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贵阳市东北面,距市中心30公里,有一座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的布依小镇,参天的古树间,古朴雅致的民居在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依次排开,房前屋后繁花绿草,鸡鸣狗吠间,四处而来的游人有说有笑,如今这个布依族人口占97%的小镇充满着生机活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贵阳白云区牛场乡2023年规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贵阳白云区牛场乡2023年规划(贵阳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的振兴之路)

贵阳白云区牛场乡2023年规划

在贵州省贵阳市东北面,距市中心30公里,有一座青山环绕、绿水相依的布依小镇,参天的古树间,古朴雅致的民居在干净整洁的石板路上依次排开,房前屋后繁花绿草,鸡鸣狗吠间,四处而来的游人有说有笑,如今这个布依族人口占97%的小镇充满着生机活力。

谁能想到,“穷乡僻壤”曾是偏坡的代名词。当年贵阳人口中,用来形容贵阳市最穷的地方“两坡一场一坝”,其中“一坡”指的就是偏坡。

“偏坡的变化,我算是历历在目,这些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好,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切蝶变,在偏坡乡83岁老党员陈廷超眼里。

精品民宿人气“爆棚”

曾因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足、村居环境脏乱,年轻村民纷纷“出走”,当地村民陈珊也踏上了外出谋生之路。村民越来越少,偏坡愈发寂寥。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在偏坡乡党委的精心谋划和全乡党员示范带动下,全乡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向景区景点打造,在保留村庄原有特色和风貌的基础上,村民们大力实施以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路灯亮化、卫生净化、民居民族化、田园风景化为内容的“七化”工程。

乡村治理好了,环境好了,人也多了。瞅准时机,偏坡乡党员干部带头,率先搞起了“农家乐”,带动群众转变思想。党员陈艳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开办“农家乐”之后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每到周末,她家的“农家乐”就座无虚席,很快形成了带动效应。

如今的偏坡面貌华丽蝶变,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投资约4亿元建成了花喵街、同心广场、布依客栈等景区景点,现有49户乡村旅游经营户。当下,正是避暑旅游热,各家民宿住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民宿也是越发火热,我也返乡跟风办起了民宿“坡里·小苑”,如今不仅人气爆棚,还获得了省级特色民宿称号。”又一个“吃上螃蟹”的村民陈珊开心地说,如今的故乡,乡愁可寄、未来可期,归来就不想走了。

布依文化越发“吃香”

在偏坡“濮越香街”尽头一隅,远离街区的喧嚣,有一个木屋小院,院里点缀着石磨、干花、雕塑,墙上随意挂着弥漫着布依族色彩的小饰品尽享夏日的清凉,偏坡村“灥·艺术”工作室的女主人邹敏热情地招呼着走进小院的客人。

画家邹敏10年前从贵阳搬到乡下,在邻村租了一座院子,自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阳光。后来又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同从新西兰回来的好友珂彤等几个爱好艺术的伙伴在小而美的偏坡村办起了“灥·艺术”工作室。

隔着不远半山坡旁,另一个网红打卡点“仲家衣人”文创工作室,每到周末,都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这里学习和感受蜡染制作,亲手制作民族手工艺品。

“随着家乡的发展,环境变好了,住房条件改善了,没想到还保有旧时的布依族的风味。”工作室创始人贾流平充满信心地说道,如今这儿山美水美人美,不仅让外出游子归乡创业,还吸引着各方来客,特别是爱好民族文化的诸多民间艺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美丽乡村的“魂”就是原居民。美丽乡村、留住乡愁,民族文化传承尤其重要。

据了解,该乡将民族文化植入乡村振兴,以布依山歌为纽带、以文化振兴为抓手,建成民族花歌场、民族文化展室等阵地和民间酿酒、刺绣等作坊,给群众提供“学、乐、传”的场所;坚持人才优先,厚植人才沃土,盘活好乡土人才,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鼓励支持民间艺人、民间工匠兴办文创工作室,引入社会资源发展文创产业,现有灥·艺术、仲家衣人、绣印象等文创工作室11家,有乡土人才百余人,对于一个人口刚过2000的少数民族乡已然十分难得。

民族艺术的植入,注入了文化灵魂,实乃偏坡乡村旅游的点睛之笔。“布依文化”变成“美丽经济”,文化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文创产业成乡村旅游的新业态、新方向。

文明乡风逐渐“走红”

“要是屋子都打理得不干净,那还怎么去干别的事情,这老一辈传下来的好习惯咱可不能丢。”住在偏坡布依族乡下院村的村民万贵洪每天都起得很早,把里外外打扫干净后,才出门到黄金桃基地上班。

随着偏坡布依族乡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更加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爱护公共卫生。

“只有环境好了、乡风气佳了,游客才愿意来,村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偏坡乡有关负责人说,好家风促进好乡风,树立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需要每一个人参与。

移风易俗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群众参与。偏坡乡通过院坝会、村民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与村民同商讨、共研判的工作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建议,真正做到“问计于民”。

据了解,该乡通过建立健全“一约一会一队”机制,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等内容纳入其中,除了在各村组建由村“两委”、村民代表和村民组长组成的红白理事会队伍,还组建党员、驻村干部、“五老”人员和乡贤寨老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科学普及、文化学习等活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遍布村落。

“我们还创新管理方式,前置治理‘探头’,建立家庭酒席办理预判台账,通过深入走访村民,了解村民家庭情况,对家庭欲办理酒席种类进行预判分析,将欲办理酒席家庭列为重点劝阻对象,做到心中有数,每到时间临界点提前介入劝阻。”偏坡乡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的偏坡,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乡亲们精神焕发……从旅游开发到“文化留客”、从传统种植到休闲农业,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乡,乡愁更浓了、人气更旺了、品位更高了,十几年间,偏坡从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嬗变为如今的省乡村振兴示范乡。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蒲爱佳

责编:杨青青

审核:谢 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