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120”的警报声只有随叫随到的“铁脚板”,他是患者口中的“及时雨”;没有“白大褂”的装饰只有乡间路的陪伴,他是乡亲眼里的贴心人;没有大医院专家的高学历、大名气,却是包括周边乡镇村民信任依赖的“土专家”。他是怀化洪江市竹坪垅村医许昆元,从医四十多年来,一直坚守于此,近半个世纪的守护,他已然成了全村人的“活病历本”。
——题记
初夏的乡村,清晨来的似乎格外早,天蒙蒙亮就能看到有人扛着农具往地里走的身影。
许昆元也一样,多年的乡村医生经历让他养成了易醒早起的习惯,“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大家有什么病痛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信任,我只能随时保持好的状态,当有人需要时第一时间为其治疗,减轻痛苦。”为此,许昆元已经坚持了45年。
许昆元在村卫生室给人看病。
45年如一日 随叫随到 他是村里“及时雨”
时间回到1976年,当时21岁的许昆元还在生产大队同大家一起干活,突然被告知因为村里还需要一名医生,而自己正是被大家推举去学医的人选。“既然大家选了我,那就是对我的信任,我绝对不能辜负大家;再者,自己父母身体也不好,学了医还能给他们看病 ,所以我一定得学好。”带着这样的信念,许昆元踏上了前往乡卫生院的学医之路。
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当时大家选他去学医,主要看中了他的勤奋踏实,“当时大队一起干活的时候,很多年轻后生想着法偷懒,但是他不一样,很实诚,也吃得起苦,我们觉得这个小伙子去我们放心。”果然,许昆元也不负众望,第二年学成回来后正式当起了村里的医生。
这之后但凡村里有谁生病或身体不舒服总会第一时间来找他,而许昆元也总是极尽所能的为大家诊治。无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来找,他就会给人诊治。有时病人不方便出门,他就带上医药箱上门诊治。
其中也不乏救了他人伤了自己的事。据许昆元妻子介绍,早些年他出现过好几次半夜出诊回来一身泥、一身伤的情况。“每次看到他这样我是即心疼又生气,劝过他多少回别干这行了,钱没挣多少风险却不小,有时候白天地里干了活,大半夜还会被叫走,说不定自己一个没留神还会受伤,真不知道这么固执你图什么?”
每次妻子抱怨,许昆元总会笑笑安慰道:“风险与奉献同在嘛。”虽然这么说,但许昆元内心难免失落。“这些年我可以说对得起所有的乡亲、患者,唯独对妻子很亏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每天除了要喂猪喂牛,还要砍柴、做家务,别人丈夫傍晚收了工都会帮忙,可她却只有自己。因为我经常不在家,不是这个肚子疼就是那家小儿发烧或者老人不舒服,一时半会回不了,经常深夜才回,她虽然有时会对我发牢骚,但每次都一个人把事做好了。”
四十多年来,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紧急出诊的夜晚了,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被家属邀请吃饭,只记得每一次家属来找他时的急迫感,患者治愈后田间地头碰到问候时的喜悦。“能看到来找我时无精打采,再次见到又生龙活虎了,这对我们医生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我很满足。”
竹坪垅村位于湖南省西部雪峰山区,隶属洪江市,2017年全村整体脱贫。村支书高锋云介绍,别看现村里条条道路干净宽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很多地方都还是水田、菜地,有的地方去串个门都得走田坎,那时候的路大多就够一个人走,两个人迎面走来就得相互侧着身,有时一脚没踩稳可能就摔到下面的水田里去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医生能坚守这么多年确实不容易,是我们村里的功臣。”
许昆元走在对村里慢性病老人上门回访的路上。
这话不仅村支书这么说,村民也深有同感——
“这些年幸亏有许医生在呢,不然像我们这次老年人,动不动这里不舒服那里痛,找到他开几服药就好了,这要是去乡卫生院或者县城,不仅钱花的多,而且路程也远不方便,特别是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更麻烦了。”
“有次我小孙子半夜发高烧了,他爸妈都不在家,把我们老两口急的哟,最后还是我老头子给许医生打了电话,他背着医药箱就来了。”
“九几年时,有次我劈柴不小心斧头砍伤了脚,开了好大一个口子,血直流,把我婆娘吓坏了,哭着跑到许医生家把他请了来,缝了几针消了毒没几天就好了。这要是村里没有个医生或者医术不行的,还得请乡里的医生来,山高路远的,那不得痛晕啊!”
