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是后世襄阳人将东晋民史《汉晋春秋》及《襄阳耆旧记》分别所列“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襄阳有孔明故宅”两条互相矛盾的记述混合搅拌、演绎而成的诸葛故居文化符号“隆中”在不同时期的附着地点之一。”号曰隆中”因与信史不符已成海市蜃楼,”躬耕古隆中”岂不是很滑稽?以下为正文(文/奔流到海不停留)

躬耕陇亩怎么读拼音 躬耕地之争古隆中(1)

我们把历代文献中关于隆中诸葛亮故居地的记载进行整理,结果如下:

一,1983年《襄阳县地名志》中记载:“隆中山位于襄阳县西南部,距襄阳城十三公里(即二十六里),此山隆然中起,故名”。但查正史《三国志》,诸葛亮自己没说过在隆中居住,《三国志》也没有记载过隆中的地名。故三国以前,”隆中”焦点无从谈起。

二,查李兴《祭诸葛丞相文》有:“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乡”。这里第一次出现了“隆山”二字,“于沔之阳”即汉水北岸,显然不是现在汉水南岸的襄阳隆中风景区之隆中山,而《水经注》比水篇则有东汉湖阳县隆山(今唐河县湖阳镇蓼山)的记载,其地理位置,山形风貌,周边的诸葛遗迹,均与李兴《祭诸葛丞相文》中“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乡”的描述极为贴切。故李兴生活的时代,沔之阴无”隆中”,而“沔之阳”隆山清晰可见。

躬耕陇亩怎么读拼音 躬耕地之争古隆中(2)

[湖阳蓼山:《水经注》之隆山]

三,查王隐《蜀记》引述西晋刘弘的案语中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这里又第一次出现了“隆中”二字。这个“隆中”并没有指明地理方位,但当时镇南将军刘弘是镇南阳,人在宛城,显然此“隆中”也非指现在襄阳隆中风景区之隆中。故《蜀记》中的“隆中”,要么在“沔之阳”,要么就是不知何处。

四,查习凿齿野史《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里的“亮家隆中”第一次明确地指明了地理方位:“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与现在的襄阳隆中风景区方向相差45度,距离相差六里地。另,习凿齿在此前的《襄阳记》说:“襄阳有孔明故宅”。又说:诸葛亮“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显然,习凿齿之“亮家”并非现在襄阳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一在“邓县”,一在襄阳,一宅东面山临水,一“宅西面山临水”。很显然,这些“亮家”地点是矛盾的,故习凿齿“亮家隆中”说模糊、错位。

五,查刘宋时代盛弘之《荆州记》说:“襄阳西北十里许,名为隆中,有孔明宅”。这里说的“隆中孔明宅”在西北十里许,方位与今隆中风景区相差90度,距离短了十余里,且已经跨过了汉水,在汉水北岸,故盛弘之《荆州记》所说“隆中”,不是现在襄阳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

六,南朝梁鲍至《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摘自(太平御览)卷177《居处部》5《台》上)。这更是与今隆中不符了,彼“旧井”南朝梁时已干涸无水,今隆中六角井则水深数米。而“宅西有三间屋,基迹极高,云是孔明避水台”更是与“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草庐”不符,“避暑台”或“避水台”这样的建筑形式只有平原低洼地区才会有,所以,这条史料恰恰证明了诸葛亮故居绝不会在今天半山腰的隆中。

七,查《昭明文选》唐李善注引《荆州图副》说:“邓城旧县西南一(十)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此“亮宅”更非现在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

八,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郦道元说的“东迳乐山北”说明1500余年前的沔水并无改道,与现在的流向方位相同。主蜂乐山海拔306米,古时叫阿头山,至今未动,汉水在山北自西东流去。按照郦道元《水经注》记事惯例,如果当时有“隆山”或“隆中山”真实名称,郦道元必会言明,是不会疏漏的。但郦道元为什么只说乐山而没提“隆山”或“隆中山”呢卜?说明郦道元对“隆山”或“隆中山”是不认可的。

躬耕陇亩怎么读拼音 躬耕地之争古隆中(3)

