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因为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

打通脾经经络的最佳方法(从经络开始之脾经)(1)

足太阴经内属于脾,外行于隐白至大包的缝隙中,通过足太阴经别加强本经对脾和胃的联系。脾为后天之本,一切营养来源、加工、分布、代谢和全身各处的供应都跟脾有直接关系,这是人体生存不可缺失的。《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宣明五气》曰:“脾藏意。”说明了足太阴经主营养吸收,对保证人的正常精神意识和记忆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足太阴经气化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消瘦易倦、记忆力减退、营养不良、慢性出血等;二是足太阴经在经络循行路径上的经气运行出现问题,例如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等,都会出现足太阴经络异常,集中在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公孙、太白等处出现结络或者结块。

足太阴经气化的具体功能如下:(一)主运化,行津液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包括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等多方面。

行津液,中医所谓血与津液异名同类,都是液体物质。血中液体成分完成了物质交换,渗出血管就变成人体组织液,即所谓津液,脾在将水谷营养运化到全身的同时也将津液布散到周身。组织液在人体分布的范围很大,全身脏腑器官及各类组织都是在组织液的营养和包围之中,这些液体都归脾所统管。体液如果运行不畅、停留过久,就会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病理产物——痰与饮(稀薄为饮,稠厚为痰)。这里的痰不仅是指咳嗽而见的痰,凡人体内停留固化了的液体都叫作痰。痰在全身的五脏六腑以及其他各种组织都有可能存在,包括肌肉、筋骨组织等。

(二)主生血统血

1、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症候。

2、主统血:脾气能够约束和控制血液的流动,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

临床若见妇女经血淋漓不断,选用足太阴经穴治疗效好,如灸隐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但若见崩则属于肝不藏血,须选用肝经治疗。

【解剖定位】足太阴经的足胫循行路线:足部:足大指内侧第一跖骨与足底内侧肌群之间。 踝部:内踝前下与足舟骨的缝隙。小腿部:附着于胫骨后缘的胫骨后肌与趾长屈肌之间的缝隙。

【体位】患者平躺于治疗床上,或采取坐位将腿放在医者的膝盖上。依照经验,患者采取坐位时较容易摸到下肢经络缝隙。

【辅手】循推大都至商丘段,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均要固定患者的脚和腿,使患者放松。以下以患者右脚为例具体说明。

(1)医者用左手作为辅手,用五指拿住患者脚指,如手握棍,主要是固定患者趾,往外下按压。

(2)医者以右手为辅手,用鱼际处按压患者脚内侧大指部位,往外侧按推。

沿小腿循推时,辅手可继续按压、固定患者脚部,或可往上移动至患者脚踝远端处,在此处固定患者腿部。

打通脾经经络的最佳方法(从经络开始之脾经)(2)

【循推操作】

(1)大都至太白:从第一跖骨头内侧,往太白循推。太白至公孙的缝隙位于赤白肉际间,在第一跖骨下和展肌上的缝隙中(第一跖骨与足底内侧肌群的缝隙处)。太白段要仔细诊察,因为有各种细小的变化,如松软、塌陷、小的结络、脆络、结节、水泡,这些变化可能在缝隙中,或在缝隙的边缘,或紧靠跖骨下侧。

(2)公孙段:沿缝隙往公孙循推。公孙位于第一跖骨底和内侧楔骨的关节下,比教科书的位置靠后一点。公孙段亦能出现各种细小变化,如小结络、过敏性疼痛、结节、松软等。偶尔可以在公孙的远端发现异常变化,即第一跖骨粗隆(跖骨底)远端。

(3)公孙至商丘:商丘位于内踝的前下方凹陷处,此段循推要经过足舟骨。

打通脾经经络的最佳方法(从经络开始之脾经)(3)

(4)商丘至阴陵泉:从商丘通过内踝的后侧缘循推到胫骨后侧缘。足太阴经位于胫骨后侧缘,于胫骨后肌与趾长屈肌之间。这个缝隙比较宽大,一直能往上循推至阴陵泉。此段往往可以出现肌肉紧张度增高、松软塌陷、结节、结块等。

足太阴脾经作用:改善面色萎黄、皮肤粗糙、松弛,抑制面部痤疮,调理脾脏功能,减肥健体。操作:双手握成空拳,用指关节由上至下拍打,用力适中,每侧敲打10分钟左右。注意事项:拍打时如果有明显痛点,说明是脾经堵塞点,这时可以按揉痛点帮助疏通脾经。

,