……
说起许医生,村里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疫情期间,许昆元给村民做抗原筛查。
有病痛找许医生 花费不高效果挺好 他是村里“土专家”
虽然在乡卫生院学习了近一年之后,对一些常见病痛的治疗许昆元已经有了把握,但随着接诊人次的增多,他越发感觉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求知的欲望越发强烈。因此,在接诊之余,他还自学了很多医学知识,比如中医的把脉、针灸,中药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见老年慢性病的治疗等。
“政府考虑到了我们这些人专业上的问题,之后也陆陆续续组织我们去正规医院跟班学习。”
政府提供学习机会加上自身钻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患者找到许昆元请求看病,不仅本村的,临近村庄甚至周边县市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他在村里行医几十年,大家有什么不舒服都会来找他,一般花个十几块到几十块钱开点药就好了,严重点的打两天吊针也差不多了。”
采访期间,不时有患者前来村卫生院看病,记者发现,每次许昆元开的药都不多,还是沿用着赤脚医生时的习惯,将每一餐的药放在一起用纸包好,一般开三餐的量。
许昆元坦言,这确实是多年的赤脚医生养成的习惯。“农村人身体素质不错,一般吃一天的药也可以了,实在不行再上我这拿,没必要浪费钱。”
“行医这么多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很重要,这些年我虽然治愈了很多人,但实际上大家对我的信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许昆元回忆,20多年前,有个姓蒋的男心脏病患者,家人把他送来的时候,情况已经很危险了,许昆元见状建议家属最好赶紧送乡卫生院,甚至县里,但是家属的话让他决定一试。家属说:“许医生,我们信任你,相信你的医术和人品,你放心用药,万一出了什么事也不怪你。”
家属的信任给了许昆元莫大的鼓励,于是给患者注射了药。“一剂药还没注射完,患者立即表现明显的不舒服,甚至出现了昏迷状态。”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家属无奈只好叫了辆三轮车,但是司机见状已经不敢载客了。怎么办?许昆元想着,这事还得自己来,虽然情况危急,但多年的行医经验让他心里还算有底,跟家属说明情况也得到同意后,许昆元给患者打了吊瓶。到第三瓶的时候,患者苏醒了,情况在好转,许昆元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胆大心细医术高,不逊色于大医院的专家”,这是村里人对许昆元的评价,有专家的水平,又扎根在农村,生长在这片土地,虽然学历不高,但专业水平、专业精神和丰富的行医经验让大家对他很信、很亲。
小孩子说肚子疼,许昆元正在做检查。
想患者所想 比子女还了解父母 他是患者“贴心人”
5月,乡村已经逐渐进入了夏忙时节,打完油菜籽后就该忙犁田插秧的事了。
“这两天难得天气好,大家都在忙着打油菜籽,有些上了年纪的这两天劳累过度就会出现腰酸背疼、胸闷气短等症状,昨天我就遇到好几个这种情况的,所以我得比以前更早点来卫生室。”考虑到这两天村里的收割情况,怕身体不舒服的乡亲难得等,这些天许昆元天一亮就早早起床到卫生室来了。
这不,刚打开门,把水烧上,就听到外面有人叫了。
一问果然是昨天打油菜籽的时候把腰弄伤了。“没什么大问题呢,贴两副药就好,注意休息,老哥哥,咱们现在不比以前了,重活累活得悠着点了呢,让他们年轻人去干咯。”许昆元半嘱咐半唠嗑,原来,患者叫马长平,今年69岁,家里还种了几亩地,昨天干活过了头,晚上睡觉时就觉得腰疼,心想好好睡一觉就第二天就好了,不成想早上疼的更厉害,所以一大早就来卫生室了。
“我还怕你还没来呢,没想到你比我还早。现在搞了药我就放心了,上次在你这拿了两副药后确实又好了很多。”说话间便把药贴上了。
其实,像马长平这样的老年人,全村有上百人。但几乎每一个人身体什么状况许昆元基本都知道。“大家对我很信任,都是乡里乡亲,能够简单处理的就别搞复杂。除非我真的没把握了,那我会建议患者或家属转院治疗。”
说话间,许昆元打开手机上村里老年人慢病随访平台,把患者刚测量的指标填了进去。“现在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了,对村里每个老年慢性病患者都建了档,我们得适时监测他们的健康指标,填报进系统,如果指标异常,就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些他们会自己来卫生室检测,但没有来的我们就得打电话询问,电话里解决不了的我们就要上门服务。”说话间许昆元拿起桌上的一张国家电话调查回访问卷(慢病)给我们看,名单显示这些电话回访不了的要么看到是陌生电话号码主动挂断,要么无法接通,“像这种情况,我就得抽时间一个个上门回访。”
“许医生真是比我们这些做子女的都要关心我们父母的身体情况呢,没多久又会给老人量量血压,提醒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前来陪同母亲检查身体状况的张云秀说。
“乡村医生是扎根在村民中间的健康守护人,在基层医疗这块做了巨大贡献。许昆元四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村民形成的和谐关系,患者对他的信任与尊重,”生动诠释了医者的初心使命,值得全市卫健系统学习。”洪江市卫健局副局长蒋小宁表示。
联系该村的乡领导、岩垅乡党委书记唐建平提起许昆元也满是赞许:“ 这几年亲眼看到他对村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照顾,经常见到他背着医药箱行走在去患者家的路上。村民们说他几十年如一日,真不容易。”
“这些都是我作为医生该做的,现在只想给各位老年人提个醒,国家政策好了,每年给大家免费体检,老年人身体一年一个变化,希望大家爱惜自己的身体,及时做好体检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如家人般的守护与关怀。
“昆,兄也。”“元,首也。”他的名字正是他从医生涯的写照——以病人为先,给病人兄长般的关怀,还有,在这个岗位上始终如一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