九,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这里的“隆中”、“孔明旧宅”显然是沿袭习凿齿的说法,也不是现今的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这是因为现今的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在隆中山的深处,沔水绝不可能翻越乐山“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自西向东流去。

十,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又东过襄阳县北,沔水又东迳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万山之异名也”。这里说明汉水至今没有改道,“东过襄阳县北”、“又东迳万山北”与现今相符,涛声依旧。况且,郦道元未提万山以西为南阳邓县,而是将隆中归入了山都县和襄阳县之间,可见,此时尚无此“古谚”。

十一,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比水又西南,与南长坂门二水合。其水东北出湖阳东隆山。山之西侧有《汉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骑都尉,尚湖阳长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坂有两石虎相对夹隧道,虽处蛮荒,全无破毁,作制甚工,信为妙矣。世人因谓之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迳湖阳县故城南”。这里出现了两次“隆山”。湖阳“隆山”早有其名,有根有据,有地理方位,切无多名、无争议。山西侧有石碑,有典故。郦道元认为这才是真“隆山”。此“隆山”地处南阳郡无疑,恰好与李兴文“于沔之阳”相照应,亦与李兴随刘弘活动过的主要区域相吻合。故此“隆山”才是真正的“焦点”,而“襄阳说”学者从来没有将“焦点”对准过这里。是学识“功力”不够还是故意“视而不见”?

十二,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明代李桢《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云:“城西北三十里有隆中山,山为邓县武乡侯所为□中陇头处。”清人张鹏翮《忠武志?武侯祠庙》说:“一庙在襄阳西北二十五里隆中山,侯隐居于此”。清人张澍《诸葛亮集?遗迹篇》引《襄阳府志》说:“隆中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孔明常居于此”。《读史方域纪要》卷97《襄阳府?襄阳县》下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这些“诸葛亮宅”、“隆中山”、“孔明常居于此”地,都在襄阳城西北,距离二十至三十里,均应跨过汉水在北岸更远的地方,这倒的确是在南阳郡境内,但与现今隆中方位相差90度,均不是现在襄阳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

躬耕陇亩怎么读拼音 躬耕地之争古隆中(4)

十三,唐徐坚业《初学记》卷8《习池、葛井》记载:“《襄阳记》曰: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荆州记》曰: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余,口广一尺五寸,垒砌如初。已上襄州。此葛井地点不知所云,但“深四丈余,口广一尺五寸”显然与今隆中六角井“深约5公尺,直径1.38公尺”相去甚远,绝对不是一口井。

十四,查清人张澍《诸葛亮集?遗迹篇》按语说:“诸葛亮宅在(襄阳)县东二十里”。此“亮宅”在县东,与现今隆中背道而驰,很明显更不是现在隆中风景区之“诸葛亮故居”了。

十五,还有一些记载,如:“襄阳县南十里有卧龙山,二十里有伏龙山”;刘敬叔、殷芸说“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等,其记载混乱程度、不可信程度可想而知。

十六,与隆中地点记载“焦点”模糊、混乱不堪相反,南阳卧龙岗的地望记载却异常准确、清晰,均为“城西七里”顶多有“八里”、“十里”的两三里之差,没有方位之讹。同时,在习凿齿以后的史料中,出现一种新的观点,即隆中指山,即隆中山,非指地或村子,在表达上不同于以前的隆山。比如明《武侯记》叶桂章:“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候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明《金石林时地考》赵均:“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明《祭诸葛忠武侯文》邬景和:“隆中,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明代礼部尚书徐学谟的《游隆中记》亦云:“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其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躬耕陇亩怎么读拼音 躬耕地之争古隆中(5)

由上可见,如果我们不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的、辩证的分析、研究,将我们的镜头对准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焦点进行多次的调试,而是唯心的将史料记载的“隆中”仅仅“聚焦”于今天的隆中风景区,那所得到的“焦点”一定是模糊的,图像一定是飘忽不定、混乱不堪的。

(本文节选自《”焦点”模糊的隆中诸葛亮“故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