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字是多音字吗(重音都落在那个不好的字上)(1)

“有~些事,我早~已忘记,但我现~在还~记得……”

咳咳,画风不对。

有一个细节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08年在广州参加中文网志年会的时候,在某位从当时一直火到现在的网红面前聚集起了一堆人。当时我也在里面,不知为什么有机会跟他搭上两句话。结果他当时说了一句:“你的思想当中,有一种想法是需要‘扬弃’的。”

当时我还觉得,既然是“扬弃”,展开来看,是“发扬”某些东西和“抛弃”某些东西的结合。所以我当时认为,这意味着对我的思想他是一分为二的看,说明我的想法还是有一些有用的地方。不过,他就没继续搭理我,马上调转话头去面对别人了,估计后来他也很没有把这段谈话放在心上。

我直到两三年——甚至更多年以后——才惊觉这个词语真正的用法。所谓“扬弃”就是“弃”,根本没有“扬”的意思。

一个月以前,我在重庆这边开始每天慢跑,其中有一天路过南岸的老房子,发现了几家专门办理葬礼服务的地方。这些店铺的招牌上面通用的是两个词语,一是“红白喜事”,一是“婚丧嫁娶”。如果把这两个词单独拿出来看并没什么,但是放到招牌上面就会有点奇怪——难道这家店在办葬礼服务的同时,也在办婚礼服务吗?但问题是,现在婚纱影楼和婚庆服务公司那么多,怎么会轮到一个办葬礼的门店来操持?所以,稍有生活常识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婚丧嫁娶”当中只有“丧”和“婚嫁娶”三个字形成对比;同样,“红白喜事”当中只有“白”指的是葬礼,而“红喜事”很显然是婚礼。然而就在放着这些招牌的地方,门脸上也都会赫然挂着一个花圈,清楚地昭示这家店只做“丧”和“白”生意,而不是“婚嫁娶”或“红喜事”。

仔细看来,这两个词甚至在语法上存在某种对称——四个字里只有一个字眼说的是真实的意思,其他三个字都作为这个字的反义词,是对这个本来意思的衬托。

我记得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汉语当中挺常见的,高中好像还讲过这方面的例子,只不过大多数高中语文都还给了老师。我记得有一个例子是“父兄”,当语境当中说的是“兄”的时候,“父兄”当中的“父”就是一种虚词,起到修饰的作用,说明“父”和“兄”这两个亲属,相对于语境当中的角色——在原文中是女人——在家中都有对其的支配权。

由此可见,这种委婉用法其实从古代流传到现在,就是在说出一个不吉利的词的时候,一定要拿更多的吉利的词来作为铺垫。到现在,因为汉语的单词往往从一个字改成了多个字,所以这种委婉的用法,也逐渐变成了直接将“不吉利”词语的反义词,或者比“贱称”提高一个等级的“尊称”用作统称,直接导致像“帅哥”,“靓女”,“老师”,“同志”这样的词,某种程度上“被糟蹋了”。

题图/百度地图街景

[最近的写作]

抱歉,没有最近的写作。

一周时间忙于个人事务,现在在重庆的住所已经安顿下来,这个月的写作可以继续了。接下来几天会逐渐找回之前的节奏,要抓紧完成拖延了很久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