熏染。这种实践导向是立竿见影的,但往往存在弊端,当代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需要时间的检验。

古人留下来的创作作品已接受了历史检验。而当代的书法创作作品,如国展中获奖的书法作品,它们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成为经典还需接受时代考验,所以在高校书法教学中有关书法创作的实践导向还应以传统经典为主。

书法教学设计重难点确立的依据(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书法创作的导向问题)(2)

三、其他导向

随着时代的转变,书法艺术在历史传承中也在不断转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书法作品始终是这门纯艺术的唯一载体,是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需要教学成果来彰显,而彰显这些成果最直接、最具有影响力的方式就是学生入展、获奖。近年来,各高校的书法教学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陆续得到了社会认可。但是,在这教学成果展示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基础薄弱,短期内靠书法本体取胜比较难,要脱颖而出唯有在章法和形式上下功夫。因此,他们抄录长篇古诗词进行做旧、染色、拼接,但由于缺少辨识能力,往往乱用色宣,甚至在一幅作品中出现三四种色彩,作品内容也趋于程式化、雷同化。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除文化和实践导向外,外在的其他导向也会影响学生的书法创作,如媒体传播、展厅文化。

媒体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正在逐渐侵蚀年轻学书者的眼睛,铺天盖地的网络展览日新月异。由于一些原因,部分粗劣的书法“作品”和一些荒谬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占据各大网展的头条,甚至眉眼间稚气未退的孩童都被包装成“老气横秋”的书法家,这些错误的、负面的宣传也激励着一批年轻学书者揣摩、临习、理解和消化,带来的弊害不言而喻。当然,不是所有的媒体导向都是负面的,比如,微信中传播的博物馆、名人纪念馆中珍藏的经典但不常见的法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书法家教学的珍贵资料以及当今书法家、教育学者的讲演、示范视频,这些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网络媒体导向,高校的书法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区分网络书法的好与坏。

媒体导向除上面所说的网络导向外,还有一种传统的媒体导向,即专业报刊。这些专业报刊杂志直接承担着书法创作的导向任务。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中国书法》《中国书画》《美术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法报》以及2016年3月份重新开刊的《书法研究》等期刊来看,各家有各家的侧重点,各有各的特色,对推动书法创作特别是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文化导向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媒体导向在年轻的学书群体中渐渐被网络代替,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报、多看书、多从现实中扩展自己的眼界,而不是在几寸的手机屏幕中寻找书法的真谛。

展厅文化是当代书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产物,它追求高、大、尚,即展厅高、作品大,追求时尚,久而久之书者为迎合展厅效应,突出自己的作品,也开始追求形式,忽略书法的本体,以致现代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以形式为上的阶段,作品的装饰性、形式感越来越强,从蝇头小楷到数丈的狂草都可拼贴、做旧、划线、打格、焚烧、图蜡,各种手段一应俱全,通过华丽的外表吸引评委和观赏者的眼球。初入书法门槛的学生对创作还处于朦胧阶段,为寻得入展捷径,模仿形式和临摹历届获奖作品无疑是最快捷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提到的高校书法生在书法创作中出现的弊端。但展厅文化或者说展览体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书法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探索性阶段,并不只有负面导向,在此效应下产生的书法创作形式也给当今书法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审美和创作思路,只要恰当、正确地为学生讲解展厅文化、展览体,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书法创作是内涵的体现而不是形式的表现。关于展厅文化的优劣和发展前景,时间会给出见证。也许随着中国书协体制的改变,“国展热”会慢慢退潮,这种负面的书法创作导向也会随即消失。

四、结语

有人认为,书法创作不应有导向,有了导向就会造成创作的“雷同化”“模式化”,不利于书法创作走向成熟。其实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考虑,导向是需要的,但必须正确,正确的创作导向会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无益且有害。关于高等院校书法教学中书法创作导向的问题值得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笔者仅从以上几方面进行了论述,管窥之见,以期对书法教学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中教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书法批评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2]祝敏申.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3]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全国书法教学学术论文集[C].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5]陈振濂.书法教育学[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2.

(孟云飞